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葉等
摘 要:該文從響水縣機插秧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機插秧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三方面進行了祥細的論述,為今后機插秧的發展和推廣提供借鑒。
關鍵詞:水稻插秧機;發展階段;存在問題;對策;響水縣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141-04
機插秧有利于加快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有利于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減輕勞動強度;有利于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有利于減輕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有利于規避水稻穗期遇低溫造成抽穗困難和結實率降低、出米率低、米質差現象;有利于提高水稻抗倒伏,實現水稻高產和穩產;有利于突破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實現的瓶頸。近幾年機插秧的優勢雖然已經基本被群眾認識,但是直播稻面積仍占一定比例,為此我們對機插秧的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
1 響水縣機插秧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響水縣機插秧的發展經歷大致經過三個不同階段。
1.1 起步發展階段 自20世紀70年代,我縣開始試驗、示范機械插秧技術。那個時候機插秧面積小,產量低,技術不夠成熟,基本處于試驗摸索過程。
1.2 徘徊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始,我縣經歷了新一輪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和發展,但由于受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農業和農村現狀、農技和農機技術發展程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幾經起伏,推而不廣。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阻礙了當時機插秧的發展。一是插秧機性能不完善,不能完全滿足適應水稻栽插“淺、勻、直、穩”的基本技術要求,操作不方便;二是農機農藝結合研究不夠,應用技術配套不完善,尚沒形成能與機插秧向適應的成熟的技術體系。三是財政資金投入不足,配套政策扶持不夠,插秧機產業支撐薄弱;四是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沒有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政府是強行“要你插”,農民是被動授受“要我插”;五是機插秧技術的推廣,其經濟效益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近10a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大多數青壯年都進城打工,村里留守種田的人員大都女性化、弱質化,勞動力的緊缺,導致急需一種高效、輕簡的稻作方式的出現來代替用工量較大的手栽稻。這個時候,以直播、拋秧為主的輕型稻作栽培技術在部分鎮(區)得到了應用。但經多年實踐,有關農機農藝專家認為,直播稻雖然省去了育秧環節,但其一方面受農時和氣候影響,后期風險較大,另一方面產量和品質難以保證。拋秧方式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但栽培的無序化,使得群體不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倒伏嚴重,影響產量潛力發揮。
1.3 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2008年以來,水稻高產增效創建活動的連續5a的開展,扶持培植了一大批育插秧專業化服務的合作組織,多種型號的高性能插秧機、育秧播種機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機插秧面積迅速擴大。同時農藝農機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對育秧和插秧這兩個重要環節的試驗、示范和研究,探索創新育秧、插秧技術、試驗完善配套農藝技術,總結形成了與機械化插秧相配套的成熟的水稻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體系。通過用機械播種改變了人工撒種不勻和種子入土深淺不一、出苗不勻現象,用硬盤代替軟盤減少了盤邊苗缺省現象,減輕了機械插秧時田間抓苗不勻、缺苗斷壟現象;用無紡布代替塑料薄膜覆蓋,減少了燒苗現象;用壯秧劑來代替化學肥料調酸培肥營養土,提高了壯秧比例和育秧安全;有的地方還應用了基質代替營養土來減少取土難現象。成熟的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的形成,實現了水稻的精耕細作與機械化高產栽培的完美結合。近幾年的生產實踐證明,機插秧是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至2013年,我縣新型水稻插秧機保有量達1 814臺(包括場圃),據不完全統計,縣內機械插秧面積0.8萬hm2左右,以陳家港鎮、大有鎮、南河鎮、雙港鎮、響水鎮、老舍中心社區為主,其余鎮(區)在水稻高產增效創建項目的扶持帶動下,也都建立了由專業化合作組織服務的水稻機插高產栽培示范方,縣內水稻機插率占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的30%左右,水稻機插秧技術已普及應用到全縣所有鎮區、大部分行政村。
2 機插秧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縣機插秧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今年全縣也通過了省級機插秧項目的驗收,但對照目標要求,對照先進地區,仍有較大差距,還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制約著全縣機插秧的進一步的發展。
2.1 農機農藝不夠充分融合,影響機插秧推廣 農機農藝融合的程度將直接影響機插技術推廣的速度和應用質量。實踐表明,機插秧在省工節本、增產增效方面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但近年來由于受氣候變暖、品種生育期延長、農田水利及技術到位率不高等因素影響,個別地區出現了超秧齡移栽、秧苗素質下降、基本苗不足等新情況,對插秧機的行株距的適應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機農藝專家一致認為,30cm行距插秧機及其配套技術是當前水稻機插秧的主流機型和主流農藝技術。針對因氣候、品種、茬口、管理等因素引起的適宜株行距問題,缺少深入進行農機農藝融合研究,現有機插秧技術體系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完善。
2.2 機插秧作業水平和服務質量不高,影響機插秧的推廣 隨著插秧機總量增加、作業面積擴大以及老舊機具的遞增,對插秧機維修、保養、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基層農機推廣機構不全、隊伍不穩、人員不多、素質不高的影響,插秧機的維修服務、保管保養能力和水平跟不上發展需要。機插秧技術實現了寬行、淺栽與量化性栽培,這與水稻群體質量栽培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有利于水稻產量的形成。但在機插秧專業化合作組織服務過程中,有的合作組織片面追求作業效率,以贏利為目的,忽視機插作業和服務質量。嚴格控制插秧盤數,導致栽插穴數和基本苗不足,另外,有的合作組織在育苗時采取人工播種,播種不勻,苗情分布不合理而影響栽插質量。穩定提高機插作業質量和服務質量,應引起農機和農技部門的高度重視,重點加大對插秧機操作手、農機大戶、專業化合作組織的育秧和機插作業質量監管,要督促各合作組織和服務農戶簽訂栽插質量合同,提高栽插和服務質量,要規范收費標準。舉例來說:七套中心社區去年搞的三汾村水稻高產增效創建示范片,合作組織對農戶育插秧收費標準是每667m2140元,今年當地的專業化服務組織負責人許堂明對農戶收費標準漲到了200元,導致群眾惜本和信任度打折。endprint
2.3 直播稻的大面積生產,影響機插秧的全面推廣 受全球氣候變暖、務農勞動力減少、稻谷比較效益低等影響,在家種田大多數是一些年長者或婦女,農民“懶種田”現象較為突出,這為直播稻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溫床。2008年我縣的直播稻面積達到高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插秧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水稻高產創建規模和力度的加大,通過示范宣傳機插稻優勢,強力推廣機插技術,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百姓認識到了直播稻的風險和機插稻的穩產、增產和增收增效。但由于受直播稻多年來生產的影響,近幾年來,雖然農業部和省農委開展糧食高產增效創建活動,啟動了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專項資金,以鼓勵專業化合作組織開展機械化規模集中育秧、供秧和插秧,直播稻得到了有效控減,但在個別鎮區仍有直播稻,阻礙了機插秧推廣。
2.4 農田水系尚不健全,影響著機插秧的快速推廣 由于機插秧科技含量比較高,尤其突出了定量化栽培,這就要求機械化插秧不僅要有相應的技術體系,更要有配套的、健全的農田水系,溝、渠、路、橋、涵洞設施。從我縣目前情況來看,存在著水源受限、不暢、溝系不全的問題,有的河道長期沒有深挖和疏浚,明壩暗埂,河床坍塌於積,水源截流等現象嚴重。在水稻機插秧育苗和栽插的關鍵時期,經常出現缺水問題,挫傷了合作組織和農民機械化插秧的積極性,這種情況在我縣里灘和外灘的大有、六套、七套、運河、張集和黃圩等鎮區尤為突出。近年來,一到6月份水稻用水高峰期,洪澤湖水位只能維持在死水位11.5m左右,廢黃河上游來水流量逐步減小,縣內水稻用水主要來源于大套翻水站,六套、七套等中心社區因為地勢高,河床水位低,取水比較困難,通榆河以西的黃圩、張集的部分村居相對好點,灌溉水源的緊缺嚴重地制約著我縣機插秧的推廣和發展。
2.5 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程度低,影響著機插秧的規模推廣 插秧機的作業效率和效益與農田規模和標準化密切相關。在當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背景下,田塊面積小且分散,條田化程度較低,經常因插秧機頻繁調頭和田間轉移耗費大量時間,作業效率難以發揮。中央雖然出臺了文件,提出了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即加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落實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期不變的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但目前土地流轉進程還很緩慢,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得不到充分發揮;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能力得不到體現,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水稻機械化栽插的推廣。
3 響水縣機插秧加快發展的對策措施
水稻機插秧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各種技術的集合,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必須要統籌規劃,明確目標,制定適合本縣的機插秧的推廣途徑,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著重要“堅持五個結合”。
3.1 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進一步完善機插秧技術體系 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新一輪機插秧推廣實踐中,我們就是不斷地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研究其機插秧的發展規律,始終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的基本原則和推廣程序,機插秧技術推廣走出了一條由點到面、由村到鄉、乃至整縣推進的健康發展路徑。插秧機和機插技術經歷了由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的發展過程。通過多種育秧方式對比試驗,確立了適宜我縣當前經濟生產條件下的配套育秧栽培技術。經過近幾年的大面積示范和研究分析,機插秧技術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結合有關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的一系列配套農藝技術試驗研究,根據我縣現行社會經濟條件和生產方式的要求,結合實際,在大部分應用低成本、簡易化、規格化機插軟盤的同時,要加大硬盤、壯秧劑、無紡布和機械流水線等新產品、新機械的應用和推廣;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機插稻的適宜芽谷播量、床土基質化和適宜機插的秧苗性狀指標;研究機插稻大田生長發育特性及其與人工手栽稻間的差異,探索機插常規粳稻的適宜密度和基本苗數,改進施肥技術及水分管理模式,提高機插秧成穗率,推進農機與農藝技術的集成,實現水稻群體質量栽培與機械化高效栽培的有機結合。要通過對不同種植方式的對比分析,進一步明確機插秧技術的優越性,確立機插秧在水稻不同稻作方式中的主導地位,使我縣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步入持續健康發展軌道。
3.2 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增強機插秧發展動力 機插秧的推廣,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機插秧推廣工作,通過出臺文件、召開專題會議、加大考核力度、明確發展目標和出臺補貼政策等措施,為機插秧技術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組織保障。為了機插秧在我縣能夠快速穩步地發展,有效地控減直播稻,鞏固和提高我縣水稻單產,充分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政府部門要在省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插秧機購機補貼力度,并擴大插秧機補貼范圍,充分利用激勵措施,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在實施購機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探索多元化的激勵措施。對機插秧推廣先進個人和先進鄉鎮要予以表彰;對推廣機插秧有功的基層領導和工作人員進行物質獎勵,實施機插作業面積補貼,對農機大戶和專業化合作組織進行以獎代補,為機插秧技術的良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裝備支撐。同時,要加強河道疏浚,供應水源,修建電灌站,保證水稻機插秧關鍵階段用水的需要,促進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
效益是機插秧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水稻機插秧推廣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重點培育發展機插大戶、家庭農場和以機插作業服務為主的農機專業化合作組織,積極引導其由單一的機插作業向機耕、機植保、機收等“一條龍”服務拓展,通過專業化服務和規模化經營,不斷提高服務效益,提升產業化水平。截至2013年上半年,我縣以開展機插秧作業服務為主的專業化合作社、公司等服務組織數量達到37個,新增插秧機基本上為合作社購買,完成的機插作業面積約占我縣水稻總面積的30%左右。同時,隨著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范圍的不斷拓展,服務組織的裝備實力不斷加強,要提高機具使用效率,增加經營收益幅度。如我縣響水縣生軍機插秧專業合作社、響水縣曉華插秧機專業合作社、響水縣軍正農機專業合作社、響水縣康達農機專業合作社、響水縣廷河農機專業合作社、響水縣昔陽河農機專業合作社、響水縣益民插秧服務專業合作社、響水縣恒飛育秧專業合作社等一批以開展機插秧服務為主的服務組織,已成為當地機插秧推廣和服務的生力軍,為我縣機插秧的持續推廣和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endprint
3.3 堅持典型帶動與媒體宣傳相結合,加快機插秧發展步伐 當前,我縣機插秧仍處于推廣和發展階段,一要以糧食高產創建為平臺,重點抓各鎮區“萬畝示范片”、“千畝核心方”、“百畝攻關田”的建設,通過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提高廣大基層干群對機插秧的認識;二要重點鼓勵和扶持種田大戶、農機大戶、機插秧專業化合作組織等帶頭示范應用機插秧技術。通過他們的帶動,讓基層廣大干群進一步了解機插秧技術的特點和優勢。三要利用各種媒體及現場,廣泛宣傳水稻機插秧的技術優勢,推廣扶持政策和先進典型事例。宣傳發動工作要更加豐富多彩,有聲有色,要做到電視上有圖像,報刊上有文章,廣播里有聲音,田間地頭有現場,農民手里有資料,網絡上有信息,全方位營造好機插秧發展的濃厚氛圍,贏得廣大基層干群和社會力量對機插秧技術的關注和支持
3.4 堅持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相結合,提高機插秧技術到位率 技術培訓是機插秧技術推廣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了提高機插秧技術到位率,必須注重技術培訓工作,要在機插秧技術推廣的不同時期,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讓他們成為一支既懂農機又熟悉農藝的機插秧技術推廣骨干隊伍。一是在集中育供秧階段,要加強對機插秧合作組織負責人、技術骨干進行技術培訓,重點培訓如何培育壯秧,塑料軟盤育秧、硬盤基質育秧、壯秧營養劑及無紡布使用、機械流水線播種等新產品、新技術作為主要培訓內容,通過培訓,讓他們懂得這些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領,培育出適合機械栽插的適齡壯秧。二是進入機插秧作業階段,加強對機插秧合作組織負責人、機手進行培訓和指導,提高栽插質量。三是在機插秧大田生長關鍵時期,加強對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種田大戶培訓和指導,邀請省市專家和教授進行專題講座,及時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巡回技術指導,及時下發技術指導文件,確保各項技術措施及時到位。四是充分利用現場會、觀摩會、農機農技下鄉、陽光工程培訓等活動,課堂理論教學與現場實踐指導結合、入戶單獨培訓與集中統一指導結合、宣講農機知識與農藝操作技術結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
3.5 堅持技術推廣與項目實施相結合,增強機插秧發展合力要進一步整合資源,集中人力、財力扶持和發展機插秧,在水稻機插秧推廣和發展過程中,要通過科學整合農業部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農機科技入戶工程、農技科技入戶工程、農業部和省農委糧食高產增效創建項目、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項目、“三新”工程項目、陽光工程、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培訓、農機專業合作社專項資金等項目及專項資金,集聚財力,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戶對機插秧的認知、接受程度,提高新技術到位率,擴大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規模,培育和壯大機插秧專業化合作組織,增強機插秧發展合力。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