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艷
摘要:
高校的舞蹈教育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表演,它還要求積極開發學生感知舞蹈、創造舞蹈的能力。因此探討如何有效的培養大學生的舞蹈創編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學;創編能力
在舞蹈教學中,如何更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內在素質、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一直是舞蹈教師所探索的方向。創編課對學生而言是最具魅力,也是最不可少的一課。在日后的各類舞蹈活動中,他們具備了編創能力,就能夠得心應手地施展他們的舞蹈才華。
一、掌握基本舞蹈動作
舞蹈的創編對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與身體各部位相關的基本動作及姿態素材。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人體是進行舞蹈的工具。而動作創編是構成舞蹈語言的基礎材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訓練學生對舞蹈的基本動作的掌握,將各種動作從人體解剖學的角度進行分類,在教學中反復分析和練習,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在創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每個動作是由四個基本元素組成,即動態、動速、動律和動力。在課堂練習中要讓學生體驗肩、腰、胯、膝幾大關節交替變化的形態,以及體驗身體部位流動的配合,即上、下、左、右、圓線、折線、波浪線的交織等曲回婉轉形成的千姿百態。讓學生根據表現內容的需要,將這些元素發展、變化重組成新的動作,并以這個新的動作為母體動作或核心動作,發展成新的動作。
二、學習創編理論知識
在學生還不具備創編能力之前,必須進行編導理論的學習,選擇簡單、淺顯、相關的內容以講座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具備一定感性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編舞知識。學習編導理論知識是推動編舞實踐、培養學生手腦并用能力、提高技能的不可缺少的一課。編舞是對知識技能的重組,即是一個建構和解構的過程,要培養學生的重組知識能力,就要培養學生整合思維的能力。在創編階段,首先應該由教師講授舞蹈創編的概念,使學生明確編舞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編舞各個環節的練習,比如形象捕捉、主題動作選擇、隊列變化、主題選材等等。要由單個動作的創編到組合動作的創編,再到成套動作的創編。
三、積極創設成功體驗
教師要樹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新觀念,用冷靜的、實事求是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正確評價每一位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有失落感,要主動去發現學生的優點、特長、興趣,要盡量為他們提供表現和發展的機會,達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去參與舞蹈、體驗舞蹈、創作舞蹈。當學生出現創編萌芽時,教師要及時肯定、積極鼓勵,對學生的創造性表現,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也大加贊賞,對舞蹈創編能力較差的同學持寬容態度并熱情鼓勵,讓學生產生一系列的積極心理體驗,如愉悅感、自信感、自豪感、成功感,這些積極的成功體驗會成為學生從事創編活動的動力與源泉。教師要建立一種平等和民主的師生關系,給學生一定的創編空間,激發學生創編的欲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下,積極思維,大膽想象,放開手腳進行舞蹈創編活動。
四、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實現主體性教學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前提。教師必須改變壓制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表達自己對舞蹈的感悟,自由的用舞蹈去展現自我,為創造性舞蹈人才的培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做到遵照教材,又要做到不拘泥于教材,通過嚴密的課程設計,設法給學生提供一些大綱和教材所規定之外的內容,讓學生們自己提出對舞蹈的一些感悟和體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從而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他們創編舞蹈動作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舞蹈學習中的平等、自由、尊重,得到教師與同學的激勵,充分發揮舞蹈創編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
五、提供豐富舞蹈素材
在創編活動中,教師要提供較多讓學生尋找創編靈感的素材,如:有關舞蹈錄像帶、磁帶、碟片和書刊資料,以打開學生創編思路,豐富學生的舞蹈表現形式。此外,豐富多彩的實踐生活也是舞蹈創編的素材源,教師要創造條件帶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去接觸人們的生活,豐富舞蹈創編的感性材料。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舞蹈創作必須面對五彩斑斕、喜、怒、哀、樂的生活,對各種生活當中的人們及其他物體的姿態、情調和動律具有獨特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從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勞動中,去盡可能發現舞蹈素材。在舞蹈的創編的實踐中,教師要強調讓學生開拓和擴大題材與形象的范圍,使創編的作品觸及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同時要讓學生不斷地探索新的藝術形象和表現方法,發展不同舞蹈品種樣式和流派,擴大舞蹈藝術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李莉莉.論舞蹈創編的三要素[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2):78-80
[2]孔明霞.試論舞蹈創編藝術[J].池州師專學報,2003(02):135-137
[3]王蘭蘭.民族文化與時代背景的融合——舞蹈創編新構想[J].黃河之聲,2013(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