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峰,劉志敏,董德朋
(1.鞍山師范學院 公共體育部,遼寧鞍山 114007;2.鞍山師范學院體育科研所,遼寧鞍山 114007;3.吉林大學 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中國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首要解決的是群眾體育的參與度,即增加體育人口。8 487萬的新生代農民工是群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育參與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群眾體育開展的狀況和體育人口的數量。目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其體育活動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已經發展成為群眾體育的“短板”。忽視如此龐大數量的社會中堅力量的體育活動是“體育強國”建設必須要解決的時代難題,有效改觀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參與度刻不容緩。
在發達國家,由于已經完成了城鎮化進程,現階段,如果農民進入城市一般就會轉為城市居民,就不會存在“農民工”這一特殊的群體。因此可以說,農民工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特殊人群。在體育界關于農民工的研究最早見1997年,海勝華、雷國梁[1]的《我國流動人口體育問題的研究》,該文首先把流動人口納入體育學界的視野。文章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探討了流動人口體育意義、行為、困難等問題,提出提高流動人口體育質量的對策和建議。1998年徐光飛[2]在《體育與科學》發表了《流動人口:城市社區體育的難題》,認為城市的流動人口會給社區體育帶來跨世紀的難題并根據流動人口的特點提出了有益的對策和建議。2003年呂樹庭[3]等人發表了《流動人口:社會體育的新課題》,文章闡述了流動人口給城鄉體育帶來的挑戰,以及應對挑戰的對策和建議。同時還對“流動人口”進行了界定:流動人口一般是指由貧困農村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城市的民工。上述研究與目前的“農民工體育”研究對象雖然有所區別,但卻開辟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對農民工研究的先河,農民工體育研究已經初具雛形。
2001年中國社科院王春光教授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為了便于對農民工這一群體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將80年代外出務工的這一類農民工稱之為老一代農民工,而將80年代后出生的外出打工的這一類農民工稱之為“新生代”[4]。在2010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中,官方首次出現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文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同年6月21日,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發布了《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
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3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全國目前有8 487萬新生代農民工,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已經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新的受人關注的群體,有著明顯不同于傳統農民工的特征。首先從總體上看,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高于傳統農民工。在本課題組調查的農民工中有19.53%的人達到了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次,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范圍更加寬廣,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僅在建筑施工業、電子電器業、制衣制鞋業和住宿餐飲業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擇業方向,而且在商務服務業、文化教育業、公共管理等一些領域也有新生代農民工的蹤影。再次,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更加功利化。傳統農民工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賺錢,貼補家用,改善物質生活環境。而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其年齡較小,多數為未婚,其來到城市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生活理念。其來到城市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自我實現,改變人生的生活軌跡。在調查中,在對于將來生活的打算,有43.16%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一直在城市生活下去”。
根據研究需要,設計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的開展現狀的調查問卷(分管理問卷和新生代農民工問卷兩類)。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案來選取調查對象發放,在廣東省、江蘇省、福建省、北京市、浙江省、山東省、遼寧省7省市的35個城市,36家企業和公司,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調查對象。在這些城市中隨機抽取制造業、建筑業、紡織業、服務業等行業中的新生代民工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新生代農民工問卷12 042份,回收11 098份,其中有效問卷10 696份。回收率為92.16%;有效率為96.38%。發放管理層問卷36份,回收36份,有效問卷3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途徑,我們了解到了新生代農民工僅有30.96%的人能夠參加體育活動,能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僅有10.14%,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沒有空閑時間;第二,工作壓力大;第三,沒有合適的體育場地;第四,經濟條件的制約等方面的原因。
依據我國《勞動法》第36、38條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小時制度;用人單位應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1天。”但是,就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其社會地位的卑微,長期缺乏社會人文關懷,自身也無能力和精力來進行維權,實際中很難按照法律規定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因此,導致個人的時間很難自由而有規律,基本上都是按照所在工作環境的需要來進行,這也導致了其參加體育鍛煉沒有規律,影響其鍛煉的效果和積極性。在實際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14.65%的參加體育鍛煉的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每周固定幾天進行鍛煉,其他的人基本都是無規律的參加體育鍛煉。
我國頒布《全民健身綱要》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國民的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豐富廣大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而參與體育鍛煉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本途徑,而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參與體育鍛煉的參與程度。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群體中,鍛煉時間多集中在31~60分鐘這一時間段,鍛煉次數多集中在一周1~2次這一范圍,從總體上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僅有10.14%,距離全國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
通過調查我們注意到,近幾年來,隨著群眾體育事業的蓬勃開展,社會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越來越多,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也能參與其中,選擇參與社會體育組織的體育活動的有33.70%,參與各種俱樂部形式體育鍛煉的有30.86%。另外,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意識到體育活動對員工身體健康和團結協作精神等的重要影響,部分企業也開始組織各類體育活動,有26.87%的人選擇了會參加公司企業組織的體育活動。但我們也看到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活動是以與同事、朋友一起(82.76%)和個人鍛煉(60.27%)為主,說明了新生代農民工的體育活動等精神文化生活未能得到所在企業和社會足夠的重視,仍處于一種以參與個體自發為主的階段。
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場所由于其自身條件的各種限制,基本上是遵循隨意、方便、免費的基本原則。在調查中,我們對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場所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多選擇一些免費的公共體育場所,部分企業有條件也會選擇在單位的體育設施進行身體鍛煉,能夠進入一些收費體育場所進行體育鍛煉的人較少,只有22.58%。
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但由于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習慣特征、收入水平的差異以及個人的興趣愛好等原因,大眾在參加體育鍛煉時所選擇的體育項目差異較大。我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鍛煉項目進行了調查,具體結果如下表: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在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上多選擇一些娛樂性較強、對場地器材依懶性不大或者較容易找到器材的羽毛球(56.55%)、跑步(51.66%)、乒乓球(43.45%)以及散步(慢走)(38.77%)等項目。

表1 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n=3312)
在調查中,課題組對目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面臨的主要阻力進行了調查,具體結果見下表。我們發現中選率比較高的阻力依次是:第一,領導不重視(中選率80.56%)。第二,體育經費少(75%)。第三,體育場地、器材少(69.44%)。第四,職工忙于工作無時間參加體育活動(52.78%)。這四項原因的中選率都超過了50%,可以認定為是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制約因素。因此,結合我國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現狀和相關因素,本研究認為在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開展的過程中應著重關注以下問題。

表2 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開展的阻力(n=36)
加大全民健身與體育強國戰略的宣傳,尤其是對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弱勢群體感受到全民健身的步伐,了解體育健身的重要性和運動鍛煉的一些方法對加大他們參與體育健身的可能性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雜志以及手機等現代傳媒手段來加大對體育的宣傳,在城市社區和企事業附近懸掛條幅、宣傳畫,分發體育宣傳冊,組織一些體育公益活動等形式為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良好氛圍;建立全民健身科技指導信息平臺,利用各大媒體以專欄或系列報道的形式,對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體育健身指導等各方面典型、模范和經驗等進行大規模、全方位的宣傳報道;發揮全民健身專家、學者和高校師資的力量,到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城市社區和企業單位,進行針對農民工體育健身鍛煉的專題報告,啟發和引導農民工科學健身鍛煉;或者由社區以及體育協會組織公益性講座等專門為農民工宣講全民健身知識,推廣健身方法等,推崇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就是利用一切資源和機會宣傳介紹全民健身和體育健身的相關知識,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體育參與意識。
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最主要的動機是促進人的身體健康(中選率為86.29%),可見他們對體育需求的層次偏低,更多的是停留在生存層面,有著明顯的功利性。因此,組織農民工參加體育活動是要側重休閑性、趣味性、健身性,以適應農民工的需求特點。通過各種手段和形式,使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感受到參加體育鍛煉的魅力,認識到體育的價值,能夠把運動健身作為閑暇時間的一種休閑方式。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點和其他客觀條件,選擇適合新生代農民工開展的體育鍛煉內容,充分發揮體育的增進健康、娛樂身心、完善自我等功能。逐步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需求的層次,發展其發展性和自我實現性的高層次需要,讓新生代農民工更加喜歡和熱愛體育鍛煉,不斷的擴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擴大體育人口的比例。改變過去人們把體育需要和生存需要相對立的觀點,充分發揮體育的功能,使體育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氣候差異明顯,同時我國民族眾多、民族的文化習俗也不盡相同,此外沿海、內陸以及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均衡,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高低不一,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的開展形式和內容上,要區別對待,一切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活動開展的方式和內容。擺脫一些固有的、呆板的內容和形式,將一些地域性、民族性的內容納入其中。要在充分掌握現有的相關地理環境情況、體育設施情況、人群的分布特征以及體育資源的合理、便捷使用情況等等因素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靈活選取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的開展形式和內容,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工作模式。
體育鍛煉場所是體育運動的前提,便利與否直接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隨著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城市里面的體育運動場所和器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對于不斷膨脹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和一些制度性的制約,這種改觀所覆蓋的廣度和力度都顯不足。因此,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社區、企業的一些公益性、免費的體育場館和器材,利用好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資源,提高利用率,努力為他們能夠參加體育鍛煉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基本的保障。其次,政府在規劃和建設城市社區體育文化設施時,要轉變思路,不應僅考慮所轄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也應根據農民工在城市社區的分布狀況,有針對性的增加體育場地、設施,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所在社區體育設施的可使用率,如加大在城市廣場、街區綠地、公園等公共場地上體育市場的覆蓋修建比例。特別是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居住地聚集地內的體育健身活動場所的規劃和建設,在整個城市體育場館建設中要突出建設的公益性、使用的福利性、參與的全民性。
對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權利的保障,首先要確保其基本權益的實現。農民工權益的維護所涉及的內容較廣,遇到的阻力也較大。因此,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保護農民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將農民工問題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做到有法可依,消除對農民工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視性政策。其次,要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政策來明確農民工體育權益保障的責任主體和歸屬問題城市。讓新生代農民工擁有與市民平等的體育鍛煉條件,積極制定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活動和體育場地設施開發建設的相關規定,使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活動的開展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同時還應加強執法力度,切實維護每個農民工參與體育健身的權利,如自由參與體育健身的權利、利用城市器材設施的權利、參加社區單位及城市其他體育比賽的權利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為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順利、健康的開展提供法律保障。與此同時,通過對法規政策的完善,引起企業領導和相關基層政府領導的足夠重視,從地方政策和企業環境上給予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開展適宜的條件。
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是群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有效銜接城市體育、走向職工體育并與農村體育聯通的中間橋梁和紐帶,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備條件。當新生代農民工返回到家鄉農村時,在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中,便能發揮排頭兵和領頭羊的作用;當他們來到城市,工作在企業、公司,住進社區、工礦棚戶區時,又會成為職工體育、社區體育的重要一員。因此,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是發展群眾體育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體育強國發展戰略的必備條件。
[1]海勝華,雷國梁.我國流動人口體育問題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4):1-6.
[2]徐光飛.流動人口:城市社區體育的難題[J].體育與科學,1998(5):25-27.
[3]呂樹庭,王錚,等.流動人口:社會體育的新課題[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1):1 -4.
[4]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69 -73.
[5]中國國家統計局.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EB/OL].http://www.stats.gov.cn,2001 -0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