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華 黃春榮
【摘要】目的: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后患者周圍血管并發癥的護理。方法:2010年1月~2013年4月本院CCU內行PCI術患者的101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術后發生周圍血管并發癥的患者人數為81人,比例19%,其中局部滲血出血13.6%、血腫4.9%、前壁腫脹2.9%、穿刺點周圍皮下瘀斑2.9%。結論:加強術后心電監護、穿刺動脈和肢體循環的觀察、抗凝護理和凝血功能監測、腎功能的評估等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后患者并發周圍血管癥主要護理措施。
【關鍵詞】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周圍血管并發癥;護理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PCI)是運用導管技術,通過球囊加壓擴展等作用及在冠脈內放置支架等方法,是狹窄的冠脈內徑擴大,改善心肌的血液供給,環節患者臨床癥狀的一系列治療手段[1]。PCI術后并發癥有周圍血管并發癥、冠狀動脈穿孔、支架血栓形成、支架脫落、心律失常、嚴重出血、心梗、中風、死亡等。其中周圍血管并發癥是主要的并發癥[2]。筆者回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廣州某三甲醫院CCU內行PCI術患者發生周圍血管并發癥的護理。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101例行PCI術患者病例,男60例,女41例;年齡36~81歲;術前均無合并癥,急診手術占17.6%,擇期手術占82.4%;冠脈造影結果顯示:雙支血管病變高達40.8%,單支病變占31.1%,三支以上血管病變占28.1%;植入支架0~3占92.3%,植入支架3個以上占7.7%。
方法:對首次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病例,且術后進入CCU監護至出院或轉入普通病房治療的患者病例資料進行數據收集,量化后輸入,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術后發生周圍血管并發癥的患者人數為81例,比例19%,其中局部滲血出血13.6%、血腫4.9%、前壁腫脹2.9%、穿刺點周圍皮下瘀斑2.9%。
護理
術后心電監測、生命體征的觀察:PCI術后患者入CCU進行監護觀察,需要嚴密觀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壓、呼吸的變化并每小時記錄1次。觀察患者有無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注意患者的主訴。PCI術后心電活動常不穩定,應嚴密觀察有無早搏、室速、室顫、房室傳導阻滯、ST-T的抬高或壓低[3]。
穿刺動脈和肢體循環的觀察護理:護士的觀察被認為是發現及預防局部血管并發癥最有效的方法[4],局部血管并發癥包括出血、血腫、腫脹、瘀斑、假性動脈瘤,定期評估時PCI術后護理的一個重要措施[5]。應注意穿刺點、四肢和全身的觀察,及患者主訴。①經橈動脈穿刺患者:術前需進行Allen試驗,術后即刻拔出動脈鞘管,傷口加壓包扎,加壓包扎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橈動脈穿刺處有無出血、血腫,指端皮膚顏色溫度、手指有無腫脹。胡彤彤等研究指出[6],用TR-Band止血器止血,術后4h開始放氣,每小時放氣2~3ml,在8h內放完氣后再觀察兩小時,無繼續出血可解除止血器可以達到很好的止血效果。②經股動脈穿刺患者:經股動脈穿刺術后應臥床休息、術側肢體伸直并制動,避免絕對彎曲。拔除鞘管時,由于緊張、疼痛刺激、血容量不足等原因,易誘發血管迷走神經發射,應嚴密監測心電血壓,床邊準備阿托品等[7-8]。股動脈穿刺患者術后常停留鞘管6h,拔除動脈鞘管后按壓股動脈15~20min,然后繃帶“8”字加壓包扎,沙袋壓迫6~8h,但應注意繃帶的松緊度,以免下肢供血不足。常規加壓包扎,沙袋壓迫止血3h,術側下肢伸直制動6h,12h后可下床活動。
抗凝護理和凝血功能監測:PCI術后急性和亞急性血栓形成一般發生在支架置入后24h~2周,為防止血栓形成,需常規給予肝素抗凝,但會增加出血的風險,PCI圍術期出血被認為可導致更大的死亡率,抗凝期間應加強護理[9]。術后應嚴密監測凝血酶原時間,術后24h保證PT達到并維持在24s,根據PT結果術后6h后或拔除鞘管2h開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2次/日。
腎功能的評估:楊麗紅等認為術中使用的大量造影劑如不能及時排出可加重腎功能損害[10],應鼓勵患者多飲水,一般12h內飲水1000~2000ml,加強靜脈補液管理,有助于造影劑的排除。觀察患者的腎功能損害跡象是非常重要的,定時監測腎功能情況和監測體液平衡是護理的一個重要部分。
小結
周圍血管并發癥發生原因有手術和護理有關,如穿刺部位不當、短期內多次介入手術、長時間操作、抗凝藥物過量、壓迫止血不充分等;也和患者自身凝血機制不良、血壓過高、患者不配合早期肢體活動等有關[11-12]。有效的預防和護理,可以降低PCI患者術后周圍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780.
[2]Report T W H.Making a Difference[Z].1999.
[3]John X,Rolley R,Etal.Nursing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to improve care for peopl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2011,24:18-38.
[4]Botti M,Williamson B,Steen K.Coronary angiography observations: evidence-based or ritualistic practice.
[5]Van Den Berg J.A close look at closure devices[J].J Cardiovasc,2006,47(3):285-295.
[6]胡彤彤,單美娟,等.經橈動脈行冠脈介入術后氣囊壓迫止血時間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4):1275-1277.
[7]易巧云.股動脈路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3):45-46.
[8]黃紅蓮,金玉愛.PTCA及支架植入術后鞘管拔除的觀察和護理[J].現代護理,2002,8(5):345.
[9]Kinnaird T,Anderson R,Hill J,et al.Bleeding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ailoring the approach to minimise risk[J].Heart,2009,95(1):15-19.
[10]楊麗紅.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癥的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3):1671-1672.
[11]Ludman P F.Percutaneous coronary[J].Medicne,2010,38(8):438-445.
[12]Brunzel J,Davidson M,Furberg C,et al.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consensus conference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8,51:151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