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樹青+湯瑤
摘要:“共同勝利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演變所作出的對于未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預言,但并未成為現實;“獨立建設論”成為和平與發展時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必然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有別于“共同勝利論”的“獨立建設論”。從“共同勝利論”到“獨立建設論”的轉變揭示出社會基本矛盾思想的與時俱進,彰顯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立足現實社會發展實際,應高度重視“獨立建設論”的理論創新研究。
關鍵詞:“共同勝利論”;“獨立建設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觀;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6-0042-04
基金項目: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平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研究”(13BKS033)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冷樹青(1962-),男,江西武寧人,九江學院社會系統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和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系統哲學研究;湯瑤(1987-),女,江西星子人,九江學院社會系統學研究中心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同勝利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演變所作出的對于未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預言,列寧的“一國首先革命論”實際上仍然屬于“共同勝利論”的范疇;伴隨世界歷史的復雜演變,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發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必然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有別于“共同勝利論”的“獨立建設論”,回顧國際社會主義事業曲折演進歷程,立足現實社會發展實際,深刻認識“獨立建設論”與“共同勝利論”的傳承創新關系,揭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實踐意義。
一、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勝利論”
所謂“共同勝利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演變所作出的對于未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預言,并在實踐中為列寧和毛澤東等所堅持和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同時發生與勝利”。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鑒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演變以及由此所決定的世界歷史的產生,社會主義革命將至少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同時發生,并在取得革命勝利后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他們指出:“大工業使所有文明國家的社會發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成了社會上兩個起決定作用的階級,它們之間的斗爭成了當前的主要斗爭。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共產主義革命也會大大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會完全改變并大大加速它們原來的發展進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1]241
列寧基于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文化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創造性地將馬克思恩格斯的多國“共同勝利論”發展為“一國首先革命論”,強調俄國能夠率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他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2]
列寧的“一國首先革命論”為十月革命的成功所印證。這可以看作是對“共同勝利論”的堅持與發展,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一國首先革命論”立足于資本主義民族國家間的競爭性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但“一國首先革命論”本質上仍然是“共同勝利論”。十月革命前夕,列寧仍認為俄國革命的意義就在于它是西方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俄國無產階級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勝利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但它能使俄國革命具有浩大的聲勢,從而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極好的條件,這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意味著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這樣,俄國無產階級就會使自己主要的、最忠實的、最可靠的戰友——歐洲和美洲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易于進入決戰。”[3]因此,列寧將俄國革命的命運與世界革命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強調“我們的事業是國際的事業,因此在一切國家(包括最富有和最文明的國家)的革命還沒有完成以前,我們的勝利只是一半,也許一半還不到”。[4]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世界革命的爆發上,認為“沒有國際上世界革命的支持,無產階級革命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要么是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其他國家立刻爆發或至少很快爆發革命,要么是我們滅亡”。[5]40
2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共同勝利論”的必然要求。它是指在世界歷史條件下,全世界無產階級為維護共同利益、反對共同敵人而實行的國際團結與協調行動。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中,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成為各國無產階級處理民族、政黨和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邏輯基礎首先在于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根本利益和最終目的的一致性。“從民族關系中的階級關系來理解民族的特殊性,把民族之間的關系看作實質上的階級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民族觀的本質,是構成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科學觀察并從中得出的革命的結論的基礎。”[6]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當每一民族的資產階級還保持著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時候,大工業卻創造了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這是一個真正同整個舊世界脫離而同時又與之對立的階級。”[1]114-115因此,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無產階級國際革命,“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離和對立日益消失。……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1]291
進入帝國主義時期,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成為瓦解帝國主義體系的兩大動力。因此,列寧肯定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戰略口號,發展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思想。他堅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產生,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強調世界社會主義的利益高于民族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一國的無產階級斗爭服從世界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5]401919年3月,為推動世界革命,列寧領導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創建了共產國際。共產國際由第二國際中反對改良主義、主張世界革命的革命派發展而成。這種建立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嘗試,就是為了將來取消國家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努力。按照列寧的設想,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在共產國際組織的領導下,通過武裝斗爭,消滅一切國家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當全世界無產階級勝利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在共產國際組織的領導下,宣布取消一切國家,最后實現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統治。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獨立建設論”
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發展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的自我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有別于“共同勝利論”的“獨立建設論”。所謂“獨立建設論”是指社會主義不僅能夠在落后國家率先取得革命的勝利,還應該獨立與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獨立與和平建設社會主義是全球化時代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取代是以國家為單元的時空拓展的漸進過程。其主要內容有: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獨立建設論”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上。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以及研究和借鑒國際社會主義事業曲折歷程的基礎上,在發起和推進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中,開拓了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
endprint
1979年3月,鄧小平就提出了我們黨要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完成當年在中國革命問題上毛澤東同志領導我們黨完成的開創自己道路的任務;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發展經濟方面,要“尋求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能夠快一點、省一點的道路”;1982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他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以來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由此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獨立建設論”的邏輯展開,其根本要求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突破“前蘇聯”社會主義大家庭模式的桎梏,避免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左”傾困惑,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內容包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必須集中力量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中國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等等。
2國家的子系統性。視國家為人類系統的獨立子系統的新國家觀是“獨立建設論”的邏輯基礎。世界歷史的演變具有深刻的辯證性,東方落后民族國家率先進入并獨立建設社會主義,揭示出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性與跳躍性,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思想應與時俱進。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從本質上看,無疑是中華文明生存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中華民族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民族復興、祖國統一和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中國夢。她首先要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然后方有可能進一步追求共產主義的更高理想。全球化既弱化國家主權,也在加強國家權力。它導致國內矛盾國際化、國際矛盾國內化,要求國家有能力發展綜合國力、增強民族凝聚力,駕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維護自身的主權、生存權、發展權和安全權。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發展,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日益成熟,深刻表明無產階級的民族國家性,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跳躍轉型必然是民族國家獨立完成的,西方資本主義的變革也將更可能是借助于改良與漸進的方式,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將長期和平共存,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辯證統一。
“獨立建設論”立足人類社會的時空統一性,從人類系統的整體全面把握國家現象。即視國家為文明存在與發展的載體、基本單元與獨立子系統,國家是階級性與主權性的統一,充分肯定了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獨立性與主體作用,突破了僅僅從國家結構內部認識國家現象的局限,提出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利益觀,深化了對國家問題的認識,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思想。“獨立建設論”的國家觀,一方面,強調國家利益的至上性和無產階級的國家性,階級從屬于國家。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應超越意識形態的束縛,“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7]348“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7]330另一方面,又強調國家利益和人類利益的統一性,肯定無產階級的歷史責任。鄧小平認為,“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和平的力量、制約戰爭的力量的話,現在這個力量還小。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7]104-105
3共建和諧世界。避免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左”傾盲動性,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是“獨立建設論”的現實追求。在當代人類系統多元化與整體化兩種趨勢并存的復雜演變中,文明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和平已成為時代的內在要求。一方面,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經濟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相互借鑒,多元共存,民族國家之間形成了一種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關系,一體化與整體性不斷增強,不同民族國家間的和平競爭成為現實。另一方面,隨著人類對自身社會管理的規模、內容、速度和效率等的空前發展,文明的演進面臨新的挑戰。社會系統演進的整體性,實質上是一種利益的相關性。風險社會的到來,表明社會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界線的淡化,以及傳統進步觀念乃至階級意識的弱化,同時也意味著民族國家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通過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勇于創新,逐步完成了關于時代主題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認識的轉變,揚棄了直至中共十一大仍然堅持的戰爭與革命論。[8]立足于此,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應超越意識形態的束縛,走和平開放的發展道路的重要思想。中國社會主義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必然。
共建和諧世界,無疑進一步將和平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諧世界思想涵蓋了過去提出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文明觀和新環境觀,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世界觀。它倡導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強調國家利益和人類利益的相互促進,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9]它揭示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華文明復興強盛和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統一,標志著社會主義中國從既有國際體系的批評者和挑戰者轉變為參與者、維護者和建設者,從一球兩制、和平共處到和平發展、共建和諧世界,融自身發展與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要求于一體,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時代價值,開拓了文明發展的新途徑。
三、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堅持與發展
從“共同勝利論”到“獨立建設論”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揭示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堅持與發展,體現出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創新。
1“共同勝利論”的歷史局限。“共同勝利論”的理論預言并未成為現實。不言而喻,其邏輯基礎是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以及由此所派生的世界歷史理論。這一思想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曾長期成為意識形態化的社會基本矛盾觀。因此,需要深化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認識。
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演變導致世界歷史的產生,在世界歷史條件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產生、發展與更替必然也是世界歷史性的。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演變以及世界歷史產生的論斷已成為歷史事實。然而,倘若進一步探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世界范圍內的演變,一方面,其空間拓展是以眾多民族國家的不斷涌現為特征的;另一方面,其層次更替同樣是以國家為載體推動的。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演變推動世界歷史的產生超出了國家層次,應將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區分開來,如此對于世界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取代也將產生新的認識。我們認為,人類系統是國家內部社會基本矛盾結構與國際民族國家關系結構的統一。階級是人的社會性的主體特征,屬于國家結構內部的經濟范疇,主要體現為社會分工,生產方式的演變決定其存亡;國家則是人的社會性的客觀形式,是內部階級分化與外部區域性文明發展不平衡的產物,是通過政治整合所產生的地緣性的利益共同體,其生滅取決于人類文明的融合與一體化演變,因而存在也更為漫長。因此,對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問題的把握,應重視作為社會基本矛盾載體的國家現象,深化對國家及其關系的認識;切忌將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簡單地理解為一國的生產力對于另一國家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以及上層建筑的直接影響。這是因為,社會基本矛盾實質上是屬于國家內部的范疇,而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同時還反映出國家間的關系。國家關系是競爭與合作的統一,不應將國家關系簡單歸結為社會基本矛盾關系或階級關系。[10]
endprint
由此可見,“共同勝利論”的歷史局限實質上是側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經濟與階級意義,將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與社會基本矛盾簡單等同起來,將國家關系與階級關系簡單等同起來,忽視國家間的競爭本質。我們不能否認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的內在聯系,但同時還應注重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過程中國家的因素。只有兼顧階級性和主權性以及人類性,才能全面把握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以及世界歷史問題的實質。事實上,世界歷史的產生主要標志著民族與國家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以國家為文明單元的人類系統整體性的根本性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的同時消亡。
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國家存在的客觀基礎。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文明發展的基本單元。國家同階級一樣,也存在自身的利益訴求。對于人類系統的認識,無疑應該兼顧社會基本矛盾結構與國家結構,深入把握二者之間的復雜關系。遺憾的是,在傳統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核心內容的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在戰爭與革命以及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實際上曾經成為片面突出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化的社會基本矛盾觀。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突破局限于國家范疇的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邏輯困惑,張揚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相統一的人類系統觀,[11]開創獨立與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2“獨立建設論”的傳承創新。“獨立建設論”是“共同勝利論”的繼承與發展,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它深化了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認識,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價值信念,又創造性地發展了社會主義的實踐途徑,體現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肩負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使命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堅定信念。其內在邏輯主要在于:
首先,民族國家是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以及社會形態轉型的主體。“獨立建設論”是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以及社會形態跳躍轉型客觀規律的體現。關于社會形態的跳躍轉型,馬克思曾強調,《資本論》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于西歐各國”。[12]即使是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存在漸進與跳躍的不同形式。[13]換言之,社會形態的跳躍轉型具有普遍性。
毋庸置疑,社會形態的跳躍轉型是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的產物,但同時也為國家間的競爭合作與借鑒創新所推動。[14]這是因為,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實際上體現的是社會形態的空間拓展。由于人類文明的發展迄今為止仍然是以區域性政治共同體的形式推進的,由此形成了文明發展的階梯性,從而導致不同區域文明或民族國家間利益的共生與沖突,也使后發文明(國家)對先進文明(國家)的揚棄發展成為可能。有學者認為,西歐封建制跳躍農業社會的地主制發展時期進入工業社會,事實上也是以民族國家的形式先后展開和完成的。民族主義推動了現代化的發展。[15]
中國社會主義由于其現代化的后發特征,主權訴求更為突出。中國共產黨以其工人階級以及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性質,肩負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在競爭合作與繼承借鑒中開拓出一條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邁向新的境界,正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跳躍轉型主體性的突出體現。
由此可見,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以及社會形態的跳躍轉型是階級性與主權性的統一,它存在雙重主體。從國家內部看,其主體是階級;而從國際層次考察,其主體無疑是國家。由于國家是經濟、文化與政治的完整統一,是內部階級分化與外部文明發展不平衡的產物,國家作為社會形態以及社會基本矛盾的載體,是文明發展的獨立主體。因此,有別于“共同勝利論”片面強調階級性,忽視國家的客觀作用,“獨立建設論”肯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主體,既是工人階級也是民族國家。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以國家為載體的時空拓展的過程。
其次,全球化決定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的復雜性和漸進性。“獨立建設論”還源于世界歷史的演變具有新的特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賦予社會主義時空發展的復雜性與漸進性,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是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統一。
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歷史上即已并存。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正是由于人與自然的矛盾,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矛盾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主權矛盾。在和平與發展的歷史階段,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并存日益突出,人類系統的整體性以及共同利益的訴求不斷增強。歷史已經表明,社會主義的時空發展也不可能是簡單的階級關系的演變,更不可能是在世界各地齊步并進的產物。在資本主義消亡與社會主義興起的進程中,還包括國家之間的主權矛盾、非傳統安全所導致的日益突出的人與自然的矛盾,而且這三重矛盾相互交織、錯綜復雜。階級矛盾具有跨國性,主權矛盾中存在階級矛盾,而階級矛盾與主權矛盾實際上又都是人與自然矛盾所派生的,二者決定并服從于人與自然的矛盾。正是由于全球化所決定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的復雜性,社會主義的時空演變必然是在不同或相同社會制度的和平共處中、在資本主義的漸進轉變中,通過國家這個載體在世界范圍內逐步實現的過程。換言之,“獨立建設論”的內在邏輯表明,社會形態的演變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是縱向社會形態的演進與橫向融合一體化的統一。[16]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就是在時空上,一個個國家先后進入并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過程。
事實上,多種社會形態的長期并存具有歷史客觀性。任何社會形態的更替都不是在世界范圍內同時完成的,而恰恰是某一個區域的國家率先推動并逐步轉變的產物。盡管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國際化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產生,人類系統的整體性不斷增強,但由于物質生產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展的空間不平衡性,全球化只是加快了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以及社會形態更替的進程,仍然未能改變以區域性文明或國家為載體逐步完成世界范圍內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規律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8.
[3]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0-91.
[4]列寧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
[5]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俞可平.全球化與全球化問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5.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3.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6.
[10]冷樹青.重視和加強社會基本矛盾國際化問題的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2,(1).
[11]冷樹青.從社會基本矛盾觀到人類系統觀——論和諧世界思想的理論創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4).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8.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
[14]冷樹青.社會形態跳躍轉型的哲學基礎[J].理論導刊,2009,(10).
[15]錢乘旦. 歐洲文明:民族的融合與沖突[M].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10-15.
[16]梁莉,冷樹青.人類系統發展的縱橫向統一性[J].理論導刊,2011,(10).
【責任編輯:黎峰】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