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淑敏
摘 要:職高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英語教學有其特殊性。重視對職高學生技能方面的培養很重要,但是,人文因素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也呈現出越來越重要的趨勢。人文因素對英語的學習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加強對學生人文因素的培養日見重要。
關鍵詞:職高英語教學;人文因素;學習動機
作為一個非英語國家的人,完成英語學習是一個艱難的過
程。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習者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而且還需要有明確的目的、信念、愛好、情感、性格等人文因素的積極配合。人文因素也可稱為非智力因素,當代體育心理學著名教授祝蓓里認為,“智力正常的青年學生,其不同的學習效果主要是由于情感、
意志、氣質、動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情況不同造成的。”人的信念力,意志力、責任心、孝道、情操、感恩心、忠誠、道義等等這些素養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質,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人文因素培養十分重要。本文就人文因素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對英語教學的促進有所裨益。
一、從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質的培養出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之所以會出現某一行為,其直接推動力來自于動機。動機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行為活動的內力,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明確的學習動機。
教育是有擔當和使命的。現在的教學研究中,過多講求對學生的興趣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的義務性和責任心教育。興趣固然重要,但是歸根結底,責任大于一切。任何一個人來到世界,于國于家都肩負著一定的使命,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包含在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質中。一個人從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以來,父母和老師就有責任對他進行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引導,將來于國于家能做什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國強民富的經濟建設時期,教師要利用這個時機,樹立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明從而促進東方文明的完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傳遞社會正能量。
個體動機常受內部和外部各種條件制約,而這種內外條件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各不相同。教師要因勢利導,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提供一些學生喜歡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英語文章以滿足其不同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學習相關的人文知識和技能,提高人文精神和品位,讓學生自己領會英語諺語“Like what you do,dont do what you like.”的真正內涵,使英語學習活動上升為主導性動機,變成自己的需求,做一個為擔當而學習的人。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愛好和人文意識
興趣和愛好是“學習動機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當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或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他就會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從而優化自己的認知活動,促進學習。語言是一門特殊的實踐性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技能類的如歌詠、跳舞、運動、演藝等興趣愛好,還應該注意人文思想和意識的滲透。
中國不是英語國家,我們是在外國學習別人的語言,因此創設一個很好的人文環境對于外語的學習很有必要。英語國家的人是怎樣生活、工作和交流的,除了適當引進一些外教,教師也應盡可能創設出一個仿真的環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體現語言的實踐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外國人的語言,就是想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和地理、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學習他們的長處,發展自己。樹立這種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外文書籍、雜志的原著以了解外國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盡可能觀看英文版原聲電影以活化所學的語言,使之成為
“樂之者”。
近代西方文明引領了整個世界,他們的紳士文化和文明禮儀有很高的存在價值,西方國家也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人文意識對每個學習西語的人很重要,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
美國片像The Titanic(泰坦尼克),Pearl Harbor(珍珠港)等就是很好的教材。The Titanic的插曲 My Heart Goes On(我心依舊)震撼心靈,電影主題的高潮——Titanic號輪船撞上冰山后即將沉
沒,救生艇又不夠,男人們將生還的希望留給了婦女和兒童,自始至終保持著很好的疏散秩序。影片結束后可以問學生如下的問題:給婦女和孩子讓出生還機會的是男人,為什么?經過討論和思考,得出結論:男人肩上的責任是保家衛國,保護天下母親和孩子,在死難關頭當挺身而出,舍身赴死,這就是西方文明主張的紳士風度的最高境界。《珍珠港》的主題是謳歌和平與愛情,寄托了人們向往沒有戰爭的美好生活。英語教學人文意識化的做法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學會思考人生和人性,思考人生的價值所在。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綜合性要求越來越高。社會發展,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并且在某一個方面出類拔萃,是“業有所精”的通才。即知識與能力的結合,能力與素質的結合,專業與博學的結合,說白了,就是專攻業務與人文能力相結合的綜合人才。
語言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屬于人文學科范疇,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國與國之間等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掌握這個工具只是第一步,運用這個工具才是學習語言的終極目標。一個真正的外語人才是在了解并尊重該外語國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的基礎上運用這門外語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開展課堂外的活動,使課堂形式多樣化。
(1)重視語言的實踐性。組織開展諸如演講比賽、詩文朗誦、夏令營活動等,培養學生的社交意識和能力。(2)實行案例教學。從外貿、旅游公司中選取材料,讓學生進行仿真模擬,模仿外貿談判,旅游上崗口譯等,培養學生參照范例用英語寫簡歷、自薦書和翻譯商業信函、外貿合同、使用簡介等應用能力。(3)讓學生進入一些外貿企業、涉外旅游公司、涉外廣告公司等進行實地見習、實習。(4)進行禮儀培訓,學習西方禮儀,補充和完善東方文明。
四、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文情感
什么是積極健康的人文情感?人文情懷來自儒學,儒學自孔子傳承下來至今兩千多年。孔子思想有一點很明確,就是“克己復禮”“仁者愛人”。我們用現在的話作廣義解釋,可以理解為熱情、執著、善良、真誠、豁達、包容。
“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先哲早就啟發我們要用情感因素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更應懂得用愛施教,也教學生去愛人、愛己;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這是利人利己的大愛。有了這樣的大愛心胸,何愁不孝于父母,不忠于國家?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外,教師還應重視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勇敢的心》《美麗心靈》等都傳遞了人性中的正能量,是值得向學生推薦的好素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求教師把知識和技能教給學生的同時,應該去關愛他們的成長,在做人做事上樹立起自己的榜樣,在師生間建立起真誠、信任的基礎。一個默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句由衷的贊美,都會迸發出希望之火,對人生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情感的力量“潤物細無聲”。
社會在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由專業型轉為綜合型,教育就要與時俱進。對人的教育和培養要著力于全面的發展,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人文因素的發展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重視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品質、人文愛好和人文意識、人文能力的綜合養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心智健全、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奉獻者和祖國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盧家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76- 177.
[2]駱伯魏.教學心理學原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104-106,130.
[3]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330,347.
[4]井升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原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1).
作者簡介:李淑敏,浙江蘭溪教師進修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英語教學法等。
編輯 郭曉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