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花
隨著新課程改革與發展,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以及課堂教學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以及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需要定好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中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課堂節奏,與此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對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在此基礎上采取分層教學方式等更多的教學模式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課堂的教學能力,主要就是指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活動是教師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一種認知性的活動,教學效果也是對于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的一種重要評價手段。
一、教學能力與教學目標
什么樣的數學目標是明確的呢?教學目標要符合教學大綱;教學目標要符合教材的體系結構;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年齡以及接受程度;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的教學目標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只有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較好地展開數學課堂教學,學生也會比較容易適應課堂新內容的學習與理解,在其認知水平上進行深化理解與學習,進而可以實踐運用,完成隨堂練習以及課后練習,也為后面的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明確教學目標是數學教師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果的關鍵。
二、因材施教與分層教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理以及身心特征實行因材施教,教師有效的分層教學可以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對于教師的同一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每一個學生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每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研究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接受程度,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使其更加容易掌握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對于新知識的接受度不一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層次之分的,因此,教師在結合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分層教學,這樣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要求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規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要讓教師與學生盡可能做到教與學的統一,數學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比如實踐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游戲教學模式等,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下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內容。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小學生較喜歡游戲的方式,通過設計趣味游戲來引導學生學習,進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好奇心。學生通過在數學課堂上一起參與、一起探究、一起思考,既培養了動手能力也拓展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建立教師與學生間的反饋機制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一定要建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息反饋機制。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細致地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反饋狀態以及其他的反饋信息,靈活調整教學節奏,提高或者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方法。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接受程度才可以較好地掌握教學進度,進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在實踐課堂的研習中獲得較大的進步。
五、相關教學案例分析
下面再結合具體的案例進一步分析與研究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能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以更好地深化對教學能力的認識。
案例是關于《平均數》的教學,分析如下:
教學目標: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意義,認識在生活中以及學習中平均數的重要性。學生可以讀懂簡單的統計圖或者統計表,并可以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于平均數實質內容的理解。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現象進行列舉。學生分組討論自身對于平均數的認識以及自己試著概括。學生討論完畢后再寫成實踐報告,將小組的認識與觀察的現象記錄下來。教師讓學生們自主發言,進行評價。教師將平均數的概念進行分析講解,在講解平均數的由來以及意義過程中注意結合學生的實踐探究的生活現象,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平均數概念以及生活中的實踐運用與意義。
隨堂練習:小貓第一天釣了5條魚,第二天釣了3條魚,第三天釣了8條魚,小貓平均每天釣了幾條魚?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教學問題,進而達到教學目標。為了追求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不斷研習探究,總結教學經驗,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遼寧莊河城山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