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鵬程 孫金鳳
【摘 要】 宿遷地處江蘇北部,依托洪澤湖、駱馬湖,水量相對豐富,但近年來水資源開發利用需求增加及水污染日趨加重,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對宿遷市水資源現狀的調查的基礎上,對宿遷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水資源保護措施。
【關鍵詞】 水資源 開發 保護 宿遷市
1 概況
宿遷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腹地,位于東經117°56′~119°10′,北緯32°58′~34°14′,東連淮安市,西鄰徐州市,北接連云港市,西南接安徽省宿州市。全市境內地形呈西高東低,多為黃泛沖積平原,有部分丘陵和湖蕩洼地,平均海拔高度20m,一般地面高程為16~25m。全市總面積8555km2,其中水域面積2370km2。
1.1 降水與蒸發
大氣降水是水資源的主要補給源。宿遷境內及其周邊布設有多處雨量站點,資料系列統一取用1956~2012年資料。經統計分析,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11.8mm,折合水量78.005億m3。在全市空間分布上較均勻。1956~2012年,全市年最大降水量1505.7mm,年最小降水量539.8mm,兩者相差1.8倍。全市多年汛期5~9月份平均降水量658.7mm,折合水量56.352億m3,約占全年降水總量的72.2%。
蒸發是降水轉為徑流的損失項之一。選取長系列蒸發站1980~2012年資料分析。全市多年平均蒸發量為862.3mm,蒸發量系列資料中年最大值1028.8mm,最小值696.1mm,最大與最小值之比為1.48。全年最大月水面蒸發量為108.3mm出現在5月份,最小月蒸發量為20.9mm出現在1月份,最大與最小值之比為5.18。
1.2 地表、地下水資源
宿遷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16.118億m3。從行政分區上看,沭陽縣地表水資源量最多為4.656億m3;宿城區地表水資源量最少為1.679億m3。
地下水資源量是指參與地表水循環且逐年更新的淺層地下水量(賦存于巖土空隙中的飽和重力水),應用公式分別計算降雨入滲、灌溉滲漏、潛水蒸發、地表水體對地下水的滲漏與反補以及開采量等。并通過補給量與排泄量的均衡分析,計算得全市的地下水資源量。根據《2012年宿遷市水資源公報》計算分析成果,宿遷市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11.005億m3。
1.3 出入境水量
宿遷市地處江蘇北部,過境水量十分豐富,根據歷年水文資料統計全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479.9億m3/a,全市多年平均出境水量為15.72億m3。多年平均出境水資源量為450.6億m3/a。通過分析得出,多年平均過境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29.3m3/a。
2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2.1 供水、用水狀況
根據2012年《宿遷市水資源公報》,宿遷市2012年總供水量28.167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7.459億m3、占總供水量的97.5%;地下水開采量0.708億m3、占總供水量的2.5%。蓄水工程供水1.658億m3,引水工程供水16.942億m3,提水工程供水8.859億m3。
宿遷市2012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屬平水偏豐年型,全市共用水量 28.167億m3。按行政分區,沭陽縣用水量最多,為7.059億m3,約占全市總用水量25.1%;宿豫區最少,為4.918億m3,約占17.46%。其中農田灌溉用水占66.9%;林牧漁畜用水量占9.3%;工業用水量占 7.8%;居民生活用水量占8.8%;城鎮公共用水量占6.5%;生態環境用水量占0.7%。
2.2 用水消耗量
2012全市總耗水量17.661億m3,占總用水量的62.7%(即耗水率)。水田灌溉耗水量較大,為12.184億m3,占總耗水量的69.0%,主要消耗于渠系損失、農田蒸發、滲漏及深層入滲等;工業、城鎮生活所消耗的水量較少,工業耗水量0.919億m3,主要用于工業產品的水份消耗和各個生產環節的水份損失等,占總耗水量的5.2%。
3 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3.1 水資源量不穩定、用水效率和節水水平不高
宿遷市過境水資源量遠大于當地水資源量,對宿遷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突出,顯著提高了宿遷市的水資源承載能力。但是過境水量年際年內變化很大,對本地生產生活用水帶來一定影響。城鎮供水網漏失率平均達到19.04%、高于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標準,全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均衡,近年來隨著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農業灌溉水利用效率已由2005年的0.62提高為2012年的0.66,但因農業用水量巨大,可挖掘的節水潛力仍不少。
3.2 水污染逐趨惡化
工業經濟發展和城鎮人口的增加,致使大量的廢污水排放入河,加之農業污染物、境外污水侵入河渠,水污染形勢嚴峻。根據2012年宿遷市水質綜合評價,全市劣于Ⅲ類水質斷面控制河長占總控制河長的43.45%,未來隨著排污量的增長,水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4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措施
4.1 推行節水措施
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目標,推行各種節水工程措施和政策措施。農業生產要合理調整農作物布局、加速灌區配套設施建設、推廣高效灌溉技術降低農田耗水率;工業生產要優化生產力布局改革生產工藝,降低單位產品耗水量,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4.2 整治河道提高引水能力與開辟利用非傳統水源
擴大河道標準和河槽深度,增大調蓄能力、提高引水能力;拓浚外排河道,改變排水不暢的現狀。既增加了宿遷市的外來水源,又能改善水質惡化的狀況。
開辟外來水源,包括挖掘已建工程的潛力;合理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積極實施污水處理回用、蓄水工程,開辟非傳統水源利用途徑。
4.3 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治污力度
抓緊制定規劃水平年限制排污意見,同時要加大污染物處理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提高工業污水處理率和達標排放率,盡快遏制水污染,修復水環境。
4.4 完善相關法律規章制度實現科學管理
堅持依法行政、強化水權管理、規范各項涉水的開發利用活動,根據《水法》、《江蘇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規,抓緊制定供水、用水、節水、水資源保護的實施條例,依法管水、治水,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