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鋒
(忻州師范學院體育系,山西忻州 034000)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因素,其作為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與發展及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對現有教材方面的研究雖多,但所給出的建議仍未能滿足教材發展的需要。通過詳實的對比研究得知,當前田徑教材雖更新速度加快,基本上緊跟了時代的步伐,但在教材內容的選編上仍缺乏嚴謹性、全面性、創新性。為此,本研究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不同版本的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分析教材的歷史演變規律及各時期教材特點,總結其發展趨勢及經驗,以期促進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的發展。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以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田徑(普修)教材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查找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20余篇。查閱搜集從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體育教育專業不同時期的版本教材、學術期刊論文。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不同時期的教材進行閱讀、分析、研究。
1.2.2 比較分析法 根據兩個階段所頒布的一些政策的要求,縱向比較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不同時期的田徑教材在時代背景、章節目錄、教材特點等方面的異同并進行分析。
1.2.3 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以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普修教材5個版本(1987版、1994版、2006版、2008版、2009版)為案例進行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田徑教材一直是學校體育課程的核心內容與必修課程材料。而主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卻因時代發展而不同。20世紀90年代后期,田徑教材是在文革后期,中國經濟逐漸復蘇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編寫教材的主導思想在于注重運動技術教學,增強學生體質和指導健身鍛煉的手段和方法。而21世紀初期,田徑教材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教材的編寫時代要求更為明確,有針對性。
2.1 普通高校田徑普修教材章節目錄發展對比分析

表1 田徑教材章節目錄發展對比
20世紀80年代后期,田徑教材是在文革后期,中國經濟逐漸復蘇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編寫教材的指導思想在于從增強體質出發的基礎上,結合運動技術,技能教學與發扎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1]。
如表1所示,1987版教材共25章,教材內容沒有篇章的劃分,由一整部分組成,共549頁,四十二萬文字。這是針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而編寫的第一本田徑教材,具有開創性意義。其中,教材可規整為理論與技術部分,理論部分共9章內容,技術部分占16個章節,此版教材標志著普通高校已具備了自主的教材,與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分離。
1994版教材由理論篇、實踐篇兩部分構成。與1987版教材章節內容相比章節明顯缺少了田徑運動的科研方法,中學田徑教材教學分析,田徑運動員選材、馬拉松、撐桿跳高、全能運動、擲鏈球章節,新增了田徑健身運動的理論與方法,中學課與田徑訓練,擲實心球和擲鏈球章節。不難發現,對比兩冊教材的運動項目章節目錄,顯示1994版教材將競走、跨欄跑、擲鉛球、投擲鐵餅及中學課余田徑訓練這些章節規定為拓展項目。理論篇中增加了田徑運動文化、教學訓練篇中增加了中學課余田徑訓練內容、實用篇中增加了田徑健身理論與手段章節。
21世紀初期,作為新時代的教材,《田徑》教學內容的編寫,結合了《全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方案》、《田徑類課程指導綱要》等文件的精神,體現健康第一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終身體育指導思想。其中,《綱要》強調了使學生掌握田徑運動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達到一定的技術水平,全面系統掌握田徑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手段與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自練,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3]。提出了通過田徑類課程來傳播田徑文化,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終身體育觀念、創新能力、合作精神、道德修養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課程目標[4]。
2006版教材由基礎理論篇、教學訓練篇、實用技能篇三部分組成。為了學生必修和專修知識的銜接,教學訓練篇中新增了中學課余田徑訓練等內容,為了促進田徑運動的回歸,挖掘田徑運動的功能以及落實終身體育教育。在實用篇中增加了田徑健身鍛煉理論、手段與方法、趣味性田徑運動和自然環境中的田徑運動等[6]。
2008版教材由基礎理論篇、技術教學與訓練篇、田徑運動拓展與訓練篇三部分構成。與2006版教材相比,2008版教材章節內容明顯減少,表現在田徑運動文化、競走,接力跑,距離跑以及自然環境中的田徑運動這些章節內容刪除。增加了新型戶外運動項目介紹章節,突出了2008版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強調了實用性、趣味性為原則,設置了一些深受學生喜愛的、時尚的新型內容,包括戶外運動,定向越野內容。在教學訓練篇中,2006版教材含有11個章節,2008版教材含7個章節的內容,教學內容明顯減少。可以看出在教學訓練內容的選擇上逐漸改變過去以競技性為中心的觀念,要求掌握走、跑、跳、投等基本技術,同時,在具體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將單項內容歸為一類[2]。此外,2008版田徑教材內容的選擇,強調田徑運動的競技性和健身性相結合,加強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課程的人文屬性,自然屬性。
2009版教材結構新穎,由基礎理論篇技術技能篇,健身鍛煉篇,選用教材篇4部分構成,教材內容是現行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選用教材中的文字含量最多的一本教材,內容選編的過程中秉承終身體育指導思想,設有健身田徑運動、少兒田徑運動、自然環境中的田徑運動等內容。2009版教材在技術技能篇章節目錄中,其含有2008版教材所含有的章節外,重新將競走、接力跑、中長距離跑章節列入教材內容。
2.2 普通高校田徑教材編寫背景及特點
1987版教材的編寫是以1980年教育部頒發的《體育專業教學計劃》及1985年頒發的《田徑教學大綱》為依據編寫的。教材編寫突出了田徑運動的理論、教學、訓練部分,強調具有高師特點的教學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普通高校與體育院系實用同一本《田徑》教材,且教材是由體育院系編寫。直到198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才編寫出專門適用于普通高校的田徑教材。該版本課程幾乎涉及到了田徑的每一個單項,理論部分以田徑訓練理論為主[5]。這充分表明了我國高等院校教材與體育院校田徑教材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教材細化分層,專業方向側重開始不同,以滿足我國社會對體育人才需求的多層次性,為我國這種培養體育師資打下良好的基礎。
1994版教材的編寫是根據1991年及1992年國家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教學計劃》及《普通高校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十一門課程基本要求》進行編寫的。這一階段我國的經濟正處于復蘇階段。田徑教材的編寫不僅突出了當時時代的特色,體現了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傳授基本運動技術,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思想核心。同時教材中強調了普通高校田徑課程以擺脫競技運動為核心,向師范教育轉變,明確提出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側重基本知識技能和技術的培養。
2006、2008、2009版教材結合《全名健身計劃綱要》、《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方案》、《田徑類課程指導綱要》文件精神的推行,體現健康第一、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終身體育等指導思想。這一階段的教材以培養中學體育教師為目標,緊緊聯系中學體育教學實際情況,注重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以適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從而使教材進一步體現時代感、科學性、先進性、專業性特點[1]。教材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基礎知識和拓展知識緊密結合,既保持田徑運動教材經典知識,又有不斷合理的吸收了當代田徑運動發展的新內容,又豐富完善了田徑運動教材的科學體系,文字生動簡潔,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可讀性強。
2.3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各章節內容分析(見表2)

表2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各章節構成比重
2.3.1 田徑運動概述演變 各版本教材共同涉及到內容有田徑運動概述、發展、分類、價值等內容。同時除2008版教材外其余教材均涉及到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值得一提的事,2008版教材田徑運動概述的編寫,新增了現代田徑運動在奧運會中的地位及田徑運動發展走向小節內容。
田徑運動概念的發展由最初的以走、跑、跳躍、投擲等動作形式組成的鍛煉身體的手段或按照特定的規則進行比賽的運動項目的發展,演變為由國際業余田徑聯合會章程所解釋的:田徑運動由田賽,徑賽,公路賽跑,競走和越野跑組成的運動項目。
2.3.2 田徑技術原里的演變
針對與田徑運動技術原理章節內容,1987,1994,2008版(不含概述)教材編寫,含田徑技術原理概述,跑、跳、投項目技術原理分析,這兩個版本教材章節的編寫,強調從力學、心理學、生理學角度進行原理的分析并結合項目內容。同時比較可知,2009版教材技術原理分析的角度更為寬泛,涉及內容最多,更為科學合理。
2.3.3田徑教學與訓練內容的演變分析
體育教育主要培養可以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的體育師資力量[7]。這對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對于教學及訓練的內容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方面。對比各版本教材明顯發現,部分教材教學方法比較傳統、落后,內容編排上沒有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而另有教材既沒有較先進的教學法,也沒有案例分析環節。但隨著時代的推移,教材的建設也有了新的發展。2008版,2009版教材涉及有探究式、合作式、條件式等先進的教學法,這些方法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性地位,實現學生的價值,淡化傳統古板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這是符合我國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精神。
田徑訓練內容上,各版本教材基本含有訓練概念、任務、特點、方法、內容、計劃等內容。在訓練原則方面僅2008版教材出現過,之后版本教材再無該內容,總體看來各版本教材再該項內容的發展上,內容沒有過大的變動,僅訓練原則及新出現的新連隊的組建內容是教材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內容。
2.3.4 競賽組織與裁判內容的演變分析
競賽組織與裁判法內容體系變化不大,基本是均含有競賽組織與裁判法內容。僅1987版教材競賽組織與裁判法是分章節編寫,其余各版教材均合為一個章節。各版本隨著田徑運動的不斷發展,競賽規則隨之更新,由1987版教材明顯的風速測試和場地器材工作、競走、馬拉松裁判法章節內容的出現,其余各版教材這幾項內容時有時無,且教材中出現了的也僅僅只是略微點到,無長篇章之談。對比各版教材,教材組織編排章節內容大的變動有,近幾年增設了計算機編排內容和大型田徑運動競賽組織管理介紹。
2.3.5 田徑場地內容的演變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田徑場地的不斷推新,田徑場地跑道半徑由之前的36米發展到37.898米,后來又發展為36.50米。在內容上各版教材中基本含有場地的修建、維護和保養等內容,為緊跟我國田徑教育事業及競技體育的發展,田徑場地內容隨之更新出現了塑膠場地的基本知識、小型田徑場地的設計半圓式田徑場地的設計、標準及非標準田徑場地的設計與計算等內容。
2.3.6 田徑健身鍛煉內容的演變與發展
受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政策的影響,及2004年頒布的《田徑課程類指導綱要》文件精神的貫徹。健身鍛煉及組織管理內容以逐步列入現行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中,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田徑類課程教學的基本能力和指導課外田徑健身鍛煉的組織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心理素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而教材對健身內容的發展是從1994版教材開始出現,逐版完善的。
2.3.7 新興項目內容的演變
根據新的體育教育專業大綱的要求,而制定的旨在發展人的基本能力和生活能力,以促進人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基礎性實踐課程內容。同時根據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方案》要求,增加戶外運動、定向越野等內容。從2006版,2008版,2009版教材的發展來看,教材根據當代政策的指示,新增了趣味田徑運動、自然環境中的田徑運動、戶外運動及體現素質教育的少兒田徑運動等內容。這些內容的發展符合時代發展的背景與理念,并仍處于不斷更新發展之中。
2.3.8 田徑運動項目的演變分析
隨著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廣和“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理念的普及,田徑運動項目隨之處于更新發展適應階段。1987版教材之后,教材編寫將全能運動、中學生田徑教材教法分析、馬拉松、撐桿跳遠內容刪除。撐桿跳高、擲實心球和擲壘球、擲鏈球這些運動項目只是在部分版本章節出現,并沒有得到傳承。而根據教材研究可知,各版本教材中共同保留內容可概括為“走”,“跑”,“跳”,“投”四大板塊,項目分別為:競走、短跑、中長跑、跨欄、跳高、跳遠、鉛球、標槍8項內容,這完全符合2004年國家頒布的《田徑類課程指導綱要》文件精神的要求。
在運動項目章節內容分布方面1987版、2008版教材則將內容合為技術、教學、訓練三部分,突出訓練內容在運動項目章節中的作用,而1994版、2006版、2009版教材將內容分為項目技術與教學兩部分進行。研究認為1987版教材的編寫受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突出項目訓練部分。2008版教材的編寫受北京奧運會理念的影響而突出訓練項目。
3.1.1 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的田徑教材都由著各時期的時代特點。但教材內容的選編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始終處于不斷發展之中,體現其時代性,滿足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需要。
3.1.2 新興運動項目的興期是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的重大突破,根據國家教育部所頒發的文件要求,在實用技能方面,教材的編寫仍不是很全面的貫徹文件的要求及其在教材的實施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3.1.3 現行田徑教材雖增設戶外運動、定向越野等內容。但許多院校仍不能充分的開設這些運動項目,存在實用教材對教學所需要的環境設施條件考慮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強調田徑教材資源的整合,以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同時實事求是的增設一些適合地方特色的傳統性,拓展性教學內容。
3.1.4 教材內容的選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之處。部分教學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動很大,之前版本教材中已刪除的教材內容,在后來教材中又原班出現,依稀教材內容的編寫應更加嚴謹且有針對性。
3.1.5 田徑教學的安排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循序漸進,科學施教。而項目內容的選編上,有版本教材編寫不嚴謹,并沒有按照田徑教學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要求進行安排。需要按照版本教材發展和學生心理,生理發展規律,高度嚴謹的分析,選編教材。
3.1.6 教師作為最直接的教學改革者,是學生體育理念和體育技術技能的先導。隨著教材內容的發展,教師在田徑教學上也需要與時俱進,做到加強教學實踐環節,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此外,還需更新教學模式,推到教學內容的靈活整合和優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和深入。
3.2.1 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代的田徑教材有各時期的時代特點,并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內容的設置更為科學、系統,具有邏輯性。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而教材本身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應繼續突出時代的特色,符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和最優價值。
3.2.2 體育課程結構是一種課程類型結構,其基本構成部分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而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類課程的選擇,應充分突出對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選擇,保留傳統特色及實用性,擺脫田徑課上課難及場地設備缺乏等現象,增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拓展性、創新性項目內容。
3.2.3 田徑教材本著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編寫,使教材內容的選擇設置科學合理,章節內容邏輯性強。
3.2.4 終身體育理念的實現,貴在教材,教材是否妥當,貴在得法。教學方法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產生積極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熱愛體育,學會學習。
3.2.5 隨著時代的發展,田徑教材也處于不斷更新突破的長河中。通過對比教材,認為田徑教材內容未能滿足部分有專項運動特長學生及病、殘、弱等特殊學生群體的需要。
3.2.6 體能是運動的基礎,是運動技能形成的前提條件,通過對比分析教材發現僅2008版教材含有“體能訓練方法”章節,而對于以培養體育師資為主的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在以傳授田徑理論知識及技能方法手段的同時,不可忽視體能訓練對田徑運動技能形成的作用及素質能力對終身體育的作用。那么作為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的一個基礎,體能訓練可穿插在技術訓練篇部分,作為技能訓練的補充,突出其作用。
3.2.7 目前學生體質下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小問題,這與素質教育與及終身體育理念的貫徹背道而馳。而多種運動技能的掌握對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終身體育習慣形成的根基,田徑教材運動項目內容更加豐富、有針對性。因此,不僅要做到內容項目的寬泛,而且要把握內容技術傳承的大容量,求真務實。
[1]黃玉新.建國后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田徑(必修)課教材演變[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2]萬炳軍,劉建國.建國后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內容的歷史嬗變[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8 -13.
[3]盧英.高師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田徑普修課程改革的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4]于軍,劉運祥,馬祥海.新指導綱要背景下的體育教育專業田徑類課程整體改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9):1260-1263.
[5]熊揚名.對我國高等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內容時代特征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12):88 -92.
[6]辛鋒.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的演變與發展[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1):75 -79.
[7]江金澤.1978—2006年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知識體系的演進[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2):102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