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未
摘 要:會計職業是“法治”好還是“德治”好?首先應厘清二者的概念及其關系。會計職業實行“法治”或“德治”各有優勢,規范會計職業行為需要“法”、“德”并用。
關鍵詞:“法治”;“德治”;會計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176-02
中國實行“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同時又提出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那么,對于會計職業來說,是實行“法治”好還是“德治”好呢?筆者認為,應當首先應厘清它們的概念及其關系,在此基礎上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一、會計職業“法治”與“德治”的概念
關于會計職業“法治”與“德治”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知道,會計法律規范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關于會計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行動中應當遵守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從會計法律規范和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中我們可以初步認識到會計職業“法治”與“德治”概念的一些內涵。筆者認為,會計職業法治,是指通過制定會計法律法規來規范會計行為,治理會計工作,維護會計秩序。會計職業德治,是指通過加強會計道德建設來規范會計行為,治理會計工作,維護會計秩序。
二、會計職業“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會計職業“法治”與“德治”,孰輕熟重,熟優熟劣,爭議已久。筆者認為,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實際工作中,二者是不能絕對的分開的,經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不能說二者孰輕熟重,熟優熟劣。二者既有各自的優勢,又是相互聯系的。
1.二者有各自的優勢。會計職業“法治”的優勢在于:會計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要求會計人員“必須這樣做”,具有鮮明的強制力。會計職業“德治”的優勢在于:會計道德具有內在控制力,可以約束會計人員的內在心理;具有更高的目標,要求會計人員“應該怎樣做”;具有更廣泛的調整范圍,貫穿于各會計主體的會計活動之中。
2.二者是相互聯系的。(1)二者可以相互轉換。最初的會計職業道德就是最初的會計職業習慣,后來制定的會計法律規范吸收了這些會計職業習慣,便形成了會計法律規范,而會計法律規范轉化為會計職業道德要受歷史條件的制約。(2)二者在作用上相互補充。會計職業“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會計法律規范中含有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同時會計職業道德中也包含會計法律規范的某些條款。(3)二者相互促進。第一,會計道德對會計法規起到補充作用。會計法規能規范一切會計行為這當然是理想的,但現實卻做不到。因為會計行為因不同的會計主體而具有不同的表現,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制定出規范所有會計行為的法規出來。真實的情況是:很多不良的會計行為,會計法規是無法規范的。但是,如果對這些不良的會計行為不加規范,最終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將會受到破壞。對于會計法規無法規范的會計行為,只有用用會計道德去規范它,良好的的會計道德氣氛和會計道德輿論才能建立,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才能得以維護。所以,會計道德能夠彌補會計法規的不足,會計道德對會計法規起到補充作用。第二,會計法規對會計道德起到保證作用。會計道德盡管可以制定出若干“條條款款”來,但可能“掛一漏萬”。它與會計法規相比,仍是沒有非常具體、明確、量化的表達方式。沒有非常具體、明確、量化的表達方式的道德,用來懲罰不良會計行為,難免處罰尺度會因人、因地、因時而異。而會計法規以其明確性、具體性、量化性著稱。如果將最基本、最重要的會計道德具體化、制度化、明確化后上升為會計法規,再通過司法活動使這部分明確了的會計道德標準取得國家強制力的支持,以強制形式來推進會計道德建設。
三、規范會計職業行為需要“法”、“德”并用
通過分析會計職業“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及其關系,筆者認為,規范會計職業,“法治”和“德治”都不能偏廢。只有“法”、“德”并用,會計行業才能規范有序。
1.完善會計規范。中國的會計法律制度由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定、地方性會計法規構成。會計法律是會計法律制度中層次最高的法律規范,是制定其他會計法規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工作的最高準則。目前,中國的會計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這兩部法律都是上世紀制定和修改的,許多內容與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必須及時修改完善;會計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制定并發布,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擬定并經國務院批準發布的調整經濟生活中某些方面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例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總會計師條例》等。這些行政法規制定時間也較久遠,應該補充完善使之與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接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包括會計部門規章和會計規范性文件,如《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等。這些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有的近年已經修改完善,但有的尚未修改;地方性會計法規各省、市、自治區內容五花八門,質量高低參差不齊。
2.健全監督體系。會計監督體系是指由若干具有履行會計監督職能的組織機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三個部分。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本質上是一種內部控制制度,是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會計監督體系的基礎。政府監督是政府主管部門(或授權國家審計機構)與其他相關管理部門組織實施的監督行為。社會監督是企業管理部門、董事會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委托社會中介組織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實施的監督行為。目前,中國三個監督體系盡管已經建立,但都尚未健全,漏洞百出,有的監督形同虛設。必須加強中國會計監督體系的建設力度,確保監督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質量到位。
3.營造會計環境。影響會計發展的環境因素有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環境因素。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經濟環境因素、政治法律環境因素、文化教育環境因素,科技管理環境因素等。內部環境因素主要是經濟主體領導對會計的重視程度。外部環境因素固然重要,但從微觀角度來講,經濟主體內部的環境因素對會計人員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明顯。因此,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會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整體管理水平的高下等內部環境因素對規范會計管理,完善會計組織,提高會計管理水平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與良好的外部環境需要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共同和長期的營造相比,良好的內部環境只需要企業、領導和會計人員進行營造。特別是領導在營造內部良好的會計環境上負在重要責任。只有領導干部帶頭堅持原則,保證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不對會計人員施加不正當的影響,良好的內部環境才能建立。
4.強化職業教育。一方面是強化會計法制教育。通過會計法制教育,使會計人員掌握會計法律法規,知道哪些會計行為是可以做的,哪些會計行為是不可以做的。另一方面是強化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會計人員對會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會計職業道德,真正從內心深處增強對會計工作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5.加強職業自律。自律是指自律主體按照一定的標準,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的過程。自律的核心就是用道德觀念自覺地抵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加強會計職業自律包括加強會計人員自律和加強會計行業自律。會計人員自律也即會計人員的自我約束,是一個個體概念;會計行業自律是會計職業組織對整個會計職業的會計行為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過程,是一個群體概念。會計人員的自我約束是靠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實現的??梢哉f,會計人員自律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因為這是一種自覺的行為,無需強制。會計人員自律是會計行業自律的基礎和保證,每個會計人員的自律性強,則整個會計行業的自律性也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