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明 彭國強
【摘 要】本文通過對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共享現狀及有償使用可行性研究,從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共享現狀、體育場館有償開放現狀、體育場館資源共享對象以及體育場館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范圍四個維度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場館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以及有償使用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共享
群眾體育活動的發(fā)展已經成為衡量現代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體育場館資源作為承載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其開發(fā)利用已成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關鍵舉措。然而當前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當前場館資源嚴重不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體育活動的需求日益增多,需要開發(fā)更多的體育場館資源,以滿足社會需要。公辦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我們要積極開辟體育場地,增加體育設施,以滿足人們對體育運動的需要,滿足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研究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現狀,對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具有一定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常州市高校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以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大學、常州工學院、江蘇理工大學8所高校的公共體育場館為調查對象,其中本科院校3所,高職院校5所。共向老師發(fā)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27份,有效回收率90.0%,其次是采用個案調查和數理統計法。個案調查法是通過第一輪問卷的回收統計情況,對場館有償開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較好的學校作為典型案例,再進行新一輪調查。采用數理統計法主要是使用SPSS16.0軟件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
2 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共享現狀
通過調查發(fā)現,在常州8所院校中能部分或全部開放場館的學校有7所,占87.5%,部分場館采用有償開放的學校有6所,占全部高校的75%。說明大部分高校能開發(fā)利用自身的場館資源,在滿足學校學生使用的前提下,能在利用場館的進行有效創(chuàng)收。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較高,加上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圍濃厚,人們更具備體育消費的觀念,導致體育場館的有償開放情況相對較好。高校體育場館開展有償服務是其自我生存、自我發(fā)展的一項積極舉措,其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現有體育場館資源,滿足更大程度和更多層次的體育鍛煉需要,對緩解體育場館短缺和浪費等矛盾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1 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有償開放現狀
在有償開放的6所學校中,有5所學校主要從事體育服務經營,有25%的學校從事包括非體育服務的綜合性經營。從事綜合性經營的學校,體育類經營的比重平均為88%,非體育類經營平均為12%。高校場館之所以能吸引群眾,關鍵就在于“體育”二字,因此各校體育場館資源經營方向能以體育服務經營為主。通過對8所綜合性經營院校的調查表明,非體育服務的經營內容主要舉辦文藝表演,其次有辦展銷會、出租房屋、辦招待所、開商店、拍廣告等。有償開放學校場館的服務項目基本分為三部分,第一是器械健身、乒乓球、羽毛球和網球,第二是足球、游泳和籃球,第三是健美操、排球。按照消費者參加活動動機分析,其消費的心理活動之一就是偏好心理,消費者喜好某項體育活動,就s會在某一項目上進行消費。在常州,器械健身、乒乓球、網球、足球等項目顯然是群眾喜愛程度較高的運動,因此高校場館的開發(fā)利用均能以群眾需要為主。對于無償開放的學校,其開放的體育項目主要是籃球、足球等。籃、排球場社會資源總體較為豐富,沒有明顯的緊缺性。對于并不短缺的籃、排球場而言,就很難通過收費來創(chuàng)收。有償開放明顯占優(yōu)的項目是器健身、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健美操等,無償開放明顯占優(yōu)勢的項目是籃球、排球等,說明體育場館能否有償開放與不同體育項目密切相關。在各類場館中,游泳、網球、器械健身、健美操等項目場所多屬于稀缺性場館,資源短缺明顯,同時這些項目又是群眾比較喜愛的,消費市場穩(wěn)定,擁有這類場館的學校多能利用其優(yōu)越的資源條件進行有償開放,既滿足社會需要,又能創(chuàng)收。
2.2 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共享對象
有償開放學校的服務對象依次為本校學生、社會個人、本校教職工和社會團體;無償開放學校依次為本校學生、本校教職工和社會個人,但沒有面向社會團體的。高校體育場館的有償開放是以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和教職員工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取得,僅依靠內部師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擴大服務對象,廣泛接納社會人士,才能有較好收益。無償開放場館的學校,沒有對場館開放投入精力,也就不會關注校外社會群眾的需求,而有償開放學校為取得良好效益,能更多地服務于社會。
2.3 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范圍
有償開放學校的服務范圍均以小部分開放為主,而無償開放學校選擇全部和大部分開放為主。因為場館進行有償開放時,需要更多人員參與管理,因此,有償開放學校只能抓住部分場館進行創(chuàng)收;而無償開放場館不需花費精力,更不用配備專人管理,其無償開放場館的范圍自然最寬,開放項目多是籃、排、足球和田徑等常見的場所。而有償開放學校的服務多在業(yè)余時間進行,且多是器械健身、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等場館比例少的項目,統計表明這些場館約占有償開放學校全部場館的30%,相對于更豐富的籃、排球場資源,有償開放的范圍只能是少部分。有償開放學校場館的種類較多,全部開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財、物,還需要有較大的社會需求作保證,所以各校普遍采用有償開放部分場館的做法,以獲取經濟效益;同時對部分場館實行無償開放,來增加社會效益。
3 常州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有償使用可行性
3.1 場館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
體育場館的資源共享對于群眾體育的開展意義重大。在對8所高校走訪之后,得出常州高校體育場所課外空置的規(guī)律:室外場地,比如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白天使用的頻率相當高,使用的人員大都是學生,有時候也有校外體育愛好者參與到其中。但是,晚上由于條件限制,在光線不好的場地都是空置。有的學校體育館用作它途,作閱覽室、會議室或作舞臺來用,而真正用作體育用途的很少,比如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體育館除需在室內體育館開設的課程需求之外,課余的時間幾乎是關閉的,而且管理權限幾乎都是在后勤服務一方。原因如下:(1)學校行政主管沒有授權在這些時間段開放。(2)受經費限制,空置減少場地維護的費用。(3)受人力資源的限制,晚上這個時間段沒有合適的人手來管理這些場館。(4)受上級部門的制約,出處于校園安全考慮,這些場所不適宜對校外人員開放。此外,管理者對外來人員進入校園帶來的安全問題表示擔憂。在8所高校隨機訪談學生,學生對體育場館沒有開放沒有表示出太多的不滿,學生對體育場館有償使用的費用比較關注。學生因為經濟能力不能承擔過高的使用費。
3.2 有償使用的可行性路徑
高校場館的有償開放多是在學校正式批準下才可以運作的,其收入的大部分是要上交的。而無償開放學校并沒有明確利用場館創(chuàng)收的任務,學校也不會關注其場館利用是否有償,其收入多能自行留用。這也反映出一種觀念,明確了有償開放任務的學校,就要以多為學校創(chuàng)收作為首要目的,而未明確有償開放任務的學校,其收入多流入個人手中。留用資金用途基本一致,都以發(fā)放獎金勞務為主。常州高校的體育場館是可以實行有償開放的。針對現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這個有償開放進行合理規(guī)劃。根據調查,可供有償開放的有:乒乓球館、羽毛球館、室內籃球館、體操舞蹈館。可按下列路徑實施:
(1)開放時間:每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周六、周日全天候開放以及寒暑假的時間。由于周一至周五的正常時間上班時間段,體育場館設施需要保證在校生的正常課務及訓練需求,所以采用插空安排法來安排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時間段。
(2)組織者:由各個高校的體育教研室進行組織管理和有償技術指導。如有體育部則由體育部來負責。可將體育教師分配到不同的項目進行指導,增強鍛煉者的正確健身技術指導與安全鍛煉的保障。
(3)管理者:由體育教研室牽頭,學生會負責具體的招聘管理,負責場館收費、打掃、場地器材回收、維護的由勤工儉學的學生擔任,報學校后勤管理部分,給出合理的薪酬。
(4)收費:學生付費方式為校園卡,按照市場價格的 25%-40%收費。外來體育人口,按照市場價格定價。實行會員制度,會員卡、進出校園的出入卡、停車卡三卡合一。
(5)安全保障:根據場館有償開放獲得利益中抽出部分給學校安全保衛(wèi)部門。增加校門、體育館、停車場三者的巡查次數,可以保障校園安全。
【參考文獻】
[1]符巍.試論高校與社區(qū)體育資源的共享[J].懷化學院學報,2007(2):108.
[2]姜同仁.我國大學園區(qū)體育資源共享現狀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7(3):88.
[3]方春妮.我國教育系統體育場地現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2006:5.
[4]須曉東.對學校體育場館社會化的理性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7(1):6.
[責任編輯:龐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