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倩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要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生愿意主動的學習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此變得更加重要。做為 數學教師的我們應努力使學生熱愛數學,才能使學生對學習數學有興趣,只要有興趣,才能學好數學。本文淺談了我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方面的六點體會,讓我 們了解到數學興趣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因為它能激發學生大腦組織加工,有利于學生發現事物的新線索,并進行探索創造,數學興趣是學習數學的最佳營養劑 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學習;學習興趣;思維 ;激發;小學生
興趣是孩子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數學課以激活小學生思維,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來引領學生全員參與、激情投入,使小學生在愉悅、寬松、和諧的的氛圍中接受知識,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因此,學習興趣對于學生掌握知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學與我要學,效果截然不同。數學是一 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樂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問題。這就要靠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即如何結合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特 點,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在激發學生興趣這一點上,淺談幾點體會:
一、抓好新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樂于猜謎語,聽故事。教學中如能緊密結合教材,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我們在講第四冊“小時、分、秒、的認識”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覺。”然后再根據書本四幅插圖,編出一個小朋友是如何愛惜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故事。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認識了鐘表,小時、分、秒,同時又及時地向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學生學習情緒也自然高漲。
二、發揮圖示、教具作用,重視直觀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于具體形象的實物比較感興趣。因為具體形象的東西直觀、 生動、給人印象深刻。所以,現行通用教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大量的直觀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來說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這樣做不僅使學 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可是他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動人的事 物比較敏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及操作學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時,可以讓學生先擺10個三角形,然后在它們的下面擺6個圓形,并向學生說明擺的時候要從左邊起,把圓形和三角形一個對著一個地擺。教師問:“哪 一行擺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圓同樣多?請你們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看看畫得對不對?再畫出三角形比圓多的部分。”接著問: “同樣多的有幾個?三角形比圓多幾個?”再啟發學生想,三角形比圓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些部份組成的?多的部分是幾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三角形多,圓少,三角形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圓同樣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圓多的部分,從而體會到多的數能分成兩部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三、通過實踐操作,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學單憑老師講,學生只通過一種感官來進行學習,就容易感到疲勞、厭倦,聽不進、記不住,效果就差 。而通過多種感官,發揮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 、剪一剪,學生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因此,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索,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讓學生 通過擺小捧深刻理解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之間的關系及余數的實際含義。例如,在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區分面積和周長,可以要學生先 剪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面積和周長各指的是什么。為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先讓學生用紙剪一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圖形的面積有多大,量一量數學書的書面有多大 。由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加實踐,所以,學習興趣很濃,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記憶牢固。
四、巧妙設問,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是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恰當的姿勢和手勢、巧妙地設計各種啟發式的問題,對于激發 學生學習興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自己的數學語言,無論在復習舊知導入新知時,還是進行新課時,或是鞏固新知時,都應注意巧妙 地設計一些思考性較強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例如,在講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求相同加數的和的加法計算,或 師生進行計算比賽,從而提出教師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結果?或提出這樣連加多麻煩,還有沒有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什么方法計算要簡 便?當學生認識到用乘法計算簡便后,老師又提出2×3 讀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讀作什么?表示什么,乘號前面的數叫做什么?乘號后面的數又叫做什么?結果叫什么?通過層層設問,就能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發展。
五、采取多種練習手段,適應學生心理特點
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對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時間就開始分散、就不感興趣、喜歡多變,這是小學生的又一心理特點。因此,教學中應運用各種變換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興趣發展,特別是一堂課的練習,因此,學生經過近30分 鐘的緊張學習之后,已經十分疲勞,注意力很不集中。要持續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就要設計趣味性、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強的練習內容,重新點燃學生的練習 熱情與興趣。一堂好課要上得生動活潑、趣味無窮,不要光采用單純的說教形式。在教學中我經常采用“估一估、猜一猜、拼一拼、擺一擺、玩一玩、找一找”等游戲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如在教學《猜數游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 的意義,加深了對數的認識;在高年級教學中,我們可采取看誰解題解得快,看誰解法多,看誰編得又對又快(自編應用題)等辦法,不僅能提起學生學習精神,保持活躍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習疲勞,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