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雅英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即學習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通過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等方式獲得更多實質性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探究式教學應運而生。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過程的開展、課后探究學習的拓展及科學的反饋與評價四個環節細化分析探究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旨在與廣大同行交流經驗,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實需要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法;教學實踐
探究式教學充分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探究過程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形成各種能力,這與新課程改革強調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要開展探究式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制訂探究式學習目標
高中歷史的學習過程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即感知歷史、理解歷史、闡釋歷史。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突出的特點是歷史老師通過科學、合理的預設引導,帶動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除了獲取知識與技術、實現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外,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及創新能力。我們在解讀新課程標準后可知,標準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即整體要求與內容標準。整體要求即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而內容標準則是針對課程具體內容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比如,“祖國統一大業”的相關課程,其內容標準: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認識祖國統一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將課程目標與內容目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可知,教學的重點、難點即“一國兩制”的含義及內容,包括歷史進程中所折射出的歷史認識。此外,學生對某些熱點問題也比較感興趣:“香港、澳門得以順利回歸的原因是什么?”“回歸的意義為何?”“臺灣問題何以呈現出今天的局面?”“臺灣未來的發展將走向何處?”等,歷史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熱點營造不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并嘗試闡述歷史問題、歷史事件方面的觀點。
二、探究式教學的實施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選擇教學模式時要注意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基于“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進行探究式教學的實施。具體而言,可以采用“一案四段”的教學模式,所謂“一案”即導學案,“四段”即整個課堂分為自主學習、討論、課堂小結及鞏固練習四個環節。編寫導學案要有意識地體現探究性,并結合三維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下面著重討論課堂教學的三個階段:
1.自主學習
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以課堂預習為基礎,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自主分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做出標注,留待后續討論中由老師予以指導。比如,在學習“百日維新”相關課程時,老師就通過導學案提出下列問題:甲午戰爭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嘗試基于近期和遠期的角度進行分析;百日維新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其最終結果又對當時的中國及未來的中國產生何種影響?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主探究,為后續的討論做好準備。
2.討論環節
教師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再將各組的討論結果匯集到一起,進行班級大討論。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間老師可以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適當講解,及時糾正錯誤,并引導學生嘗試更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老師配合利用多媒體將課本中的漢陽鐵廠、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等課本中的照片展示出來,并向學生提供“上海輪船招商局開辦后壟斷長江內河航運排擠外商航運公司情況”等相關歷史資料,由學生自主分析洋務運動的主要影響。此外,還向學生提供學術界相關洋務運動研究資料,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在探究討論洋務運動過程中得出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3.課堂小結與鞏固
課堂小結的主要作用是對知識進行歸納與概括,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加以鞏固。老師要預留足夠的鞏固練習的時間,便于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情況。
三、課后探究學習的延伸
課堂教學畢竟時間有限,很多內容無法在課堂上展開,因此要加強課后探究學習的延伸,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具體而言,課后探究學習的延伸包括以下幾個
方面:
1.基于教材指導,對課外課程資源進行整合
比如,在探究《甲午中日戰爭》的主題發言時,可借助該時代相關的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如引用屈原的《國殤》或甲午戰爭時期愛國詩人黃遵憲的詩歌《哀旅順》或反割臺斗爭人士丘逢甲的詩詞作品或電影《甲午海戰》視頻,引導學生探究認識甲午戰爭中先進中國人的救亡和甲午戰爭對中國的破壞。同時利用地理學科的特色,展示《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中通商口岸開放的方位地圖。通過自主學習四個條約中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區域,引導學生探究認識從19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如何逐漸加深?通過整合資源,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將所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聯系和比較,以期達到學以致用的能力,進而形成調動知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
能力。
2.自我反思,及時矯正學習方法
受高中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水平的客觀限制,高中學生在自主探究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很難一下子精確地認識系統完整的歷史知識,并保證每次所用的探究方法的有效性的實現。因此,在完成課堂探究后要進行自我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及時的矯正。例如,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需要提高?最后,鼓勵學生結合個人實際,多方面收集相關資料,嘗試撰寫歷史小論文,以提高其運用歷史資料及發展思維能力。比如,學習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這一章節,可以引導學生從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君主專制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監察體系的構建與實質內涵等角度撰寫相關論文。整個過程不僅可以對學生所學知識做一個系統的總結,而且有助于其形成探究歷史的情感體驗,真正做到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四、注意反饋及評價
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提高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及時進行指導、點撥,幫助其解決問題、糾正差錯,引導其獲得更正確的探究體驗。學生探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引導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分析過程,激發其探究欲望。比如,在學習“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背景相結合,分析新舊三民主義的區別與聯系,體會新舊三民主義的進步意義,認識新舊三民主義對中國民主革命發展的指導意義。盡最大可能在探究學習與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及時進一步升華、總結,幫助學生得出規律性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袁芳.淺論高中歷史高效教學的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6):221.
[2]俞志強.淺談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教學課堂評價體系[J].管理學家,2012(16):228.
[3]王永中.高中歷史教材中“邊角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2(5):77-79.
[4]郭淑燕.高中歷史新課改教學探微[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282.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