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驪嬈
【關鍵詞】區角游戲 幼兒園 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119-02
區角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是他們發揮自主性、形成社會交往能力和獲取知識經驗的必要途徑,然而,教師經常會受“隱性指導”的影響,沒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深度。那么,區角游戲中如何提問,才能達到既不影響幼兒的游戲情緒,幫助幼兒提升經驗和提高興趣,又能起到支持幼兒不斷探索的效果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方面解決問題。
一、尊重個體,遵循幼兒發展的軌跡提問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提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我們的教學活動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提問的質量和技巧。同樣的,區角游戲雖是幼兒個體的行為,但是他們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經驗積累又不足,這讓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去探究。為此,教師應深入研究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有的放矢地設計提問,幫助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升學習能力。例如,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較凸顯,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容易受周圍事物的影響和暗示,對問題會用簡單的詞來回應,更突出的表現是思維反應后置,對事物都是先做后想,或者做的過程中得到旁人的提問或暗示才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在做什么。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對小班幼兒這樣提問:“你是娃娃家的爸爸嗎?”;“你帶著娃娃準備去買菜還是逛超市?”;“你是為你的娃娃做面條嗎?”。這樣的選擇式提問和判斷式提問目的指向清晰,有助于幫助小班幼兒明確自己的行為目標,對他們的游戲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中班幼兒游戲活動水平明顯提高,喜歡操作性強的游戲,在活動中能有自己的想法,有初步的合作意識,在成人的鼓勵下能堅持完成一段時間較長的游戲活動。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反詰式提問來幫助幼兒認定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如“你不覺得做服務員應該笑瞇瞇地為顧客服務嗎?”“你覺得服務員應該要堅持服務到商店關門嗎?”“你不覺得今天做的汽車很棒嗎?”“你覺得今天的打扮像不像大廚師?”……這些反問既能提醒幼兒隨時注意自己的行為,又給幼兒一個鼓勵和方向,讓他們能堅持完成后面的活動。大班幼兒合作意識強,愛學、好問,求知欲強,動作靈活度及控制能力增強,已能初步理解周圍世界中隱蔽的因果關系,因此教師提問應多用開放式提問。如“醫生和護士你更想當哪一個?為什么要選擇當醫生?”“為什么寶寶在不停地哭?看看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去看病,請你幫幫忙,我應該怎么做呢?”這種開放式提問有助于大班幼兒發揮自己的角色作用,更容易在游戲情境中和同伴互動,從而可以反復總結經驗,并獲得提升。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提問方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各個年齡層次的幼兒理解問題的指向,自然而然地接收教師發出的信號和暗示,對幼兒的游戲行為起到推動和撥正的作用。
二、重點突出,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發問
恰當的提問能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有目的、有預設的連續發問更能引發幼兒不斷調動大腦細胞,積極思考和探尋問題的答案,掌握好提問的時機和角度。教師在提問時應先考慮自己要完成什么樣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一次中班的角色游戲中,筆者看到一個小男孩推著一輛娃娃車,車里坐著一個“寶寶”。就中班幼兒而言,男孩愿意帶“寶寶”的不多見,扮演爸爸媽媽對他們來說,是培養責任感的一次好機會。于是筆者摸摸“寶寶”的臉:“呵呵,這個寶寶真可愛,是誰家的呀?”男孩馬上來到筆者跟前說:“是我的寶寶。”“哦,你真的是他爸爸嗎?”男孩馬上點點頭,臉上充滿著自豪,隨即他還拉了一下娃娃車的篷布。看到這樣的細節,筆者覺得該給他提下一個問題了:“呵,真了不起哦,爸爸一個人能帶寶寶上街,你真是個細心能干的爸爸。你現在準備帶他去哪?”“我要帶他去銀行取錢,還要上美食街買東西吃。”這樣一問一答,讓我們的互動就像大街上偶遇閑聊一樣自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肯定,心中更堅定了做爸爸的信念。事情并沒有因此而結束,在筆者的引導下,他的游戲方向越來越明確了。他一直帶著“寶寶”到“銀行”門前跟著隊伍排隊。這時,筆者意識到,在角色扮演中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很重要,于是筆者又問:“一個人帶寶寶上銀行要排隊又要取錢,很不方便的哦。寶寶的媽媽哪去了?”聽到這個問題,他馬上意識到需要一個合作的伙伴一起游戲。他四處張望后說:“盧老師,你可以當我寶寶的媽媽嗎?”這時孩子已經知道要求助他人,尋求合作了,這就是孩子的潛能。只要我們善于提問,問題就會成為“梯子”和“橋梁”,將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向深入,幫他們越過一道道的“高坡”和“鴻溝”,能力的提升就在于此時了。
三、靈活變通,利用當下游戲情境提問
游戲中幼兒往往自得其樂,不喜歡被打擾,所以教師的提問應該符合當時游戲情境,靈活地跟著幼兒情緒來發問,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筆者認為游戲情境下的提問應注意三點:
第一,提問要具有角色性。一次筆者在巡班觀察小班幼兒玩美食店游戲,園長看到兩名小廚師在“炒菜”,于是她走到孩子們身邊問:“你們在做什么菜啊?”一個女孩回頭看了一眼,并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地方你不能進來的。”因為是小班幼兒,語言表達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已經能領悟她的意思。園長立刻轉換自己的角色口吻:“哦,對不起,我不知道這里是廚房,外人不能進。我想點菜,不知道你們這里有什么好吃的?”這時,孩子才回答剛才的問題,這也提醒我們要有角色意識才能與游戲中的幼兒互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必須先擺正自己的角色,支持、合作的背后才能有引導的衍生。
第二,提問要帶有游戲角色的口吻。教師的引導來自提問,提問是要符合當下情境。如教師想檢測幼兒是否能熟練掌握“柜員機”的使用方法,就必須用游戲角色的口吻給幼兒提問題:“我想取錢去買東西,可是我不會用柜員機,怎么辦呢?你能幫幫我嗎?”;“是不是先按這個密碼?”;“按了密碼以后又怎么做呢?”這種看似“無能”的求助,會助長幼兒好為人師的心理,從不同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隨之就能和教師一起共同游戲了。
第三,提問時要察言觀色。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他們的情緒和態度,在玩得很專注的時候不宜提問,因為此時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正在專心探究和操作手中的材料,提問會打斷他們的思維活動。因此,游戲中,要給幼兒相對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探索,當幼兒情緒出現煩躁和焦慮時,教師適時引導、幫助他們疏泄掉不良的情緒,直至精神飽滿地完成整個游戲。
四、見縫插針,及時抓住時機拋出問題
幼兒的游戲是動態的過程,教師的預設只是活動前的一些準備,永遠都無法預計活動當中會突發什么情況,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活的反應能力。如在搭建動物園活動中,孩子們要使用的材料與教師所準備的不完全符合。這時教師必須抓住機會,提出一個激發幼兒思考和創新的問題:“哎呀,這個紙盒不能用來蓋屋頂,那我們一起想想還能有什么東西可以替代的?大家一起去找找?看看誰找到的材料能造屋頂?”這種探究式的問題既能讓幼兒擺脫困難,又能讓他們嘗試和發現其他材料的特質和作用,起到承上啟下的效果。再如,前面提到的中班角色游戲中扮演“爸爸”的男孩,在后面的游戲中又出現了角色意識不強的現象:他帶著“寶寶”取到錢就去美食店買“包子”,買了包子轉身就忘了“寶寶”,自顧自地去找座位。這時筆者叫起來:“哎呦,這是誰家的寶寶呀?寶寶的爸爸媽媽哪去啦?寶寶在大聲哭了吶!”他聽了才想起自己是“爸爸”,馬上跑過來說:“是我的寶寶。”說著就把寶寶抱在手上,剛要坐下拿起“包子”吃。筆者又提醒:“喲,瞧你抱寶寶的樣子,真像一個好爸爸,可是你抱了她還是哇哇哭啊,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寶寶也餓了?”聽筆者這么一說,他立刻把“包子”放到“寶寶”嘴邊,喂起“寶寶”來。這種見縫插針的方式,雖然不是教師所能預設的教學過程,但是能讓孩子在沒有痕跡的狀態下得到了教師的指導,更好地完成了這個角色的扮演,也學到了照顧寶寶的基本常識。這體現了現在所提倡的“教無痕,學有跡”的教育理念。
五、平等對話,創設良好的問題互動氛圍
我們經常說要給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大膽說的語言氛圍,而讓幼兒提問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孩子在游戲中不一定能主動提問題,這時,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安排幼兒提問的時間和場合。如在游戲小結環節中,教師與幼兒分享和交流了游戲的體會后,應該把提問的話語權交個孩子們。可以是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同伴答的方式,讓幼兒了解游戲過程中沒能了解到的其他游戲材料及玩法。如“今天你玩了什么游戲”“好玩嗎”“你一共玩了幾次呢”等,都是幼兒經常問的問題。教師要耐心解答,形成一種良好的問題互動氛圍,幼兒的問題意識也就逐漸培養起來了。
綜上所述,提問不僅能啟迪幼兒的思維,更是磨礪教師的教育技巧,激發教師不斷追隨幼兒成長的腳步,不斷挑戰自我,把提問的藝術運用得游刃有余。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