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曲家汪立三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鋼琴曲《蘭花花》,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具備了交響樂所特有的氣勢恢宏。本文從《蘭花花》的和聲特色、演奏技巧等方面入手,闡述了作品的民族化特點,分析了曲作者對蘭花花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
關鍵詞:《蘭花花》 和聲風格 演奏技巧
《蘭花花》原是陜北民歌,由于其旋律優美,故事情節感人,建國初期流行全國并廣為傳唱,以后又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創編并展現于舞臺。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汪立三的鋼琴曲《蘭花花》。該作品創作于1953年,是作曲家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所創作。作品用富于獨創性的手法,集中、精煉、較完美地塑造了蘭花花的藝術形象,從而深受演奏家和聽眾的喜愛。《蘭花花》以敘事性的手法講述了美麗、善良、天真、純樸的農村姑娘蘭花花,被強行嫁給一個“好像一座墳”的周家“猴老子”。然而,蘭花花并不屈服,她拼命抗爭,反抗封建婚姻,但在深重封建禮教的重壓下,最終釀成了悲慘但令人起敬的命運。
一、《蘭花花》的和聲風格
陜北民歌《蘭花花》旋律純樸生動、語言犀利有力。改編成鋼琴曲后,除保留了信天游的韻律外又具有了交響樂所特有的氣勢恢宏。
該作品是以變奏手法來展開,但不是變奏曲,而是以三段曲式寫成的一首類似敘事曲的體裁。作品借鑒了西洋音樂奏鳴曲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結構特征的表現手段,依據情節發展的需要,融合了我國戲曲音樂板腔體的表現特點,形成線性思維的特有張力。作品雖然不長,但在演奏上卻有很大的難度,其藝術處理要非常細膩,在對其整體風格的把握上要求也很高。
這首作品的和聲,除了三度結構的和弦外很多帶有附加音,或者說利用和弦的七度或九度的不穩定和聲,賦予了民歌藝術化的品味,使整個和聲不但具有民族化的特點,并且能非常恰當的體現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總的情緒。
呈示部A由(a+a1+b)構成,a樂曲1-8 小節是原民歌的的主題,右手旋律以單音為主,D羽調式。但左手的編配作者采用了西洋古典樂派的創作手法,編配了d小調,但依然不避諱4、7偏音的出現,五聲調式的音響效果依然很濃郁。第二小節是民族感很強的四度五度疊置,第四小節開始的低聲部采用了切分音,左手略帶有復調的進行。9-16a1部分是主題的重復。
從17小節開始織體發展變化較多,調性不斷變化,不斷移調。其中b部分17-24小節,音樂轉為D商調式,主旋律轉到左手,右手多采用大二度音程的伴奏,民族色彩更加濃郁。25-34小節,音樂由C羽32小節轉bE羽,音樂平和自然,但又預示著過于平靜暗藏了不安的情緒。34小節第二拍的導七和弦也預示了不安的情緒出現。連接部由35小節開始到43小節結束,回到開始的速度,但35小節特強音的出現和36小節九和弦的出現,使人感到強烈的不安,心情更加沉重和嚴峻。
展開部c部分從44-61小節,音樂由D羽調式47小節轉G羽,50小節轉c羽,51小節轉f羽,55轉c羽,速度更快,樂曲由更強轉為突強,使人感到心神不寧和恐懼,右手明亮而流暢,但左手主旋律低沉而痛苦,混合節拍的出現好像預示著蘭花花在一次次的反抗,和聲始終是小調式的和聲編配。
再現部A1(a1+尾聲)主題再一次出現,但速度較開始有所加快,66小節八度與和弦的交替進行,情緒較第一部分更加激動飽滿。該曲尾聲部分運用連續的七和弦強調色彩,有助于突出民族特色,削弱“西洋化”的和聲效果。第77小節作者用了一個重屬九和弦,增加了不穩定情緒,暗示黑暗勢力。
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地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編配了大小調和聲,既保留了民族音樂的特色,又展現了鋼琴技法,使音樂極富欣賞價值。
二、《蘭花花》的演奏技巧
作品的呈示部主題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樂段是原民歌主題,第二樂段重復第一句,第三樂段是原民歌主題的變奏。開始時速度要求是慢板,音量是弱聲,同時總的要求(也包括全曲的要求)是“有表情的伸縮節拍”。這個要求本身除作者在曲中提示的各種術語和表情記號外,還允許演奏者有不同的理解。關于伸縮的節拍,意思是在總的速度上,按譜面上的要求,但在其音樂流動的過程中,根據旋律的流動和樂句,有的音可稍長一些,必然有的音就相對短一點,才能達到總的速度的要求。這一點對演奏者來說,是不易把握的。其二是節拍的變換很多,例如第2小節是五拍子,但在第四拍上出現高音的一個和弦,要非常弱,同時,如果這里稍有延長,下面第3小節就要快一點出現。1-8小節是原民歌的主題,應該非常純樸和親切地把這個主題演奏得非常可愛。
9-16小節是主題的重復,但變化比較大。一是速度變為行板 =72;二是伴奏的切分音開始有不安的因素,更加緊迫;三是伸縮的節拍要把握住。第13小節開始要柔美的把八度豐滿的旋律演奏得很連貫,進一步表現出蘭花花的善良和美好;15小節要有一點漸慢,而16小節又要回到原來的速度上,音樂中逐漸出現不安的情緒,美好的憧憬好像要被打破。主題第二次的出現,要用中弱的音量。17小節開始是主題的變奏,速度轉快一點 =80,主題在低聲部。這個主題宜用深厚的感情浮現出來,右手的伴奏不易過強。
至25小節開始有些展開,主要是在調性方面的些微變化,利用主題的動機,在28小節的最后半拍向下屬關系轉調,在31小節新調上又向下屬關系轉,至34小節漸慢,結束主部。這一部分的音量,總的說應有些漸強,八度的旋律連貫、流暢;轉調的地方要自然、協調,不生硬。
35小節速度回到開始的?=48,但感情應沉重,音量突然增至特強。開始的右手低音bE音非常猛烈地彈出,右手為突出的短小動機,可以理解或聯想為封建勢力的主題,經過漸弱,37小節要用非常弱的聲音在高八度上重復,這是蘭花花痛苦的呻吟。之后,這個聲音又重復一次,并在42-43小節結束。這里應當少延緩一些。
這部分的第二段從44開始,速度突然轉為激動的小快板?=126,這里也是采用變奏手法,暗示蘭花花反抗的情節,音量強而流暢,但一次又一次地變短,最后是環繞、反復的音流和低音平行三度的下行,加上57-59小節中的五連音、六連音,不安的因素再增長至60小節高音四個強音,演奏要寬廣,漸慢、漸強,在左手的切分節奏的低音上結束。
62小節開始是再現部,速度中板,但要熱情,重新出現樂曲開始時的主題,第二句的主題比主部提高了八度。70-74小節利用動機稍有展開,75小節又出現了中部兇暴的主題,要求非常有表情的演奏。但這里卻是蘭花花的呻吟,暗示主人公的悲慘命運。77小節的強音、78小節的三連音和79小節左手低音的沉重進行,有一點漸快,暗示黑暗勢力的魔爪仍然壓迫著主人公。84小節的低音非常輕,86小節結束在非常柔弱的一個和弦上。這個尾聲要充分利用弱音踏板和延長音踏板,并且應在速度上認真下功夫揣摩,非常流暢而自然地奏出,彈出具有個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敘事曲的風格。
參考文獻:
[1]孫繼南.中外名曲欣賞[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2]魏廷格.汪立三的鋼琴創作[J].人民音樂,1986,(10).
作者簡介:
[1]畢冬梅: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