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華
摘要:文化的存在意義在于反映一定時期內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必然會導致對一部分舊文化的摒棄,同時,會保護和傳承下來一些能夠順應發展潮流與社會變遷的舊文化,本文將"本土化"教學實踐入手,對音樂類文質非文化的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義進行探索。
關鍵詞:“本土化”教學實踐 音樂類 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實踐的不斷發展,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我國擁有多項國家級以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非物質文化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相關單位應積極面對,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厚的音樂類領域,更是應該積極探索和嘗試多種不同路徑,以取得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一、 “本土化”教學實踐的方式
在近年來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結合教學實踐傳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舉措來進行,立足當地的文化特色,重點突出“本土化”的特色。所以,本文提出了高等音樂藝術教學的“本土化”教學實踐方式,也就是立足于非物質文化發源地的豐富人文資源,在此基礎上,選擇非物質文化所在地民族藝術特色最突出音樂藝術價值比較高卻瀕臨傳承危機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品種,通過將其熟練掌握的傳承人請入課堂實施教學的方式,使學生近距離觀察到少數民族“本土化”的音樂形態與表演技能,并建立良好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學習機制。通過藝術教育與傳統音樂保護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逐漸養成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習慣,促進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 “本土化”教學實踐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意義
(一)保護精神家園的現實意義
一直以來,我國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多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口傳心授,大多沒有相應的文字記錄等傳承方式,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流失消失,沒有真正起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用,而通過“本土化”教學實踐,讓學生近距離觀察以及學習的前提下,通過文字記錄等方式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地實現保護和傳承,有著保護精神家園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保護優秀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
通過“本土化”教學實踐的運用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有利于讓長期忽視的優秀民族文化進入主流教育的范圍,進而使優秀古老的民族藝術文化得到延續與傳承,在保護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維護。
(三)有利于繼承和發展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創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可以增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息,而就當前來說,“本土化”教育傳承是最佳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形式,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受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切身感受非物質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祖國以及非物質文化所在地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使非物質文化所傳達的民族精神世代相傳。
(四)繼承的前提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與開發
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的繼承不應在繼承后就草草了事,而是應該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機制,通過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制代表作、授予稱號以及資助扶持等等方式,進行相關的繼承人傳習活動,在尊重民間文化藝術本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開放性與共融性的創新與發展, 完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三、 “本土化”教學實踐的具體實施辦法
(一)在高等藝術院校創建民族音樂傳承的“文化空間”
所謂的“文化空間”就是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等,以云南少數民族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例,云南的民間音樂與其定期開展的文化、宗教以及民俗活動等息息相關,在“本土化”的教學實施中,就要進行相應的背景性教學,比如講述演奏的音樂在形成過程中的運用場所、形式、如何表演學習以及音樂樣式的存在狀態、是否有資料記錄、樂譜記錄、特定限制等等,讓學生在了解上述信息的情況下,創建藝術高校課堂的“文化空間”,豐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親臨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式樣的生存環境,讓學生親身以“局內人”的身份去體驗和認知這種音樂形式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在了解學習中更好地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在創建“文化空間”的基礎上促進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對一個群體或文化的身份認同,在藝術高校“本土化”教學實踐的實施過程中,基于高校封閉環境的現狀,學生更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手法上,可以進行音樂樣式以及藝術思維的滲透,通過和音樂藝術傳承人接觸,構成一種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流的“文化空間”,促進學生對所學音樂文化的文化認同感,進而較為全面地進行對非物質文化的了解與傳承。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應用“本土化”教學理念, 從“本土化”教學實踐入手,在對“本土化”教學實踐保護和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的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實踐探索,通過在高等藝術院校創建名族音樂傳承的“文化空間”和促進文化認同等方法的運用,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馬薇.云南省高等音樂藝術教育“本土化”教學實踐——兼論實踐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積極意義[J].民族藝術研究,2011,(02).
[2]何丙瑞.商丘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對策思考[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
[3]趙文碩,盧小兵.寧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創新思維——寧夏花兒課程開發研究與教學實踐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