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鶯
摘 要:開放的美術教學課堂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設計、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自主監控評價、自主反思、自主調整完善等實踐活動的過程,以動態的開放性效果,強化學生學習個性與潛能素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關鍵詞:開放 美術教學 課堂
構建一個開放的美術教學課堂,才能使我們的美術教學更富有基礎性和創造性。開放的美術教學課堂應該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設計、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自主監控評價、自主反思、自主調整完善等實踐活動的過程,以動態的開放性效果,強化學生學習個性與潛能素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以下筆者就如何實現開放的美術課堂這個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開放思想,轉變觀念
觀念便是展示于視覺或詞語形式的系統化的思想、意見或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說,觀念可以引導和制約在某種觀念下產生的行動。對美術教育觀念而言,它可以引導制約受教育者在運用材料、技法、要素和分析來制作視覺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效果,即創造的成果。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轉變美術教育觀念是最急迫、最重要的。教育即“潤澤”,那么選擇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去作為具體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呢?或者說作為有效潤澤學習者的“雨露”內涵又是什么呢?首先,我認為當代藝術發展正呈現出與生活的聯系日益緊密的態勢,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指望每一個學生將來都成為藝術家,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但不管他們成為藝術家與否,每一個學生將來都會接觸到藝術,這則是必然的。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美術教育所指向的兒童藝術素質的培養越來越不能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應是綜合的,對包括技法在內的操作能力的培養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與之相比較,其中的藝術創作、理解和欣賞藝術的能力對小學生將來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至少在小學生應具有的藝術素質結構中它不應是被忽略的一塊。
其次,更新觀念必須充分尊重小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特點,明白小學生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灌輸,教師的任務是刺激潛藏在每一個幼小心靈中的天生沖動,即創造、探索、處理材料的欲望。如在教學《畫太陽》一課,多數學生都是先畫一個圓圈,然后在其周圍添上代表光芒的短直線,最后都在圓圈里涂上紅顏色。有的還給太陽添上“太陽公公”的眼睛、鼻子等,其表現手法單一、成人化、公式化。是學生不創創造?不敢想象?不,不是的,這正是教育觀念的落后、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而最終導致小學生創造力的減弱,想象力的枯萎的現象。也正是教育觀念的落后,制約了教學行為,導致保守和安于現狀的結果,使我們對學生的類型不加區別、分析,而盲目的要求他們都要達到自己所設定的標準。因此,只有更新觀念,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的發展,才能充分的發揮他們潛在的創造力。
再次,我認為對學生要理解和寬容,對學生主體地位要尊重和關懷,并充分認識到學習興趣、愛好、感情、動機的培育,是教學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平等的地位上探討、談心、交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則耐心的傾聽,并適當的作個別的引導,從而將“嚴肅”的課堂變為“輕松”的課堂。
二、開放形式,自主發展
目前的美術課堂教學一般都分為課堂傳授和作業練習兩大塊,大多以傳授的教法進行“填鴨式”講授,再進行“一刀切”或“放羊式”的作業練習。造成課堂組織單一,作業效果大同小異,學習氣氛平靜沉悶的狀態,這種封閉式的教育使學生的個性、潛能素質與群體綜合素質難以得到發揮。
針對這種現象,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必須強調學生主體的自主發展,正如馬克思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中所說:“人的主體性發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只有當人所從事的活動轉化為自主的活動,才能使人的全面發展得充分表現。”記得在教學二年級《手指上的玩偶》一課,因為是公開課,為此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和特別的設計,繪制了大量的玩偶范作及投影片等等。在課中我一一的出示我的各種教具,然而一堂課辛苦上下來,學生的作品卻雷同的多,概念化的多。一節在我精心笄下的美術課失敗了,卻讓我想起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的一句話:“美術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兒童運用自己的技巧創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規定的模式或方法。”使我明白了美術課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課堂應以誰為主?讓學生依戎蘆畫瓢是不是我們的教學要求等等問題。
孔子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痹诿佬g教學中也一樣,以組為單位的創作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共同努力,團結協作。同樣是在教學《手指上的玩偶》一課,我在另一班上課就改變教法,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并將我的范作發到每個組,讓他們戴在手上玩玩,賞賞。再折開來看看,又折回去試試,集合小組的智慧給老師的作品提提好建議,再找找制作的難點。就這樣的一堂課,我是乎沒有作多少講解、傳授。但最終的教學效果卻是事半功倍??磥磉@種以小組學習、合作的活動形式的確是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創作,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吧。
三、開放內容,激發創造
所謂內容上的開放,便是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實現的“一題多畫,一材多用”。由于學生基礎和興趣的差異,教學的內容也必須有一些彈性的處理,同一個題材可以用不同的作業形式及表現角度來教學。學生的作品可以是不受任何限制,不受真實的約束,不要任何清規戒律的表現他們自己內心的感受。例如畫天空,我從不圈定天空一定是一片藍色加上幾片云彩,而是放手鼓勵他們畫出烏云翻滾或是深不可測等等不同天氣下的天空。
實現內容上的開放還要不拘泥于原教材,不但要努力發掘教材內在蘊藏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還要聯系實際,補充鄉土美術的一些精彩內容。例如在教學《蝴蝶圖案》一課,我就根據本地有河陽剪紙民間藝術的特色,結合課本展示大量的剪紙蝴蝶圖案,來豐富學生的視覺,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中,激發創造性思維。
四、開放評價,提高審美
外國的一句俗語說得好:“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毙蕾p美術作品,同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教師對學生在審美評價過程中提出的與別人不同的見解,都應給予肯定。當然,在學生主動參與創造后,不一定每件作品都很成功,但卻都凝聚了學生的思維與勞動,代表學生個性或追求。因此不能單純以“象”與“不象”來評價學生的作品,而應該把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兼顧技能的訓練,使二者協調統一,最大限度的發揮兒童潛在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一般采用“展覽式”,即把學生的作業張貼在黑板上,講評的作業可以是已完成的,也可以是正在進行中的。講評要充分發揮教學的民主化,極力吸引學生的參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楊啟亮 《困惑與抉擇——20世紀的新教學論》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2]鐘啟泉 《現代課程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尹少淳 《走近美術》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8年版
(縉云紫薇小學 浙江麗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