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李晨洋 劉嫄春
摘要: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針對建筑材料課程體系繁雜、內容豐富、綜合性強等特點,從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要求出發,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運用層次分析法將多類型的教學改革模式進行比較、排序并篩選出最優教改模式——以多媒體及網絡教學為主、傳統的教學方法為輔的多模式教學法。研究結果可為提高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推進相關高校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教學改革;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TU5-4;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3010004
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筑學院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平臺基礎課程,在發展中形成了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具有較高教學水平與學術造詣的建筑材料課程團隊,成為東北農業大學首批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示范學科之一。該課程可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作準備,為工程實習打下理論基礎,是影響學生未來工作發展的關鍵因素。狹義上的建材是指用于土建工程的材料,如鋼、木材、玻璃、水泥、混凝土、復合材料等,通常將水泥、鋼材和木材稱為一般建筑工程的三大材料。廣義上的建材還包括用于建筑設備的材料,如電線、水管等。建筑材料課程就是針對不同建筑材料及其組成、性能、制備方法、技術要求及物理和化學特性等多方面內容進行研究的學科。
一直以來,在建筑材料課程教學過程中,面對其體系繁雜、涉及內容廣泛、缺乏邏輯性、知識點辨識不清、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水利與建筑學院教師為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滿足國家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要求,搭建建筑材料課程網絡精品資源共享平臺,旨在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為此,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筑學院在現有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基礎上,綜合考慮建筑材料課程特點,針對多角度、多種類的教改模式,運用層次分析法篩選出最優方案,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教學資源。
一、層次分析法簡介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層次分析法(AHP)就被美國匹茲堡大學的運籌學家T. S. Satty教授應用于多目標綜合評價過程中。AHP適合處理那些難以全部量化處理的復雜管理問題,降低不確定性影響,提高評價結果準確性,是一種確定權重的科學方法。
(一)層次分析法原理
AHP的基本原理是:把所研究的復雜問題看作一個大系統,通過對系統各組成因素的分析,劃分因素間相互聯系的層次遞階關系,包括目標層、準則層及方案層,再請專家對每一層次因素間的重要性進行較為客觀的判斷,相應給出定量表示,進而建立數學模型,計算出每一層次因素間的權重,得出相對重要性排序。
(二)層次分析法步驟
層次分析法建模的步驟包括: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具體內容如下[1]。
1.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根據研究內容屬性或關系將其分為若干層次的組成部分,上一層次的元素對下一層次相關元素有支配作用,各層次間元素互相獨立,互不影響。
二、建筑材料教學改革模式分析
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遵循教育部“十二五”要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及時反映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社會、科技發展成果,在同類課程中具有較強的示范性。為完善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筆者在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要求,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試方式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模式探討,以達到建設機制科學合理,使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可能。
(一)教學方法
1.多模式教學
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采用以網絡教學為主、傳統的教學方法為輔的新方法。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網絡教學將成為教學主流,學生可通過網絡教學進行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完成以教師為服務對象到以高校學生與教師為服務對象并兼顧社會學習者的轉變。所有課程內容全程網上及時更新,對新舊資料進行對比與應用,提高學習興趣,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同時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錄像等手段,引入Flash動畫講解相關試驗,將教學內容立體化,表現形式多樣化,加強學生感性認知,提高學習效率[3]。
2.案例輔助教學
建筑材料理論繁多、內容雜、連貫性相對較差,在課堂知識傳授過程的同時,應多結合建筑材料在實際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案例講解引出理論知識,易于學生理解[4]。
3.啟發引導教學
完成從灌輸型教學方法到思維型啟發引導教學法的轉變[5],注重課堂教學整體設計,可通過引入實驗現象、工程現象、工程問題,組織學生通過討論尋找答案,獲得信息,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增強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
1.資源型教學
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中,應持續更新和完善課程教學資源,追求課程資源系統的完整性,既有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等能反映教學思想、內容及方法的基本資源,又包括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的多樣性拓展資源。特色鮮明,實用性強,適合網絡共享。
2.設計型實驗
由單一的課程實驗向開放型、設計型實驗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來講實驗內容、步驟、方法,獨立完成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并進行實驗總結[6],大大提高學習主動性。
(三)考核方式
1.方式多樣化
建筑材料理論課程的最終成績可通過閉卷考試、開卷考試、答辯、調查報告、隨堂測驗等多種形式獲得,并根據建筑材料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取考核方式,而實驗課程成績可通過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分析等過程進行綜合評定。
2.內容實用化
完成考核內容從基本知識到實際應用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轉變,注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3.成績合理化
在期末成績評定過程中,要將學生的日常出勤、課上表現、實驗準備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精品課程網站運用情況等因素,與各階段測試成績及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全程參與性[7]。
三、運用AHP方法評價建筑材料教學改革模式
首先,在查閱大量文獻、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水利與建筑學院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工程經驗的教師的專業意見,對教學改革模式進行識別,建立教學改革模式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圖1教學改革模式評價模型
以水利與建筑學院2012級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學生為調研對象,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各專業樣本數量按人數所占比例確定,再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定受訪者。此次調查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方式,共回收問卷297份,其中有效問卷288份,回收率較高。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對學生意見匯總,建立相鄰兩層次間的判斷矩陣,求解最大特征根及權重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進行層次總排序,結果見表2。
四、結果與分析
在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改革模式中,多模式教學法最為重要,權重為30.8%,其次是設計型實驗,權重為23.5%,然后是資源型教學和啟發引導教學,權重分別為12.3%和11.7%,其余4種改革模式共占21.7%。因此,在進行實際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注重應用網絡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多模式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造學習情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要緊抓教學內容改革,以順應時代要求,培養適應型人才。將灌輸型教學方法轉變成啟發引導性教學,使學生學習更有條理,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
總之,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改革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積極配合,在課程內容建設、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改革等方面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加快教學改革進程,建設高水平建筑材料課程的精品資源共享庫,形成多層次、內容多樣化的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體系,為提高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推進相關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依據,為學生就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參考文獻:
[1] 鄧雪, 李家銘, 曾浩健,等. 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分析及其應用研究[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2, 42(7): 93-100.
[2] 汪應洛. 系統工程[M]. 2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
[3] 陶竹君, 黃躍華, 楊麗英. 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 消費導刊, 2006(11): 450.
[4] 鐘靜, 李燕燕, 張鵬. 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J]. 教育與職業, 2009(5): 142-143.
[5] 劉冬梅. 《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0(11): 111-112.
[6] 王霞. 創新建筑材料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J]. 價值工程, 2012(36): 238-240.
[7] 任立海. 中職《建筑材料》課程考核改革的探討[J]. 教師, 2011(5): 59.
2.內容實用化
完成考核內容從基本知識到實際應用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轉變,注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3.成績合理化
在期末成績評定過程中,要將學生的日常出勤、課上表現、實驗準備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精品課程網站運用情況等因素,與各階段測試成績及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全程參與性[7]。
三、運用AHP方法評價建筑材料教學改革模式
首先,在查閱大量文獻、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水利與建筑學院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工程經驗的教師的專業意見,對教學改革模式進行識別,建立教學改革模式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圖1教學改革模式評價模型
以水利與建筑學院2012級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學生為調研對象,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各專業樣本數量按人數所占比例確定,再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定受訪者。此次調查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方式,共回收問卷297份,其中有效問卷288份,回收率較高。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對學生意見匯總,建立相鄰兩層次間的判斷矩陣,求解最大特征根及權重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進行層次總排序,結果見表2。
四、結果與分析
在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改革模式中,多模式教學法最為重要,權重為30.8%,其次是設計型實驗,權重為23.5%,然后是資源型教學和啟發引導教學,權重分別為12.3%和11.7%,其余4種改革模式共占21.7%。因此,在進行實際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注重應用網絡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多模式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造學習情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要緊抓教學內容改革,以順應時代要求,培養適應型人才。將灌輸型教學方法轉變成啟發引導性教學,使學生學習更有條理,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
總之,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改革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積極配合,在課程內容建設、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改革等方面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加快教學改革進程,建設高水平建筑材料課程的精品資源共享庫,形成多層次、內容多樣化的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體系,為提高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推進相關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依據,為學生就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參考文獻:
[1] 鄧雪, 李家銘, 曾浩健,等. 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分析及其應用研究[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2, 42(7): 93-100.
[2] 汪應洛. 系統工程[M]. 2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
[3] 陶竹君, 黃躍華, 楊麗英. 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 消費導刊, 2006(11): 450.
[4] 鐘靜, 李燕燕, 張鵬. 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J]. 教育與職業, 2009(5): 142-143.
[5] 劉冬梅. 《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0(11): 111-112.
[6] 王霞. 創新建筑材料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J]. 價值工程, 2012(36): 238-240.
[7] 任立海. 中職《建筑材料》課程考核改革的探討[J]. 教師, 2011(5): 59.
2.內容實用化
完成考核內容從基本知識到實際應用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轉變,注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3.成績合理化
在期末成績評定過程中,要將學生的日常出勤、課上表現、實驗準備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精品課程網站運用情況等因素,與各階段測試成績及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全程參與性[7]。
三、運用AHP方法評價建筑材料教學改革模式
首先,在查閱大量文獻、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水利與建筑學院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工程經驗的教師的專業意見,對教學改革模式進行識別,建立教學改革模式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圖1教學改革模式評價模型
以水利與建筑學院2012級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學生為調研對象,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各專業樣本數量按人數所占比例確定,再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定受訪者。此次調查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方式,共回收問卷297份,其中有效問卷288份,回收率較高。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對學生意見匯總,建立相鄰兩層次間的判斷矩陣,求解最大特征根及權重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進行層次總排序,結果見表2。
四、結果與分析
在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改革模式中,多模式教學法最為重要,權重為30.8%,其次是設計型實驗,權重為23.5%,然后是資源型教學和啟發引導教學,權重分別為12.3%和11.7%,其余4種改革模式共占21.7%。因此,在進行實際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注重應用網絡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多模式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造學習情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要緊抓教學內容改革,以順應時代要求,培養適應型人才。將灌輸型教學方法轉變成啟發引導性教學,使學生學習更有條理,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
總之,建筑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改革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積極配合,在課程內容建設、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改革等方面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加快教學改革進程,建設高水平建筑材料課程的精品資源共享庫,形成多層次、內容多樣化的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體系,為提高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推進相關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依據,為學生就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參考文獻:
[1] 鄧雪, 李家銘, 曾浩健,等. 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分析及其應用研究[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2, 42(7): 93-100.
[2] 汪應洛. 系統工程[M]. 2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
[3] 陶竹君, 黃躍華, 楊麗英. 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 消費導刊, 2006(11): 450.
[4] 鐘靜, 李燕燕, 張鵬. 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J]. 教育與職業, 2009(5): 142-143.
[5] 劉冬梅. 《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0(11): 111-112.
[6] 王霞. 創新建筑材料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J]. 價值工程, 2012(36): 238-240.
[7] 任立海. 中職《建筑材料》課程考核改革的探討[J]. 教師, 2011(5):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