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丹萍
眾所周知,幼兒德育在整個幼兒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當前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等各方面的落后,使得我國的幼兒德育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教學手段的單一化、模式化與形式化。其次,幼兒德育的目標表現出過于理想化的缺點。第三,當今幼兒德育的內容空洞陳舊,脫離現實。
面對現代幼兒德育的缺失,我們可以從傳承了2000多年的中國主流傳統思想——儒家德育思想中去汲取經驗與養分。孔子,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敬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教學理念中,倫理道德教育是先于文教,被放在首要位置的。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學者為己”“知行合一”“孝悌之道”等觀念值得現代幼兒德育借鑒和學習。
一、學者為己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大意是,古代的人“學”的目的是為了自我的完善,成就一個道德高尚的自我;而當今的人“學”是為了迎合他人,獲取稱贊。這句話代表了孔子“己”為先的教育理念。孔子編撰的《禮記·大學》中也明確地提出了要先“修身、齊家”,而后才能“治國、平天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觀主張學“為己”,體現了儒家教育觀對主體的重視以及在其道德教育方面關注個體道德建立的價值取向。
因此,教師與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學者為己”的思想,讓孩子形成明確的主體意識,并且對自身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與考量。這樣,既有助于孩子自尊與健全個性的形成,在人際交往中知道如何恰當地與人相處、共情,又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自我約束與自我反省的機制。
二、知行合一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傳承者王陽明曾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即是認知與行動的統一,認知與行動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缺一不可的。要實現“知行合一”就需要對孩子從聽見、看到、做過三個層次進行引導。首先,教師可以進行誦讀教學、講授教學等,這樣,從“聽”的角度完成了德育思想的灌輸。其次,要讓幼兒看到,即“榜樣”教學。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或者是用影像、圖片等資料進行輔助教學,讓孩子們將聽到的內容轉化為更加直觀的印象,這樣就加深了孩子們對于德育觀念的理解。最后,要注重孩子實踐體驗的深刻性,倡導從“觀念”到“行為”的轉化,讓孩子親身地實踐,或者模擬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就能獲得真切感知。孩子做過嘗試,就能融入其中,就能夠有深切的體會。由于幼兒自身的特殊性,幼兒德育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內,家長的教育對幼兒也有重要的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將德育融入生活。這樣,校內校外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潛移默化地潤物細無聲,為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較高的道德執行力,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打下基礎。
三、孝悌之道
“禮”在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以禮見仁,通過禮可見出人的性情與道德。孔子特別看重“孝悌”為主要內容的倫理道德教育。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兄弟之間友愛和睦相處。在孔子看來,“孝悌”是最基礎也應該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內容,只有建立了孝悌的觀念,才能夠學習到其他的道德觀念。根據“知行合一”與“校內校外結合”的原則,在校內,教師應該給幼兒灌輸“尊老愛幼”的觀念。在課堂中設置特殊的情境,如讓孩子在公車上扮演給行動不便的老人讓座的角色,跟孩子們一起表演《孔融讓梨》的故事等,這種情境教學直觀、簡單,使得“孝悌”這樣抽象的概念轉變成實際的行動,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在家中,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如在餐桌上禮讓老人,在家發起為長輩洗腳的活動,言傳身教,營造一個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這樣,“孝悌”觀念就能夠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現代幼兒德育集中關注的是幼兒的倫理道德教育,其中包括兩個關鍵的部分,一是獨立人格的建立,二是道德品質的培養。由于幼兒德育的實施具有連續性和復雜性,建立幼兒獨立人格和培養高尚道德品質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同時也需要家長積極地參與到幼兒德育中。通過借鑒傳統儒家德育觀中“學者為己”的思想,樹立起孩子的自我意識,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幫助其建立獨立人格。同時,也要堅持“知行合一”的觀念,讓孩子從認知上對高尚道德有深刻的體會,從行動上有相應的道德執行。儒家傳統德育觀對于現代幼兒德育有著深遠的啟示與影響,我們應該重視并進行正確的幼兒德育,使孩子終生受益。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幼師附屬幼兒園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