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3-15
作者簡介:邵博(1987-),男,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民辦教育理論與政策。(廣東 廣州/510035)摘要:廣東民辦中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在廣東職業教育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同時面臨著生源日漸不足、吸引力下降、經費來源單一、特色不夠鮮明、辦學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的挑戰。政府、民辦學校和社會需共同努力,進一步深化民辦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大投入、規范管理,凸顯特色,提高質量,實現廣東民辦中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民辦教育;發展狀況;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5-0041-03近年來,廣東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精神,先后出臺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推進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職業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主動適應產業分布和發展要求,特別是借助增量大發展的機遇,調整發展重點、優化區域結構,構建了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3年7月,我省頒布《關于促進民辦教育規范特色發展的意見》,對促進廣東民辦教育規范特色發展進行了總體部署。廣東民辦中職教育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廣東民辦中職教育發展狀況
(一)辦學規模
近年來全省民辦中職教育發展起伏明顯,但仍保持較大規模。2013年全省共有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下同)124所,畢業生79456人,在校生達181542人。從近年來發展趨勢看,2005年全省民辦中職學校共123所,畢業生16455人,在校生80171人,至2010年學校數迅速增加到156所,畢業生增加到55514人,在校生增加到279753人,達到歷史高位,但從2011年開始逐年有所減少。近年來,民辦中職教育占整個中職教育的比例雖有所起伏,但仍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到2013年,全省民辦中職學校數、畢業生數和在校生數占全省中職教育的比例分別為24.7%、16.27%、12.89%。民辦中等職業教育為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和全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區域分布
全省民辦中職學校區域分布差異較為明顯。2012年,廣東共有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36所,其中民辦中職學校較多有廣州(14所)、梅州(14所)、惠州(15所)、湛江(16所)、茂名(14所)等地市,而深圳、河源、潮州各僅有1所。
(三)師資隊伍規模
全省民辦中等職業教育教職工和專任教師規??傮w穩定。教職工數從2005年的6355人增長到2013年的6875人,增加520人,年均增長0.99%;專任教師數從2005年的3622人增長到4643人,增加1011人,年均增長3.12%。2010年民辦中職教職工和專任教師規模達到峰值,2011年開始逐年萎縮。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源嚴重不足
生源是決定民辦中職學校生死存亡的根本。2011年開始,民辦中職招生人數呈下降趨勢,2011年招生人數為87097人,2013年下降到56354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近年生源數量下降趨勢明顯。從2007年開始,廣東省初中招生數、在校生數均明顯下降,畢業生數增長緩慢并趨于停滯。另一方面,國家的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政策對民辦學校造成巨大沖擊,民辦中職在與公辦中職“搶生源”的過程中處于較為不利地位。
(二)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流動頻繁
一是職稱結構不合理。與公辦中職學校相比,民辦中職學校擁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比例明顯較低,未定職稱的專任教師比例則明顯過高。2013年全省民辦中職學校專任教師擁有高級職稱的比例僅為1.16%,副高級為5.49%,中級占32.46%,初級占28.19%,未定職稱的達32.70%。另據數據顯示,全省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處于較低水平,民辦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更不樂觀。二是學歷結構不合理。與公辦中職學校相比,民辦中職學校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學歷的比例明顯較低。2013年全省民辦中職學校專任教師中博士研究生占0.06%,碩士研究生占3.25%,本科占65.00%,??普?9.85%,高中階段及以下學歷占1.84%。三是教師流動頻繁。由于教師待遇、職業發展前景、退休保障等因素制約,民辦中職學校教師減員嚴重。據統計,2013年,全省民辦中職學校增加教師517人,減少教師1249人,凈減732人,其中自然減員534人,調離教師崗位的179人。
·民辦教育·民辦中職教育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三)經費來源單一,辦學條件有待改善
經費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多數民辦中職學校經費來源單一,對學費的依賴度較大,自我發展能力有限。數據顯示,2012年,民辦中職學校經費總收入134082萬元,其中學雜費收入72263.9萬元,占總收入的54%,舉辦單位和個人投入占總收入的10%,二者占總收入的64%,而預算內教育經費僅占總收入的22%。由于經費來源單一,少數民辦中職學校舉步維艱,難以為繼,更談不上改善辦學條件。部分學校大量租用校外校舍、運動場,或與他校共同使用,非產權資產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一些民辦職業學校的實驗實訓設施嚴重缺乏,不能滿足實踐性教學需要,已成為制約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瓶頸。
(四)政府對民辦中職教育的管理有待加強和完善
一是政府對民辦中職教育的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由于民辦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涉及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因而在民辦職業學校的審批與管理方面造成由教育部門、民政部門、工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單位多頭審批交叉管理的局面。各部門之間、部門內部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甚至出現責任不清、權力不明的狀況,嚴重影響了管理的效率。二是政府缺乏對民辦中職教育發展的長遠規劃。政府對民辦中職教育的管理多著眼于微觀管理,如對學校招生、教學、收費的監管,而對民辦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往往出現“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狀況。
(五)民辦學校自身建設有待加強
一是辦學態度不夠端正。有少數創辦者把學校視同企業,當作贏利的投資手、“創收”的工具。一些舉辦者將作為公益事業的教育事業當作暴利行業來做,隨意收費,克扣辦學經費,更有甚者將教育經費當作私人企業資金,隨意挪用于其他非教育領域。二是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創新。很多學校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為,對學校的發展缺少長遠的打算和規劃,對職業教育的特點、特色、規律缺乏全面認識,教學理念滯后,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不少學校實際上仍是傳統的課堂教育,甚至延續普通教育的培養模式,“一根粉筆、一塊黑板辦職業教育”。三是缺乏辦學特色。專業設置雷同,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受經費投入及師資的局限,大多數民辦中職學校專業設置重復率偏高,主要集中在財經商貿類等低成本的幾個專業。而機電、制造業、建筑業、汽車等工科類等應用型專業較少。
三、對策建議
當前,廣東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和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迫切需要實現從職業教育大省向職業教育強省轉變。這為民辦中等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民辦中職學校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一)深化民辦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民辦教育總體改革,優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應當積極探索民辦中職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完善民辦中職學校辦學許可和注冊登記制度、產權和資產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和審計制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和政府管理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解決民辦學校教師身份、退休保障等問題。進一步落實民辦中職學校在土地使用、規劃建設、金融信貸、設置審批、獎勵評定、資金扶持、項目安排、人才引進、師資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二)加大公共經費投入
一是增加民辦教育專項資金。根據財政狀況和民辦教育發展規模,適當增加省級民辦教育專項資金規模。未涉及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盡快設立與本行政區域民辦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民辦學校發展。二是完善中職免費政策。國家的中職免學費政策極大地增強了中職教育的吸引力,同時給部分民辦中職學校帶來了巨大壓力。因此建議,在實行中職免費政策的同時,按照公辦學校生均撥款標準的一定比例,適當給予民辦中職學校一定數額的經費支持,以減輕民辦中職學校辦學成本壓力。
(三)扶持民辦中職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提高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工資和退休待遇,保證教育隊伍的基本穩定。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參照當地公辦學校教師工資標準,制訂民辦學校教師工資指導標準。鼓勵有條件的民辦學校通過設立年金制度,提高教師養老待遇,努力實現民辦學校教師與本地區同級同類公辦學校教師的退休待遇大體相當。二是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加強青年骨干教師的培訓,建立培訓檔案并跟蹤培訓效果,實行集中培訓和崗位提高相結合。加大“雙師型”教師培訓力度,出臺相應政策,為民辦職業教師赴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積極鼓勵在崗教師提升學歷和職業技能,培養教師一專多能,改善教師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
(四)加強和改善對民辦中職學校的規范管理
一是進一步理順民辦中職教育管理職能,健全機構和人員配置。應當明確民辦中職教育歸口教育部門統籌管理,教育部門應加強與民政部門、工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單位的溝通協調,形成管理和服務的合力。教育部門應成立專門的民辦教育管理機構,統籌協調民辦教育的管理職能,配齊人員,提高管理效率。二是規范民辦中職學校辦學行為。完善民辦中職學校準入標準、審批程序以及學校設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等制度。加強民辦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和監督,健全民辦學校年度檢查制度,年檢結果作為政策扶持、評優評先、招生指標下達和財政獎補的依據。加強對民辦中職學校招生宣傳的規范管理,嚴肅查處虛假、夸大宣傳等違法行為。三是增強服務意識,轉變管理方式。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嚴格依法管理,增強服務意識,積極幫助民辦中職學校協調土地、銀行、稅務、人力資源、民政等有關部門之間的事務,幫助解決民辦中職學校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四是建立健全民辦中職學校退出機制,提高風險防范能力。隨著競爭的加劇,民辦中職學校的轉讓、兼并、破產等情況在一定的階段內將會逐漸增多,民辦中職學校的新一輪淘汰和洗牌在所難免。應當建立和完善風險保證金制度,加強風險保證金的繳存、使用的監管,使風險保證金真正發揮應有作用。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和穩定工作,完善學校安全維穩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切實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對終止辦學的民辦中職學校,應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清算。
(五)以市場需求和產業轉型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型人才,學校就要創造條件開辦相應的專業,適應廣東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實現職業教育和培訓與勞動力市場無縫對接。二是根據崗位需要開設課程。課程的內容應符合企業、市場和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崗位需求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橋梁、紐帶,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如創新現代學徒制等,為學生到企業實習見習創造條件。四是積極參與職教集團建設。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民辦中職教育的整體競爭力。
責任編輯朱守鋰
(一)深化民辦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民辦教育總體改革,優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應當積極探索民辦中職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完善民辦中職學校辦學許可和注冊登記制度、產權和資產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和審計制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和政府管理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解決民辦學校教師身份、退休保障等問題。進一步落實民辦中職學校在土地使用、規劃建設、金融信貸、設置審批、獎勵評定、資金扶持、項目安排、人才引進、師資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二)加大公共經費投入
一是增加民辦教育專項資金。根據財政狀況和民辦教育發展規模,適當增加省級民辦教育專項資金規模。未涉及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盡快設立與本行政區域民辦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民辦學校發展。二是完善中職免費政策。國家的中職免學費政策極大地增強了中職教育的吸引力,同時給部分民辦中職學校帶來了巨大壓力。因此建議,在實行中職免費政策的同時,按照公辦學校生均撥款標準的一定比例,適當給予民辦中職學校一定數額的經費支持,以減輕民辦中職學校辦學成本壓力。
(三)扶持民辦中職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提高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工資和退休待遇,保證教育隊伍的基本穩定。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參照當地公辦學校教師工資標準,制訂民辦學校教師工資指導標準。鼓勵有條件的民辦學校通過設立年金制度,提高教師養老待遇,努力實現民辦學校教師與本地區同級同類公辦學校教師的退休待遇大體相當。二是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加強青年骨干教師的培訓,建立培訓檔案并跟蹤培訓效果,實行集中培訓和崗位提高相結合。加大“雙師型”教師培訓力度,出臺相應政策,為民辦職業教師赴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積極鼓勵在崗教師提升學歷和職業技能,培養教師一專多能,改善教師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
(四)加強和改善對民辦中職學校的規范管理
一是進一步理順民辦中職教育管理職能,健全機構和人員配置。應當明確民辦中職教育歸口教育部門統籌管理,教育部門應加強與民政部門、工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單位的溝通協調,形成管理和服務的合力。教育部門應成立專門的民辦教育管理機構,統籌協調民辦教育的管理職能,配齊人員,提高管理效率。二是規范民辦中職學校辦學行為。完善民辦中職學校準入標準、審批程序以及學校設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等制度。加強民辦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和監督,健全民辦學校年度檢查制度,年檢結果作為政策扶持、評優評先、招生指標下達和財政獎補的依據。加強對民辦中職學校招生宣傳的規范管理,嚴肅查處虛假、夸大宣傳等違法行為。三是增強服務意識,轉變管理方式。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嚴格依法管理,增強服務意識,積極幫助民辦中職學校協調土地、銀行、稅務、人力資源、民政等有關部門之間的事務,幫助解決民辦中職學校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四是建立健全民辦中職學校退出機制,提高風險防范能力。隨著競爭的加劇,民辦中職學校的轉讓、兼并、破產等情況在一定的階段內將會逐漸增多,民辦中職學校的新一輪淘汰和洗牌在所難免。應當建立和完善風險保證金制度,加強風險保證金的繳存、使用的監管,使風險保證金真正發揮應有作用。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和穩定工作,完善學校安全維穩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切實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對終止辦學的民辦中職學校,應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清算。
(五)以市場需求和產業轉型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型人才,學校就要創造條件開辦相應的專業,適應廣東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實現職業教育和培訓與勞動力市場無縫對接。二是根據崗位需要開設課程。課程的內容應符合企業、市場和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崗位需求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橋梁、紐帶,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如創新現代學徒制等,為學生到企業實習見習創造條件。四是積極參與職教集團建設。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民辦中職教育的整體競爭力。
責任編輯朱守鋰
(一)深化民辦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民辦教育總體改革,優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應當積極探索民辦中職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完善民辦中職學校辦學許可和注冊登記制度、產權和資產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和審計制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和政府管理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解決民辦學校教師身份、退休保障等問題。進一步落實民辦中職學校在土地使用、規劃建設、金融信貸、設置審批、獎勵評定、資金扶持、項目安排、人才引進、師資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二)加大公共經費投入
一是增加民辦教育專項資金。根據財政狀況和民辦教育發展規模,適當增加省級民辦教育專項資金規模。未涉及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盡快設立與本行政區域民辦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民辦學校發展。二是完善中職免費政策。國家的中職免學費政策極大地增強了中職教育的吸引力,同時給部分民辦中職學校帶來了巨大壓力。因此建議,在實行中職免費政策的同時,按照公辦學校生均撥款標準的一定比例,適當給予民辦中職學校一定數額的經費支持,以減輕民辦中職學校辦學成本壓力。
(三)扶持民辦中職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提高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工資和退休待遇,保證教育隊伍的基本穩定。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參照當地公辦學校教師工資標準,制訂民辦學校教師工資指導標準。鼓勵有條件的民辦學校通過設立年金制度,提高教師養老待遇,努力實現民辦學校教師與本地區同級同類公辦學校教師的退休待遇大體相當。二是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加強青年骨干教師的培訓,建立培訓檔案并跟蹤培訓效果,實行集中培訓和崗位提高相結合。加大“雙師型”教師培訓力度,出臺相應政策,為民辦職業教師赴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積極鼓勵在崗教師提升學歷和職業技能,培養教師一專多能,改善教師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
(四)加強和改善對民辦中職學校的規范管理
一是進一步理順民辦中職教育管理職能,健全機構和人員配置。應當明確民辦中職教育歸口教育部門統籌管理,教育部門應加強與民政部門、工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單位的溝通協調,形成管理和服務的合力。教育部門應成立專門的民辦教育管理機構,統籌協調民辦教育的管理職能,配齊人員,提高管理效率。二是規范民辦中職學校辦學行為。完善民辦中職學校準入標準、審批程序以及學校設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等制度。加強民辦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和監督,健全民辦學校年度檢查制度,年檢結果作為政策扶持、評優評先、招生指標下達和財政獎補的依據。加強對民辦中職學校招生宣傳的規范管理,嚴肅查處虛假、夸大宣傳等違法行為。三是增強服務意識,轉變管理方式。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嚴格依法管理,增強服務意識,積極幫助民辦中職學校協調土地、銀行、稅務、人力資源、民政等有關部門之間的事務,幫助解決民辦中職學校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四是建立健全民辦中職學校退出機制,提高風險防范能力。隨著競爭的加劇,民辦中職學校的轉讓、兼并、破產等情況在一定的階段內將會逐漸增多,民辦中職學校的新一輪淘汰和洗牌在所難免。應當建立和完善風險保證金制度,加強風險保證金的繳存、使用的監管,使風險保證金真正發揮應有作用。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和穩定工作,完善學校安全維穩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切實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對終止辦學的民辦中職學校,應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清算。
(五)以市場需求和產業轉型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型人才,學校就要創造條件開辦相應的專業,適應廣東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實現職業教育和培訓與勞動力市場無縫對接。二是根據崗位需要開設課程。課程的內容應符合企業、市場和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崗位需求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橋梁、紐帶,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如創新現代學徒制等,為學生到企業實習見習創造條件。四是積極參與職教集團建設。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民辦中職教育的整體競爭力。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