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梅
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有這樣的發現:同樣的問題,這樣問,學生懵住了,那樣問,學生會柳暗花明;這樣問,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而那樣問,則會“一潭死水,微波不現”。原因何在呢?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問的效果,往往影響到教學的成功與否,而決定提問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疑難,在課堂提問時,盡可能為學生量身打造。
一、激趣引思——采擬人化之問
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濃厚的興趣是一堂美術課成功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要富有趣味性,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思維。
例如,上湖南美術出版社一年級上冊第11課《數字變變變》這一課時,教師先賣關子: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位老朋友,它是誰呢?(出示數字“8”)小“8”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它還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你們看,它變成了舒適的太陽鏡,好吃的糖葫蘆。你們也來變一變,看小“8”還能變成什么呢?生:漂亮的花瓶,自由自在的小魚,跳舞的小人……師:其他數字小伙伴們一看小“8”這么得意,一個個都跑了出來,它們也想像小“8”那樣成為神奇的魔術師,你們能幫一幫它們嗎?問題一拋出,孩子們個個都興趣高漲,躍躍欲試。
由此可見,課堂提問、設疑要力求新穎巧妙,要能激發情趣,發人深省,教師要增強提問巧妙的意識。
二、遵循認知——用通俗化之問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難,學生難以回答,就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反之,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水平,依據教材特點,合理設疑,使思考成為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才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上一年級美術課《有趣的臉》時,教師出示面具提問:你覺得這些面具有什么特點?(學生面面相覷,教室一陣沉默)學生處于低年級,對于一些專業術語還是不太理解,概括能力不強。教師將問題的高度拔高,缺乏知識連接性,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如果將問題改成這樣的提問:這些面具和我們的臉長得一樣嗎?為什么?用淺顯的語言將一個專業的問題簡化成兩個問題。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了,紛紛說面具的五官比較有趣、好笑……隨后,教師可以進行知識歸納總結,學生就能夠簡單有效地理解臉譜的特點了。
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概括的智力活動過程,其目的是鍛煉和提高思維能力。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處理,深題淺問,化難為易,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感受藝術的魅力。
三、突破難點——抓關鍵句之問
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當認真鉆研教材,圍繞教學內容,抓住突破口,把握重難點,精心設計關鍵性的問題。
例如,教學《地底下的故事》一課時,教師這樣提問:你覺得這三幅構圖哪幅最好?若是這樣提問,對于低年級剛接觸構圖的學生來說就會蒙了,不知道該選哪幅。一示范課上的教師這樣提問:你們看,這三幅畫,你們覺得哪幅一看就是畫地下的故事的?為什么?學生馬上就理解了:地平線上畫有一點,應該是畫地下的故事。繼而,教師再提出構圖的專業名詞。這樣,不僅捏住了重點,也把難點給掃除了。
為此,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熟知學生特點、明確教學目標、抓準重點難點的基礎上,提出合理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產生遷移。
四、探索思考——以留白式之問
教師提問后,亦可適度留白,給學生探索思考的空間。每一節美術課都會欣賞到不同形式的優秀作品,如何引導學生欣賞,在美術教學上尤為重要。出示圖片以后,教師提問后要耐心等待,因為,欣賞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以一句簡單的“好看嗎?”或“以講代思”,把答案告訴學生。多預留點時間,讓學生充分觀察、理解、感悟、梳理,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提高審美情趣。
提問的總量要適量。連續的提問會使學生接受混亂,需要問則問,不需要問則不問。提出問題后,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反應和思考,不能期待提問與解答只在瞬間完成,要給學生留有余地。
五、依據生成——取引導性之問
課堂教學是預設和生成的矛盾統一體。課堂上,有時學生的回答是根本無法預料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美術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因勢利導,設置疏導性問題,幫助學生真正獲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
例如,教學《神氣的大公雞》一課時,當欣賞大師畢加索作品《大公雞》時,有個孩子提出,這只大公雞好難看,隨后,更多的孩子也附和著說這只大公雞一點都不好看,怎么會是大畫家畫的呢?前一個孩子有可能是搗亂,但是這么多孩子……于是,我馬上反問道:孩子們,這只大公雞難看在什么地方啊?學生異口同聲道:這公雞一點都不像,側著身子卻還有兩只眼睛,是怪物。明白了原因,我追問道:除了長得奇怪以外,這畫有沒有你認為好看的地方?你看大公雞頭仰得 ?它身上 ?我邊說邊指,引導孩子繼續仔細觀賞大公雞。這時,學生慢慢地被引到了“正路”。有的說:老師,他畫的大公雞頭仰得高高的,嘴巴張得大大的,把公雞的神態都畫出來了;有的說:它身上的色彩也很漂亮,五顏六色的;有的說:他畫的雞很特別,和其他畫家都不一樣。我接著說道:畢加索是位藝術天才,有自己獨到的藝術見解,敢于“異想天開”,畫出與眾不同的畫。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也動動腦筋和大師比比,畫出一只又神氣又特別的大公雞呢?學生聽后躍躍欲試,試與大師比高低。可見,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為學生解惑,才能積極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課堂提問的藝術性上著實下一番工夫,切不可把提問當做課堂教學的點綴,只求表面轟轟烈烈,而不講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沙縣鳳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