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曉玲(1985-),女,嘉應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嘉應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摘要:高校協同創新戰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高校主體,大學生的協同創新能力在這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通過內部協同、協同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等途徑提升大學生的協同創新能力。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6-0018-02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 100 周年大會上提出“協同創新”思想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特別是全國各個高校。協同創新思想為高校整合資源,提高創新能力,實現成為創新強校指明了方向,也進一步深化了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思想內涵,彰顯了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內涵分析
1971 年,德國學者赫爾曼?哈肯在普里高金的耗散結構理論啟發下提出“協同”的概念,它“是指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結果是產生宏觀尺度上的結構和功能”。而后“協同”方法被引入“創新”活動,形成一種“協同創新”新思潮新模式。
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出是在協同創新思想的背景下、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基礎上的又一次發展與突破,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還應該具備有協同意識、協同思維能力、協同實踐能力。所以,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應該包括協同創新意識、協同創新思維能力及協同創新實踐能力三個因素。
1.協同創新意識
人類活動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同理,大學生要進行協同創新活動必須建立在具有協同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協同創新意識,即對協同創新的認知,對協同創新能力內涵及重要性的認知,對怎樣與其他主體進行互助互學、資源共享及競爭共贏等的認知。
2.協同創新思維能力
行成于思,行為的創新始于思維的創新,大學生是否具備協同創新思維能力決定了其能否有協同創新能力,包括豐富的知識、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及非邏輯思維能力。
3.協同創新實踐能力
人類用新思想去創造新事物,需要通過實踐。實踐能力是個體在解決問題時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對于大學生而言,主要包括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際”等關系的能力。協同創新實踐也屬于實踐能力的范疇,具有實踐能力的一般特征,但更強調協同性與創新性。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如何,最終看其通過協同創新達到的質量水平如何。
二、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意義分析
協同創新已儼然成了國際趨勢,在國外已取得不凡的成績。自胡錦濤同志提出“協同創新”思想以來,我國也積極推進了這一舉措,相繼成立了跨越不同領域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北京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等不同類型的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大學而言,主要是知識創新和突破關鍵技術能力不強,人才培養不能充分滿足要求。
劉延東國務委員曾強調指出,要通過協同創新探索高等教育質量提升新平臺,推動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互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全面共享,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人才培養基地,持續培養一批拔尖優秀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通過協同創新探索高校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的新路徑,組建優秀團隊,集聚創新資源,承擔重大任務,攻克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滿足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通過探索高校體制機制創新的新載體,打破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體制壁壘,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創建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氛圍,在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從中可見“人才”作為一個關鍵的因素,起著核心的作用。要實現國家協同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具有良好的溝通、協作、兼收并蓄等協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至關重要。
三、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分析
1.優化內因,完善個體,打好基礎
所有外界因素都要通過內因起作用,要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首先要優化大學生內部因素。90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及開拓創新精神較好,同時,這個群體也是被貼著“有個性”的標簽,集體觀念淡薄、合作意識弱化是他們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培養協同創新能力所必須摒棄的。大學生既是受教育的客體,也是協同創新的主體,處理好這種對立統一的雙重性角色是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核心要義。所以,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協同創新的主體能動性,積極投向到協同創新活動中,自覺完善個體素質,為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大學生要發揮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知識是能量的源泉,也是協同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淵博的知識是提高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保證。大學生要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理論,提高專業技能,還要拓寬自己的認知面,開闊自己的視野,才能有創新的靈感與思維。大學生還要提高參加社會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協同理論認為,協同是指各參與者在整體發展中的協調與合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協同,其表現是它們有序運作。大學生的協同創新能力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培養,在實踐中與其他的參與者共同合作,共同競爭,發揮自己的潛能,鍛煉自己的思維、組織、管理及溝通協作能力,豐富和完善提高自己的協同創新能力。
?前沿理念?高校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途徑探析2.重視外因,加強協同,給予保障
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各影響因素的協同作用。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這三大環境的影響,這三個大環境各自有自身組成的要素, 要素間相互聯系與作用, 產生各自的教育功能,共同作用于大學生,對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共同起著不可替代的影響。高校要培養大學生的協同創新能力,就要通過協同家庭及社會共同進行。
第一,高校要協同內部因素,搭建協同創新平臺。高校要通過整合校內豐富的資源,搭建各種共享平臺,同心協力為提高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而努力。首先高校要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教學環節是培養大學生最重要的環節,高校要通過加強教學設備,豐富教學資源,并建立各院系教學設備、實驗資源及教師資源等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價值最大化,為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基礎條件;其次,高校要建立協同管理平臺,以往高校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造成管理混亂的局面。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需要協同各職能部門,共同為培養大學生提供最好的管理及服務;最后,高校要建立科技競賽活動平臺,通過開展跨學科、跨學院的科技科競賽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充分鍛煉自己的機會及平臺,讓大學生通過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習、鍛煉達到提高協同創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高校要協同家庭教育,協同產生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教育學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聯系基礎,它也被視為終身教育,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天然的早期性、較大的權威性、 巨大的感染性及強烈的針對性,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人的一生教育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大學生的協同創新能力不僅包括了對協同創新認知等智力因素,還包括性格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這些非智力特質的培養特別需要“人之初”的教育——家庭教育。現階段大部分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往往會造就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淡薄的性格。高校協同家庭教育,形成共同的培養目標,分工合作,產生共力。
第三,高校要協同社會教育,搭建校外協同創新平臺。高校要抓住國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機遇,“利用高等學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開展同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高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創新力量和資源,促進優質資源的全面共享。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積極開展協同創新,推進教育與科技、經濟相融合,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時,高校要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通過與國際上高等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企業合作,開拓大學生的視野,鍛煉大學生的協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赫爾曼?哈肯,凌復華譯.協同學[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7-15.
[2] 劉志剛.同融合 致力創新 利國興校——關于協同創新的初步認識和探討[J].工學周報,2012(2).
[3]張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2006(3):146.
[4]王樹國.加強協同創新,建設一流大學[J].大學:學術版,20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