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元曦
作為一名班主任,針對目前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出現的心理問題較多和青少年犯罪現象較嚴重,而學校又亟須心理輔導人員的現狀,我選擇閱讀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系列叢書之一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學生心理輔導案例精選》一書。下面就談談我在讀這本書時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讓學生迷途知返
針對我校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迷戀網絡這一現象,我閱讀了書中《走出虛擬的世界》這一案例,才發現導致網絡癡迷的原因有多個方面。我反省了自己過去對那些沉迷上網學生的簡單粗暴的教訓,意識到要對這些學生做到積極傾聽他們的煩惱,真誠關注他們的心理感受并表示理解,運用理性情緒方法幫助他們認清頭腦中的非理性信念,改變認知,使他們有一個積極的環境和氛圍,從而走出迷離的自我,投入正常的學習生活之中。
二、讓學生感受愛
針對學生中單親家庭或父母鬧矛盾的家庭較多的情況,我閱讀了《我想有個溫馨的家》這一案例,認識到學生厭學、逃學和撒謊等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是與父母的交往障礙造成的,他們失去了溝通的愿望,生活中缺少關愛、缺少關注。因此在輔導過程中,要對他們傾注愛心,喚起他們的自信和對生活的熱情,同時還要積極與其父母溝通,形成新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關注、被欣賞的愉悅,得到鼓舞,重新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積極投入學習生活之中。
三、讓學生正確面對成敗
針對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類學生心理問題,即學習優秀的學生最易產生的考試焦慮問題,我閱讀了《活在別人眼睛里的人》這一案例。對于許多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而言,考試不僅是一種檢驗,更是一種挑戰。這類學生平時成績優秀,而考試成績總是不夠理想,這總是讓他們感到信心不足,這類學生的學習是最痛苦、最無奈的。通過閱讀這個案例,使我認識到這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有過多的比較,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使他們的自尊心越來越低,自信心越來越不足。我想,教師就應該告訴這類學生:“你是自己生活的推動力。相信自己,便能坦然地面對挫折和不幸,相信自己,你就可以承認失敗。”要讓中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幫助他們合理定位、增強自信。同時須加強心理訓練,讓學生學會駕馭環境,保持達觀態度和愉快心境。
對以上幾個案例的閱讀,使我認識到,通過心理教育和訓練,引導學生排除各種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水平,這樣學生的心理素質就會有明顯的提高:情緒穩定、環境適應良好、人際關系正常、意志堅強、人格健康。
編輯 董慧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