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李成
肛腸疾病是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此處神經末梢豐富敏感,常規麻醉方法有局麻、骶麻、硬膜外麻醉和鞍麻。局麻效果欠佳病人痛苦較大,而且肛門括約肌不松弛給手術帶來困難,往往只用于簡單外痔。骶麻因骶骨裂孔解剖變異較多,麻醉成功率為75%[1],同時需要大劑量大容量局麻藥,帶給患者一定風險。硬膜外麻醉穿刺針較粗存在腰部韌帶損傷導致術后腰痛。而小劑量布比卡因應用于鞍麻具有操作方便、經濟、效果確切、成功率極高、麻醉平面可控性強,適用于各級醫院。
資料與方法
近5年所做會陰部手術,共262例,年齡19~73歲,男114例,女148例,其中高血壓65例,心電圖異常88例,慢支肺心病5例,ASA 1~3級,術前詢問和目測評估近似體重和身高,查看實驗室檢查,排除椎管內麻醉禁忌癥。進手術室開放外周靜脈輸注乳酸林格液100~250ml,心電儀監測BP、P、R、SPO2,左側臥位,取7#腰麻穿刺針于L4~5棘突間隙穿刺,見腦脊液回流后,針尖缺口調至斜上方緩慢注入由0.75%鹽酸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所配置溶液的0.5~1ml,鞍麻藥用量:根據粗略的身高、體重和脊柱情況注入0.5~1ml,平均0.8ml,脊麻注藥速度:0.05ml/|秒。麻醉處理:脊麻操作完成,迅速協助患者取雙臂抱膝坐位,5分鐘測試麻醉平面,10分鐘根據手術需要擺體位,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對癥處理。
結果
鞍麻后麻醉效果較好測平面S1~S5,無特殊不適。血壓:2例升高收縮壓超過30mmHg持續10分鐘(其中1例有高血壓病史),給予咪達唑侖1.5mg后好轉,其余無血壓下降,心率減慢低于55bpm以下,1例用阿托品0.25mg并取平臥位緩解。術前SPO2低于95%,面罩吸氧。術畢時患者均清醒,無明顯不適,生命體征平穩。術后回房均去枕平臥8小時。3日內隨訪病人,生命體征平穩,27例因尿潴留給予保留導尿,2例麻醉后頭痛,給予平臥補液等治療后3天緩解,其他均無不適,病人滿意成度較高。
討論
鞍麻是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的一種特殊方法,重比重小劑量給藥,具有經濟實用,操作簡單,麻醉效果確切,可使麻醉范圍較為局限,對呼吸循環基本沒有干擾。本方法0.5%布比卡因用于鞍麻,劑量為2.5~5mg能滿足鞍區手術需要,注射速度為0.05ml/秒可有效防止平面過廣,而產生麻醉平面的局限性,注射完畢患者取雙臂抱膝坐位,因重力作用使藥物更易集中鞍區范圍,以減少對機體干擾,所有病人均預先擴容,麻醉前后血壓和心率均沒有明顯變化。本方法所有患者麻醉效果均為滿意,說明小劑量布比卡因鞍麻完全可以阻滯S2~S4神經纖維,包括內臟神經和軀體神經,因而鎮痛和肛門括約肌松弛度都比較完善,完全滿足肛門手術需要。但是鞍麻存在術后頭痛和尿潴留為其不足,應按照腰麻后醫囑常規去枕平臥8小時,出現頭痛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