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
【關鍵詞】角色游戲 幼兒 語言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127-02
語言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小班幼兒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均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幼兒園應該采取多種方式為幼兒提供運用語言的機會。而角色游戲既是幼兒期常見的游戲形式,又是小班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可以很好地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在角色游戲中,語言不僅是幼兒的交際工具,還是游戲的必要組成部分。本文以角色游戲“娃娃家”為例,探尋在角色游戲中促進小班幼兒語言的發展的策略。
一、角色游戲對小班幼兒語言發展的意義
(一)角色游戲中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為幼兒提供了運用語言的機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地回應。”事實上,在幼兒園小班,有的幼兒受其性格和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出現不想說、不敢說的現象。可是,在角色游戲“娃娃家”中,幼兒扮演的角色是他們最熟悉和最喜愛的爸爸、媽媽,對此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游戲過程中,大部分幼兒都會有話想說。比如,在“娃娃家”中,當扮演“媽媽”的幼兒為布娃娃準備午餐時,幼兒會很自然地把在家里出現的生活情境遷移到游戲中,“媽媽”會詢問布娃娃想吃什么菜,然后“媽媽”下廚,在切菜、炒菜過程中邊做邊說。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無需在意自己的決定是否合理,只要用語言自由地表達想法就可以了。這種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為幼兒提供了充分運用語言的機會,而這正是提高小班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要素。
(二)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自言自語可以促進其內部語言的發展
內部語言是外部語言的過渡,小班幼兒的內部語言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外部語言的發展。一方面,幼兒在游戲中的自言自語是幼兒與玩具之間的“對話”(內部語言),這種對話能力可以自然地過渡到日常生活中幼兒與他人之間的對話(外部語言),從而提高幼兒的外部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幼兒在游戲中邊說邊玩,能夠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幼兒的思維越清晰,外部語言能力提高得越快,說話也就越有條理。比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媽媽”在給布娃娃喂飯時,會邊喂邊說:“娃娃吃,飯菜可香了,媽媽喂給娃娃吃。”當幼兒在游戲情境中運用游戲材料進行獨白時,幼兒不僅獲得了運用和發展內部語言的機會,而且促進了外部語言的發展。可見,角色游戲提供了集體語言教學活動和日常語言活動無法提供的獨白語言情境,這種情境使幼兒的內部語言得到高度發展。
(三)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互相合作可發展其外部語言
角色游戲需要幼兒之間的互相合作,在合作過程中能夠發展幼兒的外部語言。具體而言,開展角色游戲時需要幼兒進行角色分配、協商游戲規則、提出游戲建議等,這個過程不是由某一個幼兒獨自完成的,而是需要參與游戲的幼兒共同討論、共同協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能會因為意見不一致而產生沖突和矛盾,如在“娃娃家”游戲中,2名幼兒都想扮演“爸爸”這個角色,此時幼兒需要共同協商解決角色分配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幼兒需要耐心傾聽他人的意見并理解他人的想法,同時還要運用恰當的語言及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與同伴進行溝通,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往往能夠得到迅速提高。
二、在角色游戲中提高小班幼兒語言能力的策略
(一)創設寬松的語言環境,使幼兒有話想說、有話敢說
在開展角色游戲活動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游戲中要給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由于3歲幼兒的發音機制并未完全成熟,發音正確率不高,因此,教師需要遵循流暢先于正確的原則,只要幼兒的語言不影響游戲的開展,可以適當地允許幼兒在游戲中說錯話,保護幼兒說話的積極性。比如,在筆者所在城市的一些幼兒園,有的小班幼兒在發音上常常出現平舌卷舌相混淆的情況,在“娃娃家”游戲中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爸爸”一邊做炒菜的動作一邊說“cǎo cài”,而不是說“chǎo cài”,此時如果教師急于直接糾正幼兒的錯誤發音,那么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將會大大降低,幼兒有話想說的欲望也會降低。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游戲結束后的點評環節以隱性示范的方法示范正確的發音,教師可以說:“剛才有的小朋友在‘娃娃家認真地炒菜。”只要教師將“炒菜”這個詞讀得重一些,幼兒就會辨別出自己與老師在說“炒菜”這個詞時的差異,意識到自己發錯音了。此外,假如幼兒常常發錯該語音,教師可以通過專門的語言游戲幫助幼兒糾正發音,如開展“炒小菜”游戲活動。教師要相信,只有保護好幼兒玩游戲的積極性,給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幼兒才會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才會越說越好。
(二)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適當的游戲材料,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1.提供豐富而真實的游戲材料,促進小班幼兒內部語言的發展。材料是幼兒玩游戲的憑借物。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喜歡模仿。在玩游戲過程中,幼兒更多地是依賴玩具開展游戲活動,游戲的主要內容多是重復操作和擺弄玩具。而當小班幼兒在玩游戲時發現缺少了某一種材料時,往往不會尋找其他的物品代替該材料并繼續游戲。比如,在“娃娃家”游戲中,當“媽媽”準備給布娃娃喂飯時,發現沒有勺子,此時幼兒往往不會尋找替代物,而是中止該游戲環節,此時幼兒運用語言的機會也會減少。因此,教師應當為小班幼兒提供大量豐富而真實的游戲材料,如床、碗、勺子、桌子、書、電話等。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游戲材料,幼兒運用材料進行游戲的內容才會變得豐富,幼兒在游戲中邊操作材料邊運用語言的機會才會越多,才能更好地發展內部語言。
2.提供共用的游戲材料,促進小班幼兒外部交往語言的發展。從語言發展水平來看,大多數小班幼兒內部語言發展良好,外部語言發展水平不高。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小班創設2個“娃娃家”,在游戲材料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定數量的共用的游戲材料,如醬油、掃把等。在游戲過程中,當幼兒發現掃把不夠時,需要到隔壁“娃娃家”借掃把。在借掃把時,幼兒需要經歷“敲門—詢問—運用語言協商借掃把—表達感謝—歸還掃把”過程。在上述游戲過程中,幼兒能夠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并運用不同的語言策略與他人進行交往,從而提高運用外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
3.采用隱性語言示范,幫助幼兒豐富語言。小班幼兒由于生活經驗及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在角色游戲中常常會出現游戲情節長時間過于單一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在仔細觀察的前提下,以游戲者的角色介入其中,根據游戲情境以平行指導或共同游戲的方式,采取隱性語言示范的方法,幫助幼兒豐富語言,豐富游戲情節。比如,當幼兒長時間在“娃娃家”進行“燒飯”并感到無趣時,教師可以就“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指導幼兒繼續游戲。“客人”可以問幼兒:“‘媽媽給娃娃燒了什么菜?誰幫‘媽媽洗菜?”在“客人”的詢問下,幼兒就會進一步豐富游戲情節。此外,若以平行游戲的方式指導幼兒玩游戲,教師可以采用隱性語言示范的方法幫助幼兒豐富語言。比如,教師可以在另一個“娃娃家”扮演“媽媽”給娃娃做飯,邊做邊說:“今天給娃娃煮一條魚,先在鍋里放點油,把魚煎一煎,再放點鹽,就可以起鍋了,真香呀。”在此過程中,教師的隱性語言示范能夠進一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4.提供適當的游戲時間,保證幼兒有話盡情地說。角色游戲需要幼兒尋找游戲伙伴、分配角色、制定規則,因此,角色游戲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幼兒開展游戲。小班幼兒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幼兒園要保證每次開展角色游戲的時間在1個小時左右,這樣幼兒才能在游戲中有話盡情地說。
總之,角色游戲作為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既能夠讓幼兒快樂地扮演角色,又能夠讓幼兒沉浸在角色中發展語言,因此,教師要學會利用這種游戲形式提高幼兒運用語言的能力。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