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成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溝通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正是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引之下,作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經”,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拓展延伸已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拓展延伸成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其魅力與效果讓不少教師為之感嘆。但是,如果我們不恰當的拓展延伸,不但不能實現預期目標、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且會讓一堂課因為這個環節而顯得主旨不明,重點不突出。在此筆者認為,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切實遵循“三忌三講究”的原則。
一、忌內容泛化,講究語文性原則
所謂語文性是指“語文課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即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產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情,進而積累語言,練就豐富的想象力,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時下許多課堂文本拓展現象,既泛化了語文課的內涵,使語文成了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又取消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約束力,文本成為了一個軟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樣子就捏成什么樣子,這種傾向對語文教育來說是致命的。因此,語文性是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的首要原則。
例如:有位老師在執教《威尼斯商人》時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解讀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他就設計了這樣幾道拓展題:(1)假如你是夏洛克的猶太朋友,你會當庭為他說些什么?(在提問的同時他還另外補充了相關的背景:莎翁所處的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猶太醫生叛國等材料。)這樣的拓展問題就切實有效的使學生通過拓展思考題而更深入地解讀了夏洛克這個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也理解了為什么他會有如此復雜的性格特征。(2)你怎么理解《威尼斯商人》的主題及其現實意義?在提問時教師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大膽發言,在交流碰撞中升華自己的思想,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達到了真正的通過拓展來更深入理解本文的目的,體現了語文性。
相反,我們看另一位教師在進行《陌上桑》的教學時,對學生評價使君的行為是如何引導的?當聽一位學生說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使君的方式不對”時,這位教師立刻引導大家討論如何對待美。于是熱鬧的場面出現了:有的說只能欣賞;有的說要保護,不能強行占有;有的說要懂得珍惜等等。教師繼續引導:如果不美,該如何吸引他人的目光?學生的思維此時是活躍至極,說打扮得標新立異、說開香車、說帶玫瑰……課堂教學在學生的大笑中結束了。盡管教師的拓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這是語文課嗎?確實,我們不必反對把語文課上到馬路上、小河邊、森林里,也不必反對語文課堂上有歌有舞有表演,關鍵是要看是不是在學語文,是不是最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可以這樣說,最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拓展延伸就是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當然,語文教學素養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在一節語文課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側重。
二、忌舍本逐末,講究文本性原則
課文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之根、之“本”,是語文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聚焦點;而拓展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僅僅是課堂教學之“末”,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語文拓展教學的基點是課文,拓展的時空也應該是圍繞課文的時空。背離了這一點,那些所謂的拓展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因為,語文教學尤其是課文教學,其主題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任何與教學有關的活動都不能沖淡這個主題。所有的拓展必須圍繞著一個中心,那就是語文文本。這是進行語文課拓展的重要原則。巴班斯基講:"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凡是與學生的"學"無關的課外拓展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學實踐中,我們對預設性拓展的處理往往能密切聯系文本,而課內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多的隨機性;其實生成性拓展更應該立足文本,否則“出口千言,離題萬里”。無論是預設性還是生成性拓展,都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離開文本的拓展那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生只有在親密地與文本進行了接觸之后,“潛心會文本”,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和創造,在真切的賞析、對話文本的基礎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對文本本身的研讀都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很難想像,文本拓展會有何實效可言。如《項鏈》教學中,不注意引導學生研讀文本的伏筆,拓展時導致情節續寫,荒誕離奇,一味搞笑求趣味。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有效的拓展應該是服務于課文教學的主題、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夠高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的一種教學活動。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則,才能使語文課像語文課,不至于變成思想品德教育課、時事分析課、影視音樂欣賞課等。
三、忌不著邊際,講究適度性原則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當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教師不能將拓展環節當作一個“賣點”來展示自己的才學,賣弄才思,顯示課堂教學的新意。拓展內容和形式一個接一個地拋出,容量是大了,但學生難以一下子掌握,甚至無所適從,課后沒有什么印象,這樣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我們不能因為尊重個性、開展個性化閱讀就沒有了原則。評價人物,不著邊際;情節續寫,荒誕離奇,一味搞笑求趣味;表演課本劇,不尊重課本,隨意添加,追求表面熱鬧這些都背離拓展教學的原則。比如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有老師就讓學生討論中國儒道佛思想來剖析蘇軾的思想境界。我們知道中國的儒道佛思想是很復雜的問題,它和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經濟歷史各種思想的影響息息相關。所以這樣的拓展就不著邊際,空泛而沒有實效。
對于拓展,除了講究上述兩個“原則”外,還應講究適度性原則。適度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1)拓展的數量要適度。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不應把拓展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拓展內容只能作為文本資源的有益補充,教師要明白拓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懂、讀深、讀透文本。(2)拓展內容的難易要適度。一般而言,拓展內容的難度要略高于文本內容,因為這樣的內容,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利于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如果難度太大,學生則無法理解,無學習興趣可言;如果內容過淺,學生則沒有挑戰欲,也不會有什么學習興趣。其實有效的拓展,內容不在多,在于適度、在于恰到好處。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拓展延伸不能脫離了語文性,要結合教材實際。不能牽強附會,不能偏離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要考慮到學生和課堂實際,要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徑是無比廣闊的,其高度、深度、廣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我們仔細斟酌的。因此,我們應該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時機、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適的“度”,做到科學的拓展延伸,否則,就可能吃力不討好,得不償失,甚至干脆不能實現。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