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魁
摘要:當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發展趨勢良好,一些地區的學校在實施統一音樂教學計劃的同時,逐漸探索和開發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但在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學校的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仍是少數,本文就民族學校校本開發進行了方向性和內容性的分析,從民族文化、音樂本體、學生特點、課程目標入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旨在重新審視民族學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性。
關鍵詞:民族學校 音樂 校本課程
基礎教育中的民族學校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享有國家規定的特殊政策,可依據學校地域特點、學生構成設置符合校情的教學內容。近年來,各地區的民族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如火如荼,形成了許多特色鮮明、體系完善、內容豐富的民族校本課程經典。音樂課程雖是一門小學科,但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多地的民族學校教育實踐中會忽略音樂課程的校本開發,這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音樂課程中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也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的保留和傳承。本文將對民族學校的音樂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可行性研究,探索新的途徑,以求使民族學校的音樂課程設置遵循民族學校教育教學特色和學生特點,達到民族藝術、文化和學生發展的共同發展。
一、以民族文化為基點
中國民族眾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燦爛絢麗,各民族都擁有獨特的歌唱、舞蹈、樂器、說唱或戲曲等藝術形式。通過歌聲和舞姿我們能夠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用民族音樂學和音樂地理學的知識來分析,我們甚至能夠得出音樂本體中的音高、節奏、旋律走向與地理地貌、語調發音之間的聯系。通常,我們在聆聽蒙古長調時,很容易在腦海中浮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廣闊草原景象,自然也就會想到馬背民族的游牧文化。這說明,蒙古族音樂不但用旋律吸引了我們,還蘊含著文化屬性,成為了蒙古族文化的聲音代言。此類例子還有很多,毋庸贅述。但從中可以看出,音樂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學校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要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基點,充分研究民族文化的特點,民族風情、語言文字、地理地貌、宗教信仰。課程內容中要有簡要的民族文化概況,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使其更容易理解“唱歌、起舞、作樂”的意圖。
二、以音樂本體為主要內容
提及音樂本體無外乎歌唱、舞蹈、樂器、說唱、戲曲,進言之無外乎節奏、音高、強弱、音色。研究民族音樂學校課程開發,不要脫離音樂本體,不能成為民族知識常識課程,要以音樂本體為中心,跳進跳出,局內局外。筆者提供了幾個原則共大家參考:
(一)地域原則中的民族音樂
依民族校所處地域的民族音樂為主體進行開發。例如:蒙古族地區的蒙古音樂,寧夏地區的回族音樂,新疆地區的維族音樂。河北省內的承德地區的滿族音樂、蒙古族音樂,孟村地區的回族音樂等。其他散居地的民族學校可依據學生民族構成,選擇適合的音樂內容進行開發。
(二) 綜合原則中的傳統音樂
民族學校的音樂校本課程不應局限于少數民族音樂。以少數民族音樂為主,其他傳統音樂加以補充達到內容上的全面和綜合。這種原則更適合于散居地的民族學校,在依據民族學校特色的前提下,綜合所在地的傳統音樂。例如石家莊地區的民族學校可以加入一些井陘拉花、山歌、絲弦的教學內容。保定地區還可以加入吹歌、音樂會、地方戲曲音樂內容。
(三)器樂原則
音樂校本課程中應有器樂部分。讓學生掌握一件少數民族樂器的演奏能力。學習演奏樂器的過程是理解音樂、分析樂譜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音樂律制、記譜方法、樂器構造、制作方法也會有一定的了解,加了民族音樂的理解。
音樂本體的課程開發,要求民族學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者不但要有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儲備,近年來學術界有關民族音樂文化理論研究著述頗豐,有桑德諾瓦(和云峰)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還有杜亞雄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伍國棟的《白族音樂志》等,除此之外,還要利用民族音樂學中的田野調查法,深入民族地區去調研采風,得到最新的錄音錄像資料,分析整理,選取有用的素材加入到校本課程當中去。
三、以符合學生特點為步驟
《學記》有云:“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意思是要求教育者在實施中要循序漸進,不能超越學習次第順序。音樂教育同樣適用這一原則。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音樂校本課程更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前期要調查研究學生的接受能力、音樂基礎、審美傾向,整合之后,得出各學段學生的特點,接受能力,設置合理的校本學習目標。前期注重興趣的培養,中期以音樂內容簡單為主,后期重視經典作品的學習。例如:在樂器演奏部分,分成以演奏姿勢、樂器構造、技巧、樂譜、律制、獨奏曲、合奏、即興創編等順序依次進行。歌唱部分,旋律簡單、適中、復雜以及合適的音域范圍順序進行。舞蹈動作亦是如此。這就要求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者具有創編能力,注重前中后期的分配,適時創編一些練習曲、民族風格小唱、民族風舞蹈動作等。不同學校學情不同,不同學段學情不同,不能以一貫的眼光來對待,要適時改變開發策略,調整開發方式和方法。
在課程實施階段,開發者要做好記錄和反饋,及時反思課堂實踐和得失,注意收集整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微調整。將課程開發視為是動態工作,拋棄一勞永逸的觀念。
四、以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為己任,以民族團結進步為歸宿
民族學校的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更是民族的希望,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自然就落到了學生肩上。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注意考慮到傳承和接衍的歷史責任。有些民族說唱音樂是口傳心授的民族歷史,或是民族信仰的禱文。教師可以將儀式中的音樂搬上課堂,讓學生在儀式中感受民族音樂的社會功能和作用。除了關注民族音樂本體之外,及時與學生交流民族音樂文化體驗和感受,讓學生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感悟,對民族音樂融合的創新設想,如何創作具有民族音樂風格的音樂作品,使其形成自己的健康的民族音樂文化觀,想法進而生成民族文化態度,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促進了民族團結和進步。
誠然,民族音樂校本開發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個漫長、艱辛、繁瑣的過程。課程開發者并非只具有民族音樂知識就可完成,還需具備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音樂美學、宗教學、哲學社會科學等知識,本文就開發過程中的建議是建立在宏觀上的方向性建議,在具體實施過程的還需注意對細節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王建.努爾開力德.伊犁州少數民族學校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2]甄琦.少數民族學校音樂校本課要弘揚本民族文化——記齊齊哈爾市回民小學校本課發展[J].音樂大觀,2013,(03).
[3]桑德諾瓦.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