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彩云
摘 要:高三年級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導向、勱志、督促、期望。
關鍵詞:高三年級;班主任;角色定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做夢是青年的權利,生活本來沒意義,意義是生活著的人們賦予的。所有的歡樂與眼淚都會成為過去,所有的榮譽和遺憾都會被人遺忘。我們始終做的就是看到將來,但是未來的道路也許坎坷,也許要經歷數不清的挫折與失敗。要記住,前方有你的夢想。”開學之初,站在三尺講臺之上,在第一節班會上,我把這些話送給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同時就在那一天,我將高三階段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為導向、勵志、督促、期望。
導向作用是指作為班主任,在進入高三年級之后,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高三復習階段,由于教學內容從課本的知識傳授轉向知識框架的搭建及歸納和專項復習,對綜合能力的要求增強,講授節奏加快。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固有的思維形式、學習習慣一時無法改變。因此,在進入高三之后,班主任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學法指導,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側重點及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渡過這個學習轉型期。此外,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考試動向,協調科任教師分析各科試卷的大體結構,分
值比例,考點分布,讓學生大體有個了解。這樣,在上課時,學生就會圍繞這些知識點進行復習,而不是無的放矢,胡抓一通。要達到這一作用,班主任要把握好三個“第一”,即第一節班會課、開學的第一堂課和開學后的第一個月。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大凡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明確的人,常常使自己的生活之船失去方向,陷入泥潭,直至沉沒。要在高三這一學習階段見成效,首要的是引導學生確立奮斗目標,這
個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我要考到多少分。(2)我將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及專業。我通過書面反饋表的形式讓學生確定了自己的奮斗目標,接下來的工作進行得較為順利,因為學生已經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和為什么而做。開學的第二天,我提出一個要求:每天比其他班早到半小時。兩周后,全體學生都能按照要求早早到校,安靜學習。在他們的臉上看到了緊張,也看到了自信。因為有目標、有壓力。但是在十月份的階段考試后,走進教室,我感覺到的是沮喪和停滯,“什么是真正的堅強?”我利用一個早讀提出此問題。“大家都看過電影The titanic,一開始大家看到那艘豪華龐大的客輪,根本不會想到它會沉沒,但結果卻出人意料,撞了冰川是一個外因,但如果它的制作材料有韌性的話,結局不會如此。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堅強是要不懈地堅持與努力,失敗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蹶不振。
一個班主任可以有理想,但不能把一切都理想化。導向也好,勵志也罷,說到底無非是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先充實起來,為實際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思想基礎。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作為班主任,所要發揮的是督促作用,這種督促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班級制度的執行到位與否。紀律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即使在高三階段,不能放松對學生校紀校規的要求。任何制度所約束的是不自覺遵守者,約束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后,班主任的紀律監督就輕松多了。(2)對學生個體的階段變化掌握。大部分學生,在這一階段壓力很大,受外界影響,情緒波動也較為頻繁。這時候,班主任要成為學生情緒的調節者,學生煩惱的傾聽者,學生問題的解決者。始終督促其向積極上進、情緒飽滿的良好態勢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在1964年提出著名的“期望理論”——即人存在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而且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非常時
刻,潛在的動機水平會發揮到最大。打個簡單的比方,一個小孩站在蘋果樹下,望著令人垂涎的蘋果卻夠不著,可蘋果樹并不高。他看著高大的爸爸祈求幫助,這位爸爸只是拍了拍兒子的頭,給了一個肯定式的點頭,于是小孩經過兩次跳躍之后夠到了蘋果。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期望理論。作為班主任,在高三階段,即使學生再差,對學生個體一定要有期待,因為這樣學生明白你關心他、在意他,學生就會產生肯定性的傾向,取得的實際效果就會超人意料。班主任在熟悉和分析個體學生的各個方面特征后,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的、恰當的期望意圖。并針對個體不同采取或直接(比如,面對面談話,書面交流,手機短信等)、或間接(比如,通過家長之口或其他學生之口)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你的期望。當然這種期望在設置時一定要考慮學生個體的可實現能力,這種期望要持之以恒,循環往復。作為班主任,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始終要充滿信心,堅持不懈,才有望對學生產生影響,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和進步。
“給你一個導向,希望你確立自己的目標;
給你一份督促,希望見到你的行動;
給你一份激勵,希望見到你的進步;
寄予你一份期盼,希望你有一份收獲。”
這是我在主題班會上送給學生的寄語,也作為對高三年級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的再度詮釋!
編輯 王團蘭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