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張秀華
【摘要】目的:探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與治療方法,為該類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并總結病因、治療方法,以改善其預后。結果:本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食管靜脈曲張癥狀,飲酒、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精神刺激以及過度勞累等為主要病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脈高壓性胃病以及糜爛出血性胃炎為主要出血原因;患者經相應治療后,治療有效率為90.0%。結論: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行胃部檢查,找出病因,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策略,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征;預后
肝硬化的發病率極高,且極易導致多種并發癥,如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肝功能衰竭以及肝性腦病等為主,其中以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若得不到有效治療,便會因短期內大量出血而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是死亡事件[1]。我院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分析了其臨床特征,采取了相應的救治策略,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的2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年齡為27~49歲,平均年齡為34.0±4.1歲。患者就診時就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癥狀,所有患者均于鏡下取肝組織活檢后診斷后確診,經B超與CT檢查后可見肝臟組織呈彌漫性病變胃鏡下檢查結果顯示伴不同程度的胃底靜脈癥狀。參照患者日出血量多少,將其分為輕度出血(日出血量<500ml)、中度出血(日出血量為500~1000ml)以及重度出血(日出血量>1000ml)。其中,12例伴上腹部絞痛癥狀,7例伴反酸、心悸癥狀,3例伴黃疸癥狀,5例伴意識模糊癥狀,2例伴昏迷癥狀。
方法:所有患者均絕對臥床,行常規呼吸、脈搏、心率、血壓以及尿量等生命體征檢測,禁食禁水,并及時組建靜脈通道,并行補液、用藥以及營養支持,同時注意清理患者口腔內以呼吸道存在的異物,以確保患者呼吸暢通。復查血常規與血液生化檢驗,尤其注意尿素氮、紅細胞技計數等指標。采用凝血酶口服治療,400U/次,2~3次/d;或采用去甲腎上腺素治療,3~4次/d,以達到收縮血管、止血目的。也可采用生長抑素靜脈滴注治療,初始用量可設定為0.5μg/min,3次/d,連用3~5d,期間若患者出血量明顯減少,可將用量設定為0.1μg/min;若患者出現休克,應及時予以擴充血管活性、擴充血容量類藥物,并給予患者足夠的營養支持,并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避免患者出現感染。
療效判定標準[2]:參照患者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檢查結果,分為有效、顯效與無效3個等級。①有效:患者經治療7d內,大便顏色正常且未見活動性出血,隱血試驗結果顯示為陰性;②顯效:患者經治療后,未見活動性出血,大便顏色正常,胃鏡檢查未見出血且隱血試驗結果為陰性;③無效:患者經治療7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或死亡。
結果
本組病例臨床特征分析:①主要病因:飲酒、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精神刺激以及過度勞累,分別為4例、7例、5例、4例,占比分別為20.0%、35.0%、25.0%、20.0%。②出血原因:1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3例消化性潰瘍、3例脈高壓性胃病、2例糜爛出血性胃炎,占比分別為60.0%、15.0%、15.0%、10.0%。
本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本組患者經治療后,18例患者止血成功,有效率高達90.0%,其中1例患者再次止血治療后癥狀改善,另1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見表1。
討論
肝硬化的發生多是由多種疾病反復且長期發作而造成的肝臟損害事件,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門脈高壓、肝功能損害等,若患者發展為晚期,則極易出現繼發性感染、肝性昏迷等現象。在內科中最為常見的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該病發病急,病情嚴重,臨床病死率極高,一般認為,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以及肝源性消化道潰瘍為主要病因,為此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方法[3]。
肝硬化患者門靜脈高壓會使消化道的側枝呈開放狀態,造成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現象,且加大了胃黏膜出現病變的可能性,因此消化道出血事件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并發癥。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得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為主要出血原因,占比高達60.0%,還有部分原因為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等。當前胃鏡檢查是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確定出血原因與出血部位的關鍵所在,臨床治療中要予以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出血癥狀,并優化患者預后[4]。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治療后,治療有效率高達90.0%,但有1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提示該病的治療中除了要對出血部位、出血原因進行確定,還要綜合考慮患者病情,以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行胃部檢查,找出病因,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策略,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蘇海水.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3,15(2):263-264.
[2]鄧玉花,張瑞芳,曹建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預后分析[J].河北醫藥,2011,21(09):1462-1463.
[3]張永生.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相關因素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3):517-518.
[4]歐陽穎,平春霞,丁惠國,等.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發缺血性肝炎的臨床特征與預后[J].中國肝臟病雜志,2009,23(4):258-262.
【摘要】目的:探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與治療方法,為該類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并總結病因、治療方法,以改善其預后。結果:本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食管靜脈曲張癥狀,飲酒、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精神刺激以及過度勞累等為主要病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脈高壓性胃病以及糜爛出血性胃炎為主要出血原因;患者經相應治療后,治療有效率為90.0%。結論: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行胃部檢查,找出病因,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策略,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征;預后
肝硬化的發病率極高,且極易導致多種并發癥,如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肝功能衰竭以及肝性腦病等為主,其中以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若得不到有效治療,便會因短期內大量出血而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是死亡事件[1]。我院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分析了其臨床特征,采取了相應的救治策略,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的2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年齡為27~49歲,平均年齡為34.0±4.1歲。患者就診時就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癥狀,所有患者均于鏡下取肝組織活檢后診斷后確診,經B超與CT檢查后可見肝臟組織呈彌漫性病變胃鏡下檢查結果顯示伴不同程度的胃底靜脈癥狀。參照患者日出血量多少,將其分為輕度出血(日出血量<500ml)、中度出血(日出血量為500~1000ml)以及重度出血(日出血量>1000ml)。其中,12例伴上腹部絞痛癥狀,7例伴反酸、心悸癥狀,3例伴黃疸癥狀,5例伴意識模糊癥狀,2例伴昏迷癥狀。
方法:所有患者均絕對臥床,行常規呼吸、脈搏、心率、血壓以及尿量等生命體征檢測,禁食禁水,并及時組建靜脈通道,并行補液、用藥以及營養支持,同時注意清理患者口腔內以呼吸道存在的異物,以確保患者呼吸暢通。復查血常規與血液生化檢驗,尤其注意尿素氮、紅細胞技計數等指標。采用凝血酶口服治療,400U/次,2~3次/d;或采用去甲腎上腺素治療,3~4次/d,以達到收縮血管、止血目的。也可采用生長抑素靜脈滴注治療,初始用量可設定為0.5μg/min,3次/d,連用3~5d,期間若患者出血量明顯減少,可將用量設定為0.1μg/min;若患者出現休克,應及時予以擴充血管活性、擴充血容量類藥物,并給予患者足夠的營養支持,并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避免患者出現感染。
療效判定標準[2]:參照患者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檢查結果,分為有效、顯效與無效3個等級。①有效:患者經治療7d內,大便顏色正常且未見活動性出血,隱血試驗結果顯示為陰性;②顯效:患者經治療后,未見活動性出血,大便顏色正常,胃鏡檢查未見出血且隱血試驗結果為陰性;③無效:患者經治療7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或死亡。
結果
本組病例臨床特征分析:①主要病因:飲酒、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精神刺激以及過度勞累,分別為4例、7例、5例、4例,占比分別為20.0%、35.0%、25.0%、20.0%。②出血原因:1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3例消化性潰瘍、3例脈高壓性胃病、2例糜爛出血性胃炎,占比分別為60.0%、15.0%、15.0%、10.0%。
本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本組患者經治療后,18例患者止血成功,有效率高達90.0%,其中1例患者再次止血治療后癥狀改善,另1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見表1。
討論
肝硬化的發生多是由多種疾病反復且長期發作而造成的肝臟損害事件,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門脈高壓、肝功能損害等,若患者發展為晚期,則極易出現繼發性感染、肝性昏迷等現象。在內科中最為常見的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該病發病急,病情嚴重,臨床病死率極高,一般認為,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以及肝源性消化道潰瘍為主要病因,為此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方法[3]。
肝硬化患者門靜脈高壓會使消化道的側枝呈開放狀態,造成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現象,且加大了胃黏膜出現病變的可能性,因此消化道出血事件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并發癥。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得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為主要出血原因,占比高達60.0%,還有部分原因為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等。當前胃鏡檢查是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確定出血原因與出血部位的關鍵所在,臨床治療中要予以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出血癥狀,并優化患者預后[4]。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治療后,治療有效率高達90.0%,但有1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提示該病的治療中除了要對出血部位、出血原因進行確定,還要綜合考慮患者病情,以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行胃部檢查,找出病因,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策略,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蘇海水.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3,15(2):263-264.
[2]鄧玉花,張瑞芳,曹建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預后分析[J].河北醫藥,2011,21(09):1462-1463.
[3]張永生.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相關因素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3):517-518.
[4]歐陽穎,平春霞,丁惠國,等.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發缺血性肝炎的臨床特征與預后[J].中國肝臟病雜志,2009,23(4):258-262.
【摘要】目的:探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與治療方法,為該類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并總結病因、治療方法,以改善其預后。結果:本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食管靜脈曲張癥狀,飲酒、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精神刺激以及過度勞累等為主要病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脈高壓性胃病以及糜爛出血性胃炎為主要出血原因;患者經相應治療后,治療有效率為90.0%。結論: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行胃部檢查,找出病因,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策略,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征;預后
肝硬化的發病率極高,且極易導致多種并發癥,如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肝功能衰竭以及肝性腦病等為主,其中以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若得不到有效治療,便會因短期內大量出血而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是死亡事件[1]。我院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分析了其臨床特征,采取了相應的救治策略,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的2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年齡為27~49歲,平均年齡為34.0±4.1歲。患者就診時就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癥狀,所有患者均于鏡下取肝組織活檢后診斷后確診,經B超與CT檢查后可見肝臟組織呈彌漫性病變胃鏡下檢查結果顯示伴不同程度的胃底靜脈癥狀。參照患者日出血量多少,將其分為輕度出血(日出血量<500ml)、中度出血(日出血量為500~1000ml)以及重度出血(日出血量>1000ml)。其中,12例伴上腹部絞痛癥狀,7例伴反酸、心悸癥狀,3例伴黃疸癥狀,5例伴意識模糊癥狀,2例伴昏迷癥狀。
方法:所有患者均絕對臥床,行常規呼吸、脈搏、心率、血壓以及尿量等生命體征檢測,禁食禁水,并及時組建靜脈通道,并行補液、用藥以及營養支持,同時注意清理患者口腔內以呼吸道存在的異物,以確保患者呼吸暢通。復查血常規與血液生化檢驗,尤其注意尿素氮、紅細胞技計數等指標。采用凝血酶口服治療,400U/次,2~3次/d;或采用去甲腎上腺素治療,3~4次/d,以達到收縮血管、止血目的。也可采用生長抑素靜脈滴注治療,初始用量可設定為0.5μg/min,3次/d,連用3~5d,期間若患者出血量明顯減少,可將用量設定為0.1μg/min;若患者出現休克,應及時予以擴充血管活性、擴充血容量類藥物,并給予患者足夠的營養支持,并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避免患者出現感染。
療效判定標準[2]:參照患者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檢查結果,分為有效、顯效與無效3個等級。①有效:患者經治療7d內,大便顏色正常且未見活動性出血,隱血試驗結果顯示為陰性;②顯效:患者經治療后,未見活動性出血,大便顏色正常,胃鏡檢查未見出血且隱血試驗結果為陰性;③無效:患者經治療7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或死亡。
結果
本組病例臨床特征分析:①主要病因:飲酒、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精神刺激以及過度勞累,分別為4例、7例、5例、4例,占比分別為20.0%、35.0%、25.0%、20.0%。②出血原因:1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3例消化性潰瘍、3例脈高壓性胃病、2例糜爛出血性胃炎,占比分別為60.0%、15.0%、15.0%、10.0%。
本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本組患者經治療后,18例患者止血成功,有效率高達90.0%,其中1例患者再次止血治療后癥狀改善,另1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見表1。
討論
肝硬化的發生多是由多種疾病反復且長期發作而造成的肝臟損害事件,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門脈高壓、肝功能損害等,若患者發展為晚期,則極易出現繼發性感染、肝性昏迷等現象。在內科中最為常見的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該病發病急,病情嚴重,臨床病死率極高,一般認為,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以及肝源性消化道潰瘍為主要病因,為此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方法[3]。
肝硬化患者門靜脈高壓會使消化道的側枝呈開放狀態,造成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現象,且加大了胃黏膜出現病變的可能性,因此消化道出血事件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并發癥。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得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為主要出血原因,占比高達60.0%,還有部分原因為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等。當前胃鏡檢查是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確定出血原因與出血部位的關鍵所在,臨床治療中要予以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出血癥狀,并優化患者預后[4]。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治療后,治療有效率高達90.0%,但有1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提示該病的治療中除了要對出血部位、出血原因進行確定,還要綜合考慮患者病情,以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行胃部檢查,找出病因,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策略,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蘇海水.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3,15(2):263-264.
[2]鄧玉花,張瑞芳,曹建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預后分析[J].河北醫藥,2011,21(09):1462-1463.
[3]張永生.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相關因素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3):517-518.
[4]歐陽穎,平春霞,丁惠國,等.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發缺血性肝炎的臨床特征與預后[J].中國肝臟病雜志,2009,23(4):25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