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軍
摘 要:為了適應新課程的課改要求,配合中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提高課堂效率,中學老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更加巧妙地安排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加愿意探索新知識,更加主動地學習。
關鍵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法;策略研究
隨著河南省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動,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數學方面,不僅要學生有一個好的數學成績,更加強調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數學的思維習慣的培養。教師必須研究新的教學方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但能讓學生有一個不錯的數學成績,更讓學生有一個終身學習的習慣。
一、傳統中學數學課堂教育存在的弊端
1.對數學教育進行無差別對待
其實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差別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表現得更加明顯。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之間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對整個班級做出統一的學習任務要求。這樣統一的要求可能使得學有余力的學生覺得太過簡單,同時又有可能使基礎差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覺得太過困難,對于整體學生的思維拓展起不到較好的幫助。老師不能正視這種差別的話,只會讓中學生整體的學習出現“貧富分化”的特點,有的學生能考滿分,有的學生不及格。
2.忽視教學過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需要學習各種知識,因此,學習是已經非常困難的事情,加上目前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盲目地講解公式、原理和習題,讓學生覺得課堂沒有什么意思,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沒有互動。長此以來,學生的探索積極性被大大傷害,不敢再自行創新思維方式。
3.只重分數,不重數學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理論性,忽視學生的實際興趣,淡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創造性和終身學習的一貫性。當前我國仍處在應試教育的階段,這個大背景使得許多中學數學老師極端地追求升學率,拼命地讓學生做習題,背概念和定律,而對于這些數學概念背后的推導卻不夠重視。很多學生畢業后不知道自己在學校學了什么,只懂得做題,不懂得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更傷害了他們對數學本來該有的熱情。
二、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對策分析
1.對學生進行有區別的對待
中學生的數學基礎是不相同的,每個孩子的悟性和學習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一些基礎好、悟性好的學生眼里很容易的題目,往往能讓一個基礎差的學生為難。這種差別是存在的,我們一定不能忽視這種差別。
首先,要正視這種差別,要承認這種差別的存在。我們可以找到哪些學生的基礎差一些,哪些學生基礎好一些又悟性好一些。只有正視這種差別,并且找到這種差異的分寸,才是解決問題的好的開端。
接著針對這種差別對學生進行有區別的教學。比如,三角函數的知識點在中學教學里是相對難的,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可以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單獨的輔導,每個人存在的問題有區別地去給他們解決。
另外,在考試中,一些基礎差的學生正常情況下肯定沒有基礎好的學生考試分數高,但是要對基礎差的學生一點進步進行鼓勵。比如,有的學生以前不及格,這次考試剛剛及格,這就是一種進步,要對他的進步多加鼓勵,這樣才會讓基礎差的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成績。
2.創設問題情境的探究式教學
在課堂中進行探究式的教學要設計良好的問題情境,好的問題有著明確的知識導向性,可以給學生的思維一個正確的引導,順著問題的方向進行自我研究就能夠一步一步接近知識的內容。比如,勾股定理是很重要的一個定理,可以在直角三角型中得到廣泛的適用。我們不妨問一下:“勾股定理和其他的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呢?”這樣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讓學生學會在其他三角形中學會找任何一個高線。
3.提高教師自身數學素養
要想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數學素養。“師門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往往注重了后半句,來勸人們加強個人學習。但是“師門領進門”同樣重要,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好的素養而無法“領進門”,那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教師平時要加強自己的理解學習,學會一題多解。同時,教學相長,我們也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身上學會一些優點來提升自己。
總之,傳統式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應該仔細研讀新教材與教學大綱,充分地領會大綱所要求的精神內涵。提高中學數學教學水平,使更多的學生都能具備發散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并且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方園.新課標下數學探究式學習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9.
[2]馬會平.數學探究學習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網絡財富,2009.
[3]劉云章,趙雄輝.數學解題思維策略[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