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東梅
閱讀與寫作是初三語文復習教學的重點,這兩部分在語文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是最大的。很多老師認知到這兩者的重要性,但是就是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轉變復習教學理念
1.復習也要“以生為本”
初三語文復習階段,教師也要“以生為本”,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夠自覺開展復習。只有學生積極主動了,復習效果才會達到最好。這樣也有助于學生針對性地復習自己的知識,而不至于會不會、熟不熟從頭到尾跟著老師,全班同學復習一遍,復習下來,會的仍舊會,不會的仍舊不會。這樣的復習是徒勞的,也是被動的。
2.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充當一名將知識貫通的使者的身份。不過有好多學習優異的學生會自己梳理成知識體系,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還需要教師將知識貫穿起來,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通路。教師這就要做到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對一個知識點有一個系統的復習,這是最高境界。
例如,復習描寫人物時,教師可讓學生比較《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兩篇課文,讓學生去總結與發現范進與孔乙己的異同點,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以后,當遇到此類問題時,學生就能夠自主思考,對人物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二、培養閱讀方法
1.培養良好的語感
學生的語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多多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讓其多多閱讀精美文章,經典名著,摘抄美文,在一點一滴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2.培養積累的習慣
語文中閱讀與寫作能力,不同于其他能力,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所以教師在復習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積累習慣的培養。語文知識的積累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像其他知識可以來個大突擊,如果沒有平時知識的“厚積”就談不上考試時的“薄發”。在復習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其中摘抄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學習方法,在學生摘抄精美文章語句、詞匯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的閱讀詞匯量,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所以復習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摘抄本,記錄他們閱讀中的精彩片段,這樣,學生不但開拓了閱讀面,積累了寫作素材,同時也練好了字。
3.展開精選精讀
在初三的復習中時間比較緊張,但是又不影響復習效果的好的復習方法就是精選精讀。在有限的復習時間里,教師通過精心選取美文,在復習課上與學生一起精讀,并在班上讓學生對經典美句、情節進行小組閱讀交流,無疑彌補了復習課閱讀量的不足。初三學生復習壓力大,很容易在心理上放棄閱讀,教師如果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文章來進行精讀,也可以彌補學生閱讀量不足的現象。
三、改革寫作訓練
1.走進生活熱點
中考語文不但綜合性學習和口語交際的題目貼近我們的生活,中考作文更是如此,一般都是要求寫學生身邊的事情。為此,我們在復習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了解國內外熱點問題,要重視傳統文化,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而且要提醒學生回歸語文課本,注意每一單元的綜合性實踐課。除此之外,還要利用假日安排學生自主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學生的生活感受。這樣,寫作時,學生才不會覺得無寫作內容。
2.豐富寫作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遍L期以來,最讓師生頭疼的就是作文課,作文復習是中考語文復習的重要環節。經過多次復習,學生還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地拼湊作文。批改時,教師看到的作文往往是言之無物,味同嚼蠟。為了改變“言之無物”“無從下筆”的現狀,教師要切實想辦法激活作文的復習課堂。
比如,寫“感動”為話題的作文訓練時,有一位教師的做法是這樣的:首先引導學生說說身邊令人感動的人和事,然后給學生播放令人感動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視頻,從而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開闊了學生的寫作視野。最后,才讓學生動筆寫作。學生有了“可炊之米”,才能誘發出寫作情感,作文教學質量才能有效地提高。
總之,初三語文復習教學要轉變教學理念,要改革教學方法,以便提高語文復習效果。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