郭多盛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提問,有助于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培養技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提問是一種藝術,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組織形式,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工具,是開發學生智力、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途徑,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最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影響學生的成才。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成才
提問是一種藝術,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組織形式,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工具,是開發學生智力、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途徑,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最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影響學生的成才。下面,就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提問的計劃性
語文教學的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教學任務,為了完成這些教學任務,在備課時,我們總是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例如:在教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五個問題:①為什么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②為什么說地球是渺小的?③為什么說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④人類能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⑤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學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主題,突破了教學的重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他們的思維。
二、提問的檢測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思維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等的最簡單有效的途徑。教師所提問題的質量、學生回答問題的水平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
三、課堂提問的激勵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了激勵學生,首先要求學生求異,對于老師提的問題,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圈子,力爭引起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獨創精神。例如我在教學《去年的樹》一文時,當學生讀到“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里”時,問:“鳥兒看到只剩下樹根,她會怎么想?怎么做?”學生的思維馬上被激活,爭先恐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四、課堂提問的組織性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講課不能只靠紀律的約束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用問題把學生的思路緊緊集中在一起。當學生注意力分散時,用問題巧妙地集中起來,當學生注意力持續集中產生疲勞感時,又用問題巧妙地引開,從而使思維松弛結合,疏密相間。如:下午第一節課,我在教《成吉思汗和鷹》這篇課文時,發現有部分學生心不在焉。于是,我巧妙地問:“《成吉思汗和鷹》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哪位同學能夠回答上?”學生注意力一下就集中了起來,連忙尋找答案:“遇事先不要發怒,要冷靜地思考一番,這樣才能處理好事情”,從而達到老師期望的教學效果。
五、提問的針對性
課堂上老師提的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過于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太難,又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過難過易,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也可以因人而異,設計問題。比如,古詩文教學中的背誦默寫是最基本的教學要求,對這些班上最差的學生都理應能夠完成,所以對這些知識點的檢測盡可能挑基礎差的學生回答。再比如教學《負荊請罪》一文,在最后歸納文章的主旨時,也許只有中等以上學生才能說出:文章通過寫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避讓廉頗,廉頗知道后負荊請罪的故事,體現了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以大局為重的可貴品質,也體現了廉頗知錯就改的高貴品質。
六、提問時要注意的問題
(1)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難易適中、深淺恰當。太淺顯,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太艱深,讓學生難以琢磨,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教師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把學生估得太高,舉手者寥寥,陷入僵局,或者是課堂成了幾個尖子生的舞臺。
(2)要及時準確地做出評價。當然評價也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都可以采用。如“你認為他答得怎么樣?”“如果是你,怎么回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與不對”,然后教師說出正確答案;其次,要評價回答“好與不好”;最后,無論學生回答得怎么樣,都要以表揚為主,都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好問題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對問題不懈的探究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提問,有助于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技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促進學生成才的目的。
(甘肅省通渭縣碧玉教育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