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 要:盧梭是啟蒙時期法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與封建教育家相對,盧梭高舉自然教育大旗,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遵循人的自然傾向,倡導兒童回歸人的自然狀態。文章從盧梭經典名篇《愛彌兒》出發,結合當代兒童教育實際,試圖在經典引導下探尋新的教育理念,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應然性目標導向。
關鍵詞:盧梭;兒童教育;應然
盧梭常提及的“消極教育”有這樣一層含義,即教育的使命就是保障兒童不受外界干擾,自由的發展,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占據主動地位,教師只需創造學習的環境、防范不良影響,無須灌輸、壓制、強迫。從而使得教育的作用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由此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對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及其摧殘人性的教育所發出的挑戰,確立了新教育的目標和根本原則,認為以自然的教育為基準,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當前我國的教育大背景日益開放與自由,多種教育模式可供選擇也對兒童教育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那么找準教育之目標至關重要;實然在應然的牽引下,才更能有的放矢。
1 盧梭應然教育理論的內涵
(1)教育目的之應然——培養“自然人”。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絕不只求心智發展而使身體虛弱,也不會使身體與心智都處于衰弱之中,“自然人”是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以愛彌兒為代表來描述道:“至于我的學生,寧可說是自然的學生……只是因為他永遠在動,他就不得不注意許多事物,認識許多力量,他不久便獲得許多經驗.他以自然為師,而不以人為師,而且因為他并不意識到他在學習什么功課,所以他的學習便進行的極為迅速。盧梭應然教育理論下所培養的“自然人”具有幾項特征:第一,自食其力的受教育者盡量減少向外界求助也從不夸耀自身成績。第二,具有理性的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第三,盡可能從自然中習得經驗與知識。第四,身理與心理共同發展。這種“自然人”是能夠盡到社會職責的社會成員,而不是脫離社會之外存在的獨立的個體,也不是缺乏文明關懷的愚鈍者。盧梭向我們完美詮釋了兒童教育的基本目標,即是不懈提倡保有兒童天性,讓其創造力得到盡可能發揮,不受世俗因素影響。我們不妨可將其簡單地歸結起來,認為兒童的應然教育便是培養出真正的“兒童”。
(2)教育進程之應然——順應年齡特性。盧梭指出,教育應該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性,在不同年齡階段進行的教育是不同的。1)在嬰兒期,體育訓練至關重要,這一階段,要注重對于孩子身體健康的培養,而且這種培養要盡可能與自然相結合,櫛風沐雨的原始生活形態也符合孩子人生初期階段成長狀態。2)在兒童期,重點進行感官培養。此時兒童邏輯思維尚未發育完善,抽象的概念和文字和系統理論教育并不可取。教師要積極鍛煉孩子的感官官能,幫助孩子積累豐富的多彩的感官經驗。3)在少年期,則主要開展智力與勞動教育。在前兩個階段的積累之上,己經具備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盧梭認為真正有益于我們幸福的知識很少,但是無論數量多么有限,這種知識都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探索求得,如果我們要使得一個孩子成為“聰明人”,那么這種找尋的本事則是教師應該致力于培養開發的。總之,問題不在于學到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的知識對于將后來的發展大有裨益。在這里,盧梭結合年齡特征分析并演繹出順應兒童本身的生長應然狀態,對于我們今天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確是寶貴經驗,這既是受教育者生長狀態的應然,又是教育者教學手段與方法之應然,能認識到相同闡述的兩個不同維度,并將之結合起來,是一個具備專業素養的教育者自我修煉的必由之路。
(3)教育實踐之應然——順應自然。“自然教育”是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反對不顧兒童天性干涉限制兒童自由發展,違背兒童發展規律的專制教育,盧梭力主將兒童的訴求看作兒童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規律與不容忽視的自然狀態,他也提倡為兒童營造一個綠色的環境,從而為兒童創造更貼近自然的發展空間。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到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假如我們成人作為教育者,揠苗助長,打亂了這種自然規律,兒童就成了早熟的果子,可能會有好的外貌卻并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正如我們現在看到一些孩子,顯得早熟,與其說是少年老成,倒不如說是因為在前期接收的教育中由于教育者失當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損失。
2 盧梭應然教育理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盧梭的教育理論反對和嚴肅抨擊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壓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進步意義。這種進步而且適時的思想即便是到了今天,也能促使教育領域內的從業者將職業理念內化成崇尚自由、尊重個性、以人為本的教育風格與教學方式。但是,以考量現代教育的眼光來看,盧梭的思想存在歷史局限性。
(1)盧梭主張世俗不應影響兒童,孩子們應該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主義教育,但他卻沒有意識到教育本身就是社會中的教育,它不可能離開社會而健全發展。所以盧梭主張的自然教育其實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化教育,這種教育理念不免會落入另一個極端——空想主義,這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審慎選擇的,因為任何教育脫離了教育的社會本身,便只是無本之木。
(2)盧梭批判了在他生活期間教育的空洞與不自由,從一個方面來看,控訴不切實際的教育與無端壓制是毋庸置疑的正確取向,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過分強調注重生活經驗的價值,而且忽視人類文化傳統在教育中的作用,否定了文化學習的繼承性,認為系統知識的講授不可取,將之看作自然教育中的根本缺陷和消極的東西。這種教育理念如果在今天被應用,那么勢必導致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得到的知識總是支離破碎,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們缺乏必有的自學能力,大腦思維一盤散沙。盧梭在其巨著《愛彌兒》中認為,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寧愿讓兒童一個字也不識,也不便他們為了學到一些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
(3)盧梭強調要給兒童自由,卻忽視對于兒童個體不同行為特征的考量,普遍意義上過高地估計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每個孩子基于遺傳基因與成長環境的不同,會不同程度的顯示在后天的行為模式與思維發育過程中。兒童自己還處于初學階段,自控能力與接收能力限制了對知識數量和質量的把控,這時需要依靠教育者按照科學的方式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的傳授知識,方能使得兒童獲得長足發展。盧梭把人的教育看作純粹的教師作用于兒童,使之利用其才能和器官習得必要的知識,這無異于把教育置于被動之境地,間接否定教師傳授知識的能動性的作用。其次,盧梭又是直觀教學的極端倡導者,他拒絕使用儀器、模型來幫助兒童習得經驗與知識,他認為教學方法放縱和隨意順應孩子的天性,這無異于又縮小的教學空間,省卻教學媒介的做法只能是降低學習效果,在此,我們只能認為他對于封建的極端憤慨主導了他本應理性分析的頭腦,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育人員確要引以為戒。
3 盧梭應然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
雖然盧梭的應然教育理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為世界教育發展史上的巨人,其思想對當今社會仍有啟發。我們對其教育思想進行研究學習,需要秉持一個明確的觀念,那便是無論如何不能將教育研究置于“無菌實驗室”,應該把教育放到切實的社會大背景之下進行考量與評估,一切教育改革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進而培養出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有用的、能切實履行社會職責的合格大國公民,教育本身才算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其社會功能。筆者認為,盧梭理論體系下的教育之應然狀態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具有以下幾點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