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婷++王文華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興起,高職院校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調整與創新,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模式即是其中之一。筆者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來說明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在高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課程定位
通過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正確、系統地建立起計算機相關概念,具有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良好的職業素養及技術創新能力。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模式一體化
將工作過程融于教學過程,以實際項目為驅動展開教學,共同協作完成學習任務,融教、學、做于一體,真正體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模式,使學生能夠掌握一技之長。
(二)教學內容7模塊
打破了傳統的邏輯體系化安排,采用項目構建課程內容,共設置了認識計算機系統、操作系統應用、Word文檔應用、Excel表格應用、PPT幻燈片應用、互聯網應用、常用工具軟件7大模塊,每個模塊又包含若干個工作任務,每一個任務都按照工作過程來運行。
(三)教學方法6步驟
將每一個工作項目分成若干個子任務,教學過程圍繞具體的任務展開。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任務導入、任務分析、示范引導、學生試做、糾錯重改、總結提高6大步驟。
(四)學習流程6步走
任務學習是依據項目的一般流程進行的,即選取項目、制定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項目評價6步走,使學生在協作交流中掌握技能、培養職業能力。
三、教學實施
在教學實施時,一般采取5人為一個小組,圍繞項目任務展開學習和交流;教學過程緊緊圍繞項目展開,以學習型工作任務為核心。采取弱化理論考試,加強實訓、實踐環節的考核辦法,促進對學習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最先進、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并參與到企業或行業的工作中,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為學生順利對口就業打下了基礎。
四、教學評價
一是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感興趣的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3%的學生稱十分感興趣,20%的學生稱有點興趣,不太感興趣的學生占7%,不存在一點興趣都沒有的。由此可見,對該課程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還發揚了學生的個性。
二是對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認知度調查。結果顯示,十分了解的學生僅占2%,知道一點的學生有9%,15%的學生表示聽說過,74%的學生表示從未聽過。這表明對該模式的宣傳、實踐力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在學生中落實,擴大其影響和認識度。
三是對項目設計及實施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有10位學生對此表示十分滿意,較為滿意的有22位,有9位學生持中立態度,沒有不滿意的。由此來看,該模式設計的項目基本符合專業需要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標準,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是關于學生真實水平展現的自我評價調查。結果顯示,稱能夠反映出個人實際能力的有28位學生,11位學生感覺基本上可以,有極少數學生稱不能反映個人水平。這說明該模式在教學中應用成效不錯,但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改進與提高。
五、結論與反思
(一)總結
1.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徹底打破了課程的學科化設置。以工作過程理念為指導,以項目任務為基準,以“應用、實用、夠用”為原則,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2.教學過程堅持“教、學、做”為一體。應用大量項目實例進行教學,是實踐性、職業性、開放性的具體體現。
3.教學評價納入職業化評價標準。采取理論考試與技能考核相統一、把平時成績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融項目的完成情況、團隊協作、學習態度、溝通能力為一體,是學生真實能力和水平的展現,也是教學效果比較成功的研究個案。
(二)反思
1.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應用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通過操作實踐、強化訓練使學生成為這一領域的“能工巧匠”。高職課程并非都具有這一特性,因此在這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與限制。
2.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在實施中,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自覺性。活動采取小組協作形式,學生是活動中的主體,如果小組中的成員缺乏自主或自覺學習能力,勢必會導致項目任務不能按計劃執行。這一問題的存在,必須靠學生主觀的努力才能解決。
3.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要求教師能夠把學習任務與工作過程相結合,并找到一個平衡點,在課程設計及實施中,既不能夸大工作過程,又要使學習任務得以落實。因此,教師應從各方面做出努力,由一專變多能,在教學中與學生保持“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關系,以最高的職業水準服務高職教學。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項目教學實證研究”(2013-QN-63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