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育儀
摘要:長期以來音樂教育一直被片面地認為只是一種技能訓練,僅強調學生技藝的掌握。其實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培養人的藝術能力,提高審美水平,陶冶人格情操,關注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的發掘。在素質教育觀念引導下,學前音樂教育應推動音樂技能和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素質教育 音樂教育 綜合素質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讓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藝術教育在各級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受到從未有過的重視。素質教育內涵極為豐富,概要而言,它涵蓋了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與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途徑,在培養綜合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對于人的自我潛能的開發極為有利,它使人們得以進入更高的境界。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見,藝術教育并不是簡單的藝術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更是一種提高人的智力、培養高尚情操和創造性思維,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對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在素質教育觀念指導下,認真探討學前音樂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加強音樂具有的藝術感染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音樂教育真正的、更高的教育價值。
一、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的流動上來創造藝術形象,傳達思想感情,表現生活感受的一種情感藝術,它和諧地將聲音、精神、情感及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層面融合一起,包括各種音樂形態、音樂文化和文史哲知識等,其內容非常廣泛和深入。在音樂教育中,我們首先應明確音樂學科基本的藝術特征,把握音樂內在表現特點。才能使音樂知識技能與各種能力的進行整合發展,真正成為發展人的教育。因為音樂教育關系到人們文化藝術修養、思想境界和人格形成,它對于啟迪人的生存智慧。使其健康、全面地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音樂藝術的情感特征
抒情性是表演藝術最基本的美學特征之一,音樂總是直接地表現和揭示內心情感,是情感宣泄的最好展現。黑格爾認為“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阮籍集·樂論》也強調了音樂在抒發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力量,即“故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然后聞之以采章,昭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咸之以太和”。可見,音樂通過非語言文字的表現手段具有強烈的傳感作用,含有濃厚的情感因素。我們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真實、純樸、激越、豐富與深厚,音樂總是能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追求,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活生生地表現出來。例如:《二泉映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熱烈,《命運交響曲》的激情奔放,那種對生命的頌歌和深邃的感受給予人們情感的沖擊是難以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的,《樂記·樂本篇》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音樂教育應盡力引導學生體驗與感受這種內在的情感表達,從而引起他們情感上的積極的態度反應,使之成為一種能動的精神力量。
(二)音樂的審美特征
音樂通過動聽的旋律和豐富的音樂形象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正是音樂所具有的美感特點。音樂教育正是通過繽紛斑斕的音樂形態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美,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藝術美感,進而引導他們對美的追求,培養具有高尚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心理,樹立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觀念。當他們提高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就潛移默化地使心靈得到凈化,達到陶冶心靈、整合人格的目的,逐漸增強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而疏遠丑惡的東西。
(三)音樂的創造性特征
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是人才素質的關鍵,音樂所具有創造性特征長期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形象性是音樂的一個顯著特征,音樂是依靠聲音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因此它帶有一定的抽象性、多義性與模糊性,需要創設情景進行想象和聯想才能充實藝術形象,才能使抽象的暗示和隱喻明朗化,從而感悟音樂的象征性和表情性,領會作品內涵。而音樂欣賞作為一種知覺思維活動都是通過意象進行的,人們在賞析時將音樂形象與人們的情感、經歷、知識結合起來,喚起人類本能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自己特有的內心視象。可見音樂不僅具有情感性和審美性,在發展想象與創新思維能力方面也有著特殊的作用。音樂教育不僅要陶冶情感、培養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挖掘思維潛能,培養創造力,營造了有利于創新的藝術氛圍。因此音樂教育應從音樂獨特的方式出發,通過對節奏的感知、旋律的體驗開啟學生另一種思維方式,使形象思維得到提高。因為創造性是學生主體性的最高表現也是教育的培養目標
(四)音樂的個性特征
音樂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以人為表現核心,而不同的作曲家由于人的性格、氣質、興趣、特長不同,其內心世界和思維邏輯有著不同于別人的獨特性,使音樂呈現出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名如其面。”不同時代有不同風格,不同國家有不同風格、同一時代不同音樂家有不同的風格,即使是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其音樂作品也有所不同。生命形態的千差萬別在音樂中形成千情萬種的方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種個體化的特征為音樂增添了無窮魅力。
二、音樂技能與綜合素質協同發展的探索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通過聲音傳情達意、狀物抒情,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引導我們認識事物,傳播文化。因此音樂教育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音樂技能訓練者,更重要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使音樂技能與其他知識得到整合發展,不斷地完善自我更好地展示個性,成為具有音樂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可用人才。音樂教育首先應該是一種藝術體驗、一種熏陶,我們應該寓教于樂地將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滲透在專業課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一)科學地制訂音樂教育目標,建立有效評估體系
音樂教育應該從音樂的本質入手,科學地制訂教育目標,構建有效的評估體系。任何教育都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作為導向,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于教與學都具有指向和標準功能。因此必須重新界定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將素質觀念教育思路體現于各種層次、各個教學環節之中。音樂教育應該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音樂技能,并具有優美氣質、良好心理品格、綜合知識結構,具備創造性思維的可用人才。而科學的評估體系則是音樂教育目標行進的導航燈,通過評價發揮其對音樂教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才能促進音樂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音樂考核不僅僅以音樂技能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只考查學生音樂技能掌握水平,更要關注其藝術感受力和創造能力的表現,強調音樂技能與審美表現力并重、音樂表演與創新思維同步。只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才能全面反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拓展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教育內容的選擇是教育目標實現的基礎。要提高音樂教育質量,必須加強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提高教學效益。例如在音樂技能訓練中增加對藝術表現力的引導,在音樂表演中加強對作品內容、意境的分析,使學生理解與把握音樂內在思想。此外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形式音樂的學習和賞析,開拓音樂視野,培養高尚審美情趣,提高音樂鑒賞力。實現教育目標,教學方法是最為關鍵的落腳點,音樂技能的學習往往容易滿足于對技能的模仿,只“知其然”而忽視了對“所以然”的思考與探索。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作品的剖析,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探索,使他們通過自身思考掌握知識技能、獲得審美體驗。同時還要充分運用音樂具有的形象性、表演性開展教學,使學生更多地獲得情感體驗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多渠道多層次地感受音樂內在表現力和思想性,是提高綜合素養的有效徑。
(三)加強師資隊伍,提升教學層次
要使學生的音樂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協同發展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專業水平、教育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與教學層次。音樂教師必須加強鉆研不斷提高自己業務水平,同時還要更新教學理念,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因為教師的工作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更擔負著培養人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中的真、善、美,提高文化素養,學會與人協作、相互尊重,使之成為一個具備良好音樂修養和完整人格的可用人才。因此音樂教師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更要有良好的素質,所以說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升教學層次的重要保證。
三、結語
音樂教育不僅是詩意的,同時也是理性的,它的任務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水平,更要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形式,使人的感性生活具有豐富而健康的文化品位,提高人的綜合素養。因此音樂教育必須更多地引導和關注人的身心修養、體現素質教育內涵精神,使音樂教育在更大范圍內獲得更加豐富和廣闊的空間,促進學生藝術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懂技能、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火召.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余文森.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音樂、舞蹈研究[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
[4]郭聲建.藝術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蔡經華.音樂審美漫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