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簡介:蔡碧柳(1979-),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廣東 珠海/519000)摘要:針對語文的重要性和語文情感冷淡的這一矛盾,該文采取調查訪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眼中的語文,并從中探尋中職語文課堂的出路。結合調查的結果,從培養學生語文感情、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及其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活動化、社會化”筆方面探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和認識。
關鍵詞:語文課堂;語文感情;共鳴;主體意識;民主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5-0068-02曾在學生的作文里看到這么一句話:“文學是紅色的,而語文是黑色的。”從文意來看,學生所指的“語文”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語文,它給學生的感覺是沉、悶而冷的。這使筆者想起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矛盾——語文的重要性和語文情感冷淡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更為突出。
一、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現狀
在中等職業學校里,學生更多的是側重于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了語文課的學習。難道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有沒有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嗎?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又如何?是什么影響了學生的語文興趣?這必須從了解學生入手:
筆者曾對本校不同年段的120名學生就是否喜歡語文課作過一個調查,有97.3%的學生認為語文重要,但僅有23.4%的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有64%的學生認為只是為完成任務,對語文課的喜歡程度一般;還有近12.6%的學生卻根本就不喜歡語文課。其中約52.2%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原因是課堂氣氛沉悶。大部分學生都希望教師講課要幽默生動,課堂氣氛活躍,并做到聯系生活,少講多活動。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普遍都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但對語文感興趣的卻只有少數,而且學生的語文興趣與課堂的教學有很大的關系。語文課堂過于沉悶,沒有營造一種活潑民主的學習氛圍,難以吸引學生。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就要立足課堂,營造氛圍,培養語文感情。那么,要營造怎樣一種課堂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呢?
二、激發學生學校語文興趣的措施
(一)給學生“上語文課的感覺”
一個學生在調查表上說,希望在語文課堂上能找到一種“上語文課的感覺”。學生所期待的這種感覺是什么呢?這是值得語文教師去思考的。
筆者認為要想讓學生產生這種感覺,首先要突出語文的特色,讓語文的文學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課堂上大放異彩,讓學生沉浸在文學的美感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培養濃厚的語文感情。如果學生能走進文學作品,在藝術美的熏陶中產生豐富的藝術聯想,進行美的再創造,這無疑是學習語文的享受,非其他科目所能及。有人曾做過粗略統計:中學語文課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文學作品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營造文學美的氛圍是必要的,也是一種有效的吸引學生語文興趣的途徑。此外,文學是人學,文章是人事。其中凝聚的不僅是作家的個人思想,更是作為人的一種共同情感的宣泄。因此,閱讀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解讀人、關照人、關心人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一定的情感引導,沿著“動情—悟理—激欲”的閱讀教學軌跡,先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以作者的情感之火,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讓他們在全身心的閱讀中產生情感共鳴,并進一步獲取有益于自己身心發展的思想,融化為自已的想法。
(二)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的意識
課堂教學需要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的意識。所謂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指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把學習視為自己的需要,視為自己所能為之事,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內因決定外因”,可見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然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缺乏的正是這一點。因此,課堂教學的首要,就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醒學生“我就是學習的主人”“我就是課堂的主人”“我要采取主動”。同樣,教師也要轉變觀念,根據“主體性”“愉悅性”“激勵性”原則,把學生看作是擁有自己獨立的認知結構、認知圖式和最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個體,而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教師要營造一種讓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愉快生動、民主寬松、銳意進取的學習氛圍,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發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和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貼近專業能力需求,多種教學方式并行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生源較差,而且程度參差不齊。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積淀極少,這時適當的“填鴨式”是必要的,只有給他們傳授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和創新。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填鴨式”“啟發式”“討論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法多管齊下。此外,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創設的職業場景中開展語文實踐,在提升語文應用能力的同時進行知識的遷移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凸顯文化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特點,也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讓語文課堂走出教室,走進社會
在本次調查中,許多學生談到,希望老師多講一些課外知識、生活故事、時事新聞。這是學生的呼聲,也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如魏書生上課常同學生商量,應學生的要求而教。一本教材,不到兩個月,他就教完了,剩下的時間他就給學生講科學的學習方法,心理學知識,名篇時文,科技消息。這些東西離學生的思想實際近,將來的利用率高,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課下也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真正做到了“變有限的課內學習為無限的課外學習”。
現在,素質教育、教學民主正逐步落到實處。許多學校也在試行課程改革,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將更加異彩紛呈,富于個性,唯民主、創新是其不變的共性。我們應多朝著這個方向去實踐、探索、求新。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0.
[2]曹明海主編.追問與發現——語文學習心理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朱守鋰
endprint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簡介:蔡碧柳(1979-),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廣東 珠海/519000)摘要:針對語文的重要性和語文情感冷淡的這一矛盾,該文采取調查訪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眼中的語文,并從中探尋中職語文課堂的出路。結合調查的結果,從培養學生語文感情、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及其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活動化、社會化”筆方面探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和認識。
關鍵詞:語文課堂;語文感情;共鳴;主體意識;民主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5-0068-02曾在學生的作文里看到這么一句話:“文學是紅色的,而語文是黑色的。”從文意來看,學生所指的“語文”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語文,它給學生的感覺是沉、悶而冷的。這使筆者想起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矛盾——語文的重要性和語文情感冷淡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更為突出。
一、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現狀
在中等職業學校里,學生更多的是側重于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了語文課的學習。難道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有沒有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嗎?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又如何?是什么影響了學生的語文興趣?這必須從了解學生入手:
筆者曾對本校不同年段的120名學生就是否喜歡語文課作過一個調查,有97.3%的學生認為語文重要,但僅有23.4%的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有64%的學生認為只是為完成任務,對語文課的喜歡程度一般;還有近12.6%的學生卻根本就不喜歡語文課。其中約52.2%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原因是課堂氣氛沉悶。大部分學生都希望教師講課要幽默生動,課堂氣氛活躍,并做到聯系生活,少講多活動。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普遍都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但對語文感興趣的卻只有少數,而且學生的語文興趣與課堂的教學有很大的關系。語文課堂過于沉悶,沒有營造一種活潑民主的學習氛圍,難以吸引學生。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就要立足課堂,營造氛圍,培養語文感情。那么,要營造怎樣一種課堂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呢?
二、激發學生學校語文興趣的措施
(一)給學生“上語文課的感覺”
一個學生在調查表上說,希望在語文課堂上能找到一種“上語文課的感覺”。學生所期待的這種感覺是什么呢?這是值得語文教師去思考的。
筆者認為要想讓學生產生這種感覺,首先要突出語文的特色,讓語文的文學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課堂上大放異彩,讓學生沉浸在文學的美感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培養濃厚的語文感情。如果學生能走進文學作品,在藝術美的熏陶中產生豐富的藝術聯想,進行美的再創造,這無疑是學習語文的享受,非其他科目所能及。有人曾做過粗略統計:中學語文課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文學作品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營造文學美的氛圍是必要的,也是一種有效的吸引學生語文興趣的途徑。此外,文學是人學,文章是人事。其中凝聚的不僅是作家的個人思想,更是作為人的一種共同情感的宣泄。因此,閱讀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解讀人、關照人、關心人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一定的情感引導,沿著“動情—悟理—激欲”的閱讀教學軌跡,先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以作者的情感之火,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讓他們在全身心的閱讀中產生情感共鳴,并進一步獲取有益于自己身心發展的思想,融化為自已的想法。
(二)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的意識
課堂教學需要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的意識。所謂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指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把學習視為自己的需要,視為自己所能為之事,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內因決定外因”,可見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然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缺乏的正是這一點。因此,課堂教學的首要,就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醒學生“我就是學習的主人”“我就是課堂的主人”“我要采取主動”。同樣,教師也要轉變觀念,根據“主體性”“愉悅性”“激勵性”原則,把學生看作是擁有自己獨立的認知結構、認知圖式和最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個體,而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教師要營造一種讓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愉快生動、民主寬松、銳意進取的學習氛圍,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發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和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貼近專業能力需求,多種教學方式并行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生源較差,而且程度參差不齊。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積淀極少,這時適當的“填鴨式”是必要的,只有給他們傳授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和創新。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填鴨式”“啟發式”“討論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法多管齊下。此外,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創設的職業場景中開展語文實踐,在提升語文應用能力的同時進行知識的遷移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凸顯文化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特點,也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讓語文課堂走出教室,走進社會
在本次調查中,許多學生談到,希望老師多講一些課外知識、生活故事、時事新聞。這是學生的呼聲,也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如魏書生上課常同學生商量,應學生的要求而教。一本教材,不到兩個月,他就教完了,剩下的時間他就給學生講科學的學習方法,心理學知識,名篇時文,科技消息。這些東西離學生的思想實際近,將來的利用率高,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課下也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真正做到了“變有限的課內學習為無限的課外學習”。
現在,素質教育、教學民主正逐步落到實處。許多學校也在試行課程改革,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將更加異彩紛呈,富于個性,唯民主、創新是其不變的共性。我們應多朝著這個方向去實踐、探索、求新。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0.
[2]曹明海主編.追問與發現——語文學習心理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朱守鋰
endprint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簡介:蔡碧柳(1979-),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廣東 珠海/519000)摘要:針對語文的重要性和語文情感冷淡的這一矛盾,該文采取調查訪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眼中的語文,并從中探尋中職語文課堂的出路。結合調查的結果,從培養學生語文感情、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及其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活動化、社會化”筆方面探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和認識。
關鍵詞:語文課堂;語文感情;共鳴;主體意識;民主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5-0068-02曾在學生的作文里看到這么一句話:“文學是紅色的,而語文是黑色的。”從文意來看,學生所指的“語文”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語文,它給學生的感覺是沉、悶而冷的。這使筆者想起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矛盾——語文的重要性和語文情感冷淡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更為突出。
一、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現狀
在中等職業學校里,學生更多的是側重于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了語文課的學習。難道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有沒有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嗎?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又如何?是什么影響了學生的語文興趣?這必須從了解學生入手:
筆者曾對本校不同年段的120名學生就是否喜歡語文課作過一個調查,有97.3%的學生認為語文重要,但僅有23.4%的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有64%的學生認為只是為完成任務,對語文課的喜歡程度一般;還有近12.6%的學生卻根本就不喜歡語文課。其中約52.2%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原因是課堂氣氛沉悶。大部分學生都希望教師講課要幽默生動,課堂氣氛活躍,并做到聯系生活,少講多活動。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普遍都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但對語文感興趣的卻只有少數,而且學生的語文興趣與課堂的教學有很大的關系。語文課堂過于沉悶,沒有營造一種活潑民主的學習氛圍,難以吸引學生。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就要立足課堂,營造氛圍,培養語文感情。那么,要營造怎樣一種課堂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呢?
二、激發學生學校語文興趣的措施
(一)給學生“上語文課的感覺”
一個學生在調查表上說,希望在語文課堂上能找到一種“上語文課的感覺”。學生所期待的這種感覺是什么呢?這是值得語文教師去思考的。
筆者認為要想讓學生產生這種感覺,首先要突出語文的特色,讓語文的文學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課堂上大放異彩,讓學生沉浸在文學的美感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培養濃厚的語文感情。如果學生能走進文學作品,在藝術美的熏陶中產生豐富的藝術聯想,進行美的再創造,這無疑是學習語文的享受,非其他科目所能及。有人曾做過粗略統計:中學語文課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文學作品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營造文學美的氛圍是必要的,也是一種有效的吸引學生語文興趣的途徑。此外,文學是人學,文章是人事。其中凝聚的不僅是作家的個人思想,更是作為人的一種共同情感的宣泄。因此,閱讀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解讀人、關照人、關心人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一定的情感引導,沿著“動情—悟理—激欲”的閱讀教學軌跡,先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以作者的情感之火,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讓他們在全身心的閱讀中產生情感共鳴,并進一步獲取有益于自己身心發展的思想,融化為自已的想法。
(二)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的意識
課堂教學需要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的意識。所謂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指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把學習視為自己的需要,視為自己所能為之事,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內因決定外因”,可見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然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缺乏的正是這一點。因此,課堂教學的首要,就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醒學生“我就是學習的主人”“我就是課堂的主人”“我要采取主動”。同樣,教師也要轉變觀念,根據“主體性”“愉悅性”“激勵性”原則,把學生看作是擁有自己獨立的認知結構、認知圖式和最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個體,而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教師要營造一種讓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愉快生動、民主寬松、銳意進取的學習氛圍,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發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和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貼近專業能力需求,多種教學方式并行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生源較差,而且程度參差不齊。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積淀極少,這時適當的“填鴨式”是必要的,只有給他們傳授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和創新。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填鴨式”“啟發式”“討論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法多管齊下。此外,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創設的職業場景中開展語文實踐,在提升語文應用能力的同時進行知識的遷移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凸顯文化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特點,也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讓語文課堂走出教室,走進社會
在本次調查中,許多學生談到,希望老師多講一些課外知識、生活故事、時事新聞。這是學生的呼聲,也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如魏書生上課常同學生商量,應學生的要求而教。一本教材,不到兩個月,他就教完了,剩下的時間他就給學生講科學的學習方法,心理學知識,名篇時文,科技消息。這些東西離學生的思想實際近,將來的利用率高,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課下也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真正做到了“變有限的課內學習為無限的課外學習”。
現在,素質教育、教學民主正逐步落到實處。許多學校也在試行課程改革,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將更加異彩紛呈,富于個性,唯民主、創新是其不變的共性。我們應多朝著這個方向去實踐、探索、求新。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0.
[2]曹明海主編.追問與發現——語文學習心理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朱守鋰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