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冉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惫P者有幸聆聽過全國最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于永正、賈志敏、吳琳、趙謙翔、韓軍、巢宗祺等各位專家老師的授課及講座,受益匪淺。他們對于讀的訓練,無疑起到了指點迷津的作用。
巢宗祺在《當前的語文課程改革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中說:“學好語文的第一要素,就是必須好好地讀書,這讀書,包括不出聲的默讀和出聲的誦讀。學生在大量廣泛的閱讀中,在書聲瑯瑯的誦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同時又培養起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提高讀書品味,掌握讀書方法?!?/p>
趙謙翔在《記承天寺夜游》的示范課中指出,雖是文言文的教學,也注重學生讀的訓練,反復糾正學生讀錯的地方,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真正走進詩意的文學天地。
“新語文教育”代表人物韓軍主張堅決摒棄西方的分析法。他指出,過去有一段時間,語文教學太注重理解而輕視了學生的感悟,以為理解就是教學的目的。因而,課堂時間花在情節的多余分析,分析段落大意,發掘字詞句篇的微言大義上。雖然課堂上也讓學生讀,但讀的太少,或對讀的指導不得法,達不到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真正感悟的效果。他所倡導的兩個傳統: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傳統及幾千年語文教育的傳統,其真正的精髓就是讀書。他大膽提出并付諸實踐,三節課完成課本,兩節課自讀,在廣泛涉獵上,美讀吟誦,字字血,聲聲淚,直指文章靈魂,達到感悟積累之目的。
一、耐心指導,使學生會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文讀的太少,而關于課文的談話卻很多?!币淖冞@種狀況,讓學生多讀,首先讓學生會讀。要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時間停頓,根據重音和輕音讀出表達效果。分角色朗讀要讀出不同角色的語調和語速,還要指導學生朗讀技巧。吳琳老師指導學生讀鳥兒的話,讀樹的話;趙謙翔老師反復糾正學生讀得不妥的地方,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范例。只有學生會讀,才會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在讀中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重視范讀,使學生樂讀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必須重視范讀。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仿讀,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講授語文課時很少甚至根本不范讀課文,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學生讀出的課文呆板干巴,無精打采,就連學生自己都厭讀,根本就談不上以讀促悟,讀中感悟和體驗。葉圣陶先生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賈志敏老師美讀葉挺詩,韓軍教師美讀《大堰河,我的保姆》,直指作者靈魂,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已使聽者感悟了出來。教師范讀得法,就會與學生的心靈相通,給學生以美的熏陶,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把課文讀好,讀出感情。
三、精心點撥,使學生善讀
教師要善于在關鍵處點撥、啟發,學生就會產生更大的興趣,并能很快找到感覺,把課文讀好。比如:“雷雨前云很多,很厚,很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大家有那樣的感覺嗎?用怎樣的語氣才能讀出那種感覺?”吳琳老師點撥學生:“鳥兒唱了兩次歌,兩次唱歌有什么不一樣?怎樣才能讀出來?”賈志敏老師用自己的動作神態點撥學生讀好魯迅扔掉煙蒂,疾步去踢鬼的那一段。故事情節緊張曲折的課文,如《智取生辰綱》,教師就要點撥學生讀出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環境氣氛和人物心理。在《狐貍和烏鴉》一課中,教師要點撥學生讀出狐貍狡猾的特點:“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狐貍的話,誰讀得最好?”學生就會揣摩、體味,讀好這句話。
四、課文不熟不開講,使學生熟讀
許多老師只留給學生很少的讀書時間,認為留的時間多了是浪費,自己講滿意了,就認為學生學滿意了,這種做法其實是不對的。我們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可以讓他們帶著問題讀書,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有些比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再多讀幾遍。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韓軍老師利用課前一段時間,讓學生先讀幾遍課文?;A好的學生,可引導他們在初讀的基礎上自己提問題,在熟讀的基礎上自己解答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自悟自得。
五、營造氛圍,使學生品讀
文章不是無情物。教師一定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感情和美的因素,營造氛圍,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出真實的感情,在讀中感悟品味,并受到美的熏陶。
于永正老師在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為我們做了很好的啟發:以第一自然段中表達作者悲痛的一句話(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為樞紐,不斷豐滿魯迅先生的形象,不斷加深對作者感情的體驗。學習了“談《水滸傳》”一節后,于老師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學生的感受和初讀不一樣。學習了“談碰壁”一節后,于老師又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學生的感受又不一樣。學習了“救助黃包車夫”一節后,于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學生的感情又更深了一層。學生的四次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對文章感情的體驗一次比一次加深。在這里于永正老師以讀促悟、促情,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升華,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多形式結合,使學生多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讀的方式。自由讀、個別讀、范讀、齊讀、默讀等交替進行,力求形式多樣化,把作者的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感情。人物對話多的課文如《變色龍》,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情節生動的課文可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讀;抒情性較強的課文,可讓學生選讀,即選出自己最喜歡、感受最深的片斷聲情并茂地讀出來。韓軍老師在授課時,用不同形式讀的辦法給了學生總寫與分寫的提示。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提高讀的能力。
總之,我們要重視對學生讀的訓練,重視學生自己的感悟體驗,指導他們自悟自得,以讀貫穿于整個教學,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
(甘肅省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語文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與策略研究課題(課題立項號:【2012】WWG9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