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虹
《酸的和甜的》是根據李學中的作品改寫的童話故事。一般情況下,多數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會落在內容理解上,課堂上多是圍繞“這個童話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而展開教學。筆者以為,理解這個童話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目的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考慮的是,在語文知識與能力方面,這篇課文的“核心價值”是什么?研究這個問題,必須考慮年段的要求、單元的整體情況、課文的特點,尤其要將課后練習與《語文園地》的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從學段目標與內容來看,寫話是重點目標之一。從課文所在的第四組《語文園地四》看,“我會寫”安排了看圖寫幾句話的練習,這是教材安排的第一次看圖寫話。從課文特點看,是以連環畫形式編排的童話故事,圖是重要資源之一。再看課后的練習題在“讀讀比比”中出示兩組句子,其設計意圖很明顯,是讓學生在比較中初步學習“如何把句子說得具體”,而這正是看圖寫話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綜合上述因素,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除了扎實完成課文規定要掌握的生字詞外,應借助插圖,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引發語言表達的欲望,豐富表演中的口語表達,培養表達能力,初步感受生動具體表達的好處,為第一次看圖寫話的書面表達打好基礎。
一、重點認寫——突破難點?搖?搖?搖足時練字
二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識字、寫字的經驗,本課“我會認”的9個生字中“狐、貍、串、迫、待、硬”6個生字,絕大多數學生在預習時就能借助熟字識記,可以先請學困生認讀這6個字。然后采用“整合”“再現”策略把9個生字分散到閱讀教學中,注意指導讀好“葡萄、狐貍”兩個輕聲詞。學完課文后,根據課文大意用9個生字編成兒歌進行鞏固:“葡萄架下,狐貍跳又跳,吃不著葡萄,硬說葡萄酸。小猴子,望了望,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往嘴里送。是酸還是甜,吃了才知道。”
這樣精簡出字詞認讀時間,以確保“每天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字”。“反犬旁”是第一次要求寫的部首,孩子容易把它寫成“提手旁”,可以通過“反犬旁”的字理溯源,了解其像一只瘦腹長尾直立的狗的側形,再讓學生對照小狗直立照找出像身子的筆畫“彎鉤”,像腿的筆畫“撇”,和“提手旁”比較,先指導寫好“反犬旁”,再指導寫“狐、貍、猴”,其中,“狐”和“猴”錯誤率很高,可出示“猴”的小篆字形。讓學生觀察圖中的瓜形部分,編字謎“小狗看瓜”強化記憶。“猴”可以編故事“孫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耳朵里了”,強調中間是個“單立人”。在指導學生練字時,要抓住“反犬旁”的第三筆“撇”和“兔”的“豎撇”的起筆位置、“兔”的“點”和“訴”的最后一筆“點”等,加以指導、提醒。
二、入境朗讀——感悟內心?搖?搖?搖熟悉語言
本文的朗讀教學,要把重點放在讀好人物語言上,這樣有助于比較準確地感悟人物的內心狀態,而通過反復朗讀,文本語言也將伴隨人物形象以鮮活靈動的姿態進駐學生腦海,為后面的表演和表達打好基礎。要引導學生注意細微差別,比較提示語、標點符號以及人物語言中相同詞語出現的先后次序,設身處地揣測人物心理,采用恰當語氣,準確傳達人物情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如第四自然段小兔子“連忙說”提示它著急的心情,語速應有點快、語氣有急切的感覺。第六自然段小松鼠“搖搖頭說”,應讀出它因膽小不敢嘗、此時有點后悔的心態。狐貍、小松鼠、小兔子三人先后七次說(想)“葡萄是酸的”,語氣也有不同,比如,小松鼠連忙說:“這葡萄是酸的!”要讀出急切、肯定的語氣……同一詞語先說后說也反映了人物的不同心態。如狐貍、小松鼠、小兔子三人先后四次說(想)“不能吃”,狐貍說的和小兔子想的都用了感嘆號,要讀出狐貍酸溜溜的語氣和小兔子深信不疑的語氣。小松鼠說的雖然用的是逗號,卻連說兩遍,而且先說,足以說明它十分著急。
三、引導比較——認識具體?搖?搖?搖學習語言
課后第二道習題“讀讀比比”旨在通過比較,讓學生初步認識寫具體才能生動、形象,吸引讀者,可以把這道題的訓練滲透在閱讀教學中。
師:從哪些句子看出葡萄是甜的?
……
師:還可以從誰的動作看出葡萄是甜的?
生1:“這時……迫不及待地爬上……送。”猴子很快就爬到葡萄架上面摘葡萄吃。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猴子爬得“很快”?
生1:迫不及待。
師:大家找到它這個詞,用橫線畫出來,再齊讀這個詞。這個詞里躲著兩個生字寶寶。(出示“迫、待”,學生認讀、識記)
師:你們看,把“迫不及待”去掉,好不好?為什么?
(課件出示句子“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然后把“迫不及待地”擦除。)
生2:不好,這樣就看不出猴子很著急了。
師:猴子這么急,為什么還先望望葡萄呢?
生3:它要看看葡萄熟了沒有。
師:望望葡萄后,猴子心里會想什么?(生答略)
師:別急,這句話還藏著一個生字寶寶。
(出示“串”,學生認讀、識記、擴詞。比較“一串”和“一串串”的不同。)
生4:(一直舉手,沒請自己站起來說)老師,猴子“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也可以看出葡萄很甜。
師:哎,你的眼睛真亮!真會動腦筋!剛才,××同學迫不及待地站起來發言。
生5:老師,“小猴子聽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來”這句也能看出葡萄很甜。
師:你也迫不及待了。靜下心讀讀比比,這兩句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課件出示“小猴子吃起葡萄來。”“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來。”)
生6: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大口大口地”,我喜歡第二句,這句才能看出葡萄很甜。
師:“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來”它的動作、表情是什么樣的?誰來上臺表演?
師:(采訪表演的學生)吃葡萄時,你心里在想什么?(生答略)
師:都來演一演。
師:剛才我們找到了描寫狐貍和猴子動作的句子,這些動作寫得很細致,不僅寫出它們做了什么動作,還寫出是怎么做的,我們讀了就知道葡萄是甜的。這些動作要怎樣做才能讓人家知道這葡萄是甜的?自己試一試,再請同桌看看。
通過“從哪些句子看出葡萄是甜的”這一問題帶出兩個要“讀讀比比”的句子來,然后引導學生品讀細致描寫狐貍和猴子動作的句子,想象猴子“迫不及待”的內心活動和“大口大口”吃的動作、神態、內心。在這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動作表演,就豐盈了詞語的形象,讓學生明白描寫人物動作時,還要寫出是“怎么做”的。
四、仔細觀察——引發想象?搖?搖?搖豐富語言
本課以8幅連環畫加8個自然段的形式出現,圖文結合十分緊密。因此,可以借助圖中形象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比較人物形象變化,對空白處進行推測想象、延續想象,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充實語言內容,豐富語言表達的形式。
如觀察第2~8幅圖人物的形象變化。圖4中的小兔子神態是吃驚的,張開口大喊,它會想什么?課文沒寫小松鼠,但圖上的它伸出兩手,張開嘴,它會說什么?圖7中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嘗了一顆葡萄,是從哪兒來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第5和第6兩幅圖,小猴子把手中的一串葡萄伸向小兔子和小松鼠,第7幅圖小猴子是爬上葡萄架的姿態,補充故事情節。最后一幅圖只有小兔子和小松鼠面對面說話,旁邊還可能有誰?它會說什么?可以怎樣續編故事?
本文是根據寓言改編的,應該讓學生明白其中道理。可以對比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面對“葡萄是酸的”這一說法的不同做法,讓孩子懂得:小松鼠和小兔子光聽、不看不想不嘗是不對的;猴子不僅觀察、思考,還試一試,這樣做才對。進而明白:平時做事要多動腦筋,自己試一試,不能光聽別人說。
五、連貫表演——綜合學習?搖?搖?搖運用語言
朗讀、動作的比較、看圖補白語言增添情節,這一切都為表演打下了基礎。但圖畫是跳躍的,表演則是連貫的。因此,表演前,讓學生再讀課文,腦中放放動畫片,找找不連貫的地方:狐貍怎么離開的?小兔子怎么來的?小松鼠怎么“把狐貍的話告訴小兔子”的?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嘗了一顆”,這顆葡萄是怎么來的?小猴子去哪兒了?引導學生討論補白。討論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人物動作說具體,如:狐貍?搖?搖?搖?搖?搖?搖?搖?搖地走了。小兔子?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來到葡萄架下。小猴子?搖?搖?搖 ?搖?搖?搖?搖。表演時,請一個孩子旁白,讓學生在觀看動作表演、傾聽解說中進一步感受具體表達的好處,到寫話時就會努力寫具體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