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海軍
摘 要:高中語文選修課是指在語文的基礎上,以學生個人意向和興趣愛好為前提,進行選修的課程,著重發展學生的個人潛力和愛好,培養學生的專項特長。高中語文選修課具有靈活性強、選擇多樣化、內容豐富化等特點,特別符合學生文學素養和個人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要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問題;思考;選修課程
隨著語文選修課的深入實踐,在此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與選修課的教學初衷有所偏離,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甚至是愛好和興趣也受到壓迫。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對高中語文選修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因材施教提高水平
1.應試教育下的選修課實為“變相的必修課”。所謂選修課,顧名思義就是讓師生有選擇的權利和余地,在基于個人愛好和興趣的基礎之上,選擇自己想選的科目進修。蘇教版高中語文選秀課本共有5個系列16本書:系列1(詩歌與散文系列):《現代詩歌鑒賞》《唐詩宋詞鑒賞》《現代散文鑒賞》《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系列2(小說與散文系列):《小說選讀》《〈紅樓夢〉選讀》《中外戲劇名著選讀》;系列3(新聞與傳記系列):《新聞閱讀與寫作》《傳記選讀》《〈史記〉選讀》;系列4(文字選擇與應用):《實用文閱讀》《寫作》《語言規范和創新》《當代語言生活》;系列5(文化論著研讀系列):《〈論〉〈孟〉選讀》《魯迅作品選讀》。這十六本書可謂涉及面廣,學生有很大的選擇余地。而在當今應試教育下的高中語文選修課,師生并沒有選擇的權利,也沒有選擇的余地,而是學校規定上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甚至有些學生不知道自己是有可以選擇的權利的。選修課原本存在的意義是補充學生語文領域的其他知識,培養興趣,改變高考模式的現狀不會立刻得到解決,但是提高通過語文選修課來提高學生個人特性以及興趣愛好,則需要教育者及時改善這樣的教學模式。
2.選修課與必修課不能“因材施教”。高中語文選修課和必修課之間的關系就相當于英語學科中的“精讀”和“泛讀”的關系,高中語文必修課是針對高考提高個人基本語文知識而設立的,而高中語文選修課則是在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和個別特長發展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因材施教”。我國現在的很多高校中,很多語文老師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學習必修課和選修課內容。這不僅會加大學生的學業壓力,也會扼殺學生的興趣。
舉例: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課文《陳情表》時,老師把所有通假字以及文言虛詞和重要句子講解重點畫出,要求學生課后背誦,
再加之一定的輔助練習進行鞏固鍛煉,讓學生充分理解這篇文
章。可是在學習選修課文文言文《高祖本紀》時,語文老師還是以同樣的教學方法和要求來教課講課。這樣的方法是有失偏頗的。
3.高中語文老師授課水平有待提高。在現在的很多中學中,很多高中語文老師都是研究生,有著較好的文憑和文化素養,但是并不是說文憑越高的老師越是好老師,越是適合學生的老師。有些老師能講好必修課,但是并不一定能講好選修課。有些老師會顛倒必修課和選修課的主次地位,有些老師會在講課過程中不能明確授課目標。還有些老師善于講解《唐詩宋詞鑒賞》《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中外戲劇名著解讀》等之類的偏向文學性的選修課程,而類似于《新聞閱讀與寫作》之類的,老師卻不善于講解。
舉例:在進行選修課本《〈紅樓夢〉選讀》時,很多高中語文老師往往會走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放任學生自由朗讀和看書,覺得選修課文沒什么好解釋的,學生自己看就行了;另一個極端是,老師在教授課程中,用必修課的要求來給學生上課。還有些老師直接給學生放一遍《紅樓夢》視頻就結束了。
以上事例告訴我們,要分配實施好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順利高效進行,這就要求對高中語文教師的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專業知識和文書上面,還要考查老師對不同書本的應變能力和處理能力。
二、思考和解決方法
1.根據第一個問題,這就要求所有師生以及學校管理層能夠分清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關系,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準確定位教學內容和目標,尊重學生的愛好和選擇權利。學生也要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認真選擇自己感興趣和符合自己的選修課程。積極全面地提高素質和特長愛好。
2.針對第二個問題,就要求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必須明確必修課本和選修課本的教學目標。了解學生的需求心理,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個性,提高學生特長。將必修語文與選修語文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學習素養。
3.針對第三個問題,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層在招聘教師時,不僅要關注語文老師的文憑和專業知識,還要關注老師在語文拓展知識范圍內的應用和轉化。提高高中語文老師整體綜合素質,以更好地實踐選修課程的學習。
要提高高中語文整體教育水平,改革課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就需要所有師生的共同努力和長期堅持。
參考文獻:
朱丹.淺談高中語文選修課開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2(01).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