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花
摘 要:多媒體集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文字于一體,從不同的感官刺激學生,能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語言氛圍,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又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色彩鮮明,聲情并茂。通過圖、文、聲、像等教學信息使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教學內容趣味化,使課堂變得絢麗多彩,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豐富而生動。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興趣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會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獲得最必要的知識,這就是求知欲。沒有興趣就談不上求知欲,所以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
一、應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體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可利用電教媒體再現課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處翠色欲流,一只只悠閑的羊兒,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進入一個有聲有色的動感畫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這樣,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于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二、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教學不是單純的傳統面授,也不是單一的電化教學,而是兩種教學方式的融合與創新。融合,表現為兼取兩者之長,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創新,表現為兩者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按教學設計理論對教學全過程進行系統的優化設計。多媒體教學注重現代視聽媒體的充分合理應用,真正做到視聽組合,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更加符合學生學習與認識事物的規律,更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想看看桂林嗎?想看看甲天下的山和水嗎?”學生聽后都高興極了,異口同聲回答:“想。”于是,在溫婉流暢的鋼琴樂曲聲中,我出示了“桂林山水”的錄像,并向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秀麗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動情的朗誦,使學生個個如癡如醉。就這樣,老師很輕松地把學生帶入了本課的情境中,為講讀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如,在上一節口語交際課《神奇的七巧板》時,我在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的開頭:“同學們,老師最近又有了一項新的愛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帶來了你們想不想看看?”學生都好奇的期待著,這時老師適時地運用電腦課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種圖案,再加以相應的配音,聲情并茂、生動有趣。學生看得津津有味,這樣大大地調動了學生拼組七巧板的興趣,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求知欲空前的高漲,收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梢姡兄A段電教媒體發揮了創設感知知識的情景,提供與學習有關的事實材料,幫助學生迅速、正確理解所學知識的作用。
三、恰當應用,精妙為要
電教媒體是為學生認知服務的,恰當地使用電教媒體,必將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以為課堂教學使用電教媒體,應注意以下幾點:選材要新穎,應側重于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構思要精巧,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及學生的認知矛盾而適時使用;演示要適度,既要演示出知識的形成過程,又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使電教媒體切實體現學生思維“導向員”的地位。
總之,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有助于化解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深化學生情感,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老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