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榮飛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但這個重要的日子常常被大家遺忘。設立“世界讀書日”的建議,是由西班牙首先提出的,并且還有一個與之相關的傳說。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有個大眾節日“圣喬治節”。一次,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在深山里,很多人想去搭救都靠近不得,正在萬分危急之時,有個名叫喬治的年輕人毅然前往,憑著過人的斗志和高超的武藝,他把公主從惡龍爪下成功救出。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公主回到皇宮后,贈給喬治的禮物竟然是一本書。從此,書成為了膽識和力量的象征,也引發了人們對美麗世界的無限遐想。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把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巧合的是,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英國大作家莎士比亞和我國古代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的辭世日。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驅除黑暗的“阿拉丁神燈”,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世界各國對閱讀都非常重視,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蔚然成風。據統計,在美國,近年來國民人均閱讀圖書達50本,在以色列,這個數字高達64本,在英、德、法等國,年人均讀書量都是兩位數。可是,在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古國,現在每人每年平均閱讀的圖書量還沒達到“一個巴掌”,僅4.5本(據《北京青年報》2006年5月11日刊載的《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而2010年4月23日中國出版網刊載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很多,6.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比較多,58.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很少或比較少。面對我國和發達國家國民閱讀的巨大反差,面對“半數國人不讀書”的嚴峻形勢,面對“文化與智慧的載體”——書籍被冷落的難堪局面,我國不少專家學者深感憂慮,他們甚至強烈呼吁:“拯救閱讀!”
在本該書香彌漫的校園里,閱讀出現的危機也不容忽視。盡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各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都提出了明確的量化指標:小學生的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初中生的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且閱讀3部文學名著;高中生一年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且閱讀5部以上的文學名著。但在現實中,最該引導、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語文學科,這些美好的設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實。由于應試的沉重壓力,課本和練習冊以外的書籍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聯手“狙擊”是常有的事。在一些人眼里,看“課外書”甚至成了“犯忌”的事情,不時受到一些老師和家長諸如“看課外書會影響考試成績”“你要排除干擾,一心一意把作業做好,把考試考好”的“勸勉”。更為嚴峻的是,考試的指揮棒驅使學生只重視課本和作業,課外閱讀實際上處于邊緣化狀態,片面的功利化教育追求,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對他們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讀書是一個人持續發展,不斷成長的階梯,濃郁讀書風氣的形成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壯大,不斷前進,直至驕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基礎。我們只有率先在學校營造愛知識、愛閱讀、愛智慧的良好氛圍,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打下牢固的基礎。所幸,當下已有不少學校把學生的讀書當做大事來抓,當做刻不容緩的事情來做。如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就把新華書店開進校園,要求新書品種與市內書店同步更新,使書香清流源源不斷。他們還拿出寬敞的教室,設立了數倍于圖書展售面積的閱覽區,讓學生即使不買書,也可以靜靜地閱讀。在每一間教室后面,都專門配置一間班級書房,擺上各種工具書和學生自己從書店挑選出來的近500種圖書,定期更換。在由李鎮西主持的成都武侯實驗中學,讀書成了這位名校長對老師們進行思想引領的常規做法,他認為只有老師成為真正的閱讀者,書香才會逐漸漫開,飄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里。
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天堂是什么樣子?天堂就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教育工作者切莫把學校變成應試教育的競技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獲得成長,讓濃濃的書香在校園彌漫。
(責編 歐孔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