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磊
2012年4月“課堂教學中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與訓練研究”開題以后,課題小組研究有條不紊地進行,根據課題的研究方向,我有意識地在班上進行了一定的教學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均為普通班,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尤其是英語這一科,單以考試成績而論,兩個班學生總分為150分的試卷,最高分僅62分,而且兩班共110人僅有一人上60分,另外共兩人50多分,能考40分以上的都僅有6人。平均分雖然有30多分,但卷面總分為150分,其中有105分的選擇題,按照幾率,平均分至少也應該達33分左右,所以可見學生英語基礎之差。
課堂上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學生要提出問題,首先必須發現問題,要發現問題,他們必須進行思考,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才有可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通過課文的講解和教學,逐步擴大學生的詞匯量,使學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短語或句型。
那么在教學中要等學生發現問題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對于他們來說似乎一切都是問題。曾經有一個學生上課時玩手機,我讓他不要玩了,但他說,他聽不懂,所以很無聊不知道做什么。而問他什么不懂,他回答說他哪兒都不懂。這樣的學生其實不止一個兩個,即使是聽課的學生,你問他們有沒有不懂的,他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至于學生主動提問,就根本不可能了。所以我想,我要做的事首先是讓學生能張嘴提問。
怎樣才能讓學生提問呢?首先從最基本的單詞教學開始,在最初的兩個單元教學單詞時,我都是先帶讀音標,再教學生如何拼讀,最后再帶讀單詞。從第三單元開始,我不再直接帶讀音標,拼讀結束后叫個別學生單獨站起來讀。這樣逼著學生張口提問,盡管只是問某個音標的讀音或是某個單詞的拼讀。
而在講解課文時,我會讓學生邊聽課邊記筆記,講完一小段后,我會停下來,看學生有沒有問題,先留幾分鐘時間給他們提問。學生提問結束以后,我再反過來對一些簡單、直接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提問。這樣學生不僅逐漸養成提問的習慣,而且逐漸開始知道從什么角度去進行提問。
在講練習時,我會先幫學生解決單詞問題,再讓學生做題,再聽我的講解。講解結束以后再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并提問。學生提問結束后,我同樣會對其中一些學生沒有提到的簡單問題反過來對學生進行提問。在所有提問環節如果有中學生已經問到關鍵而我無法再進行反問的,我就會給予表揚或小小獎勵,這樣會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
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我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基本上沒有任何一人提問。但這樣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效果立竿見影。除了少數幾個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聽課、記筆記倍加認真,提問時間也積極踴躍,甚至我感覺我連再反問的空間都沒有了。
我認為,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夠完全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但對于不善于提問的學生來講,培養他們逐漸養成提問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隨著學生提問習慣的養成和提問意識的形成,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學生基礎過差而導致的學生問題五花八門。因為在培訓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是以鼓勵學生能將提問為主,所以到了后期,學生干脆不經過思考開始提一些亂七八糟、不著邊際的問題,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將以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實際有效的問題為重心。
作者簡介:羅甸民族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與研究課堂組成員。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