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冬冬
摘 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時期,急需培訓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培訓質量,首先要大力建設培訓師資隊伍,強化技能培訓的基礎力量,創新培訓模式,實現職業培訓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技能 培訓 素質 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11-02
近十年來,我國職業培訓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職業培訓體系初步建立,對促進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職業培訓中,技工院校承擔了大量的培訓工作,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本世紀末,要使初中畢業生的50%~70%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或者培訓中心。因此,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培訓質量,加快技能人才培養,要求技工院校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拓培訓陣地,創新培訓模式,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一直以來,技工院校的師資隊伍基本上來源于三個渠道:高校畢業進入、普教系統調入、企業員工轉入。來源于不同渠道的教師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知識結構、工作經驗、任職資格等方面各有差異。因此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著力點在于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拓寬師資來源渠道。
(一)堅持繼續教育制度,強化職業教育素質。其途徑一是堅持教師在職業務學習進修制度,聘請校內有經驗的教師、企業有專長的技術人員、高校有成就的教授來校開展專題講課;二是根據技工院校工作實際需要,選派教師脫產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學習;三是依托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開展教師下廠實習,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豐富實踐經驗,提高技能水平。對于新進教師,規定其當年必須完成一定學時的職業教育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培訓,考取職業教師上崗證,達到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通過在崗培訓、脫產培訓、業務研修、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取得專業技術資格和職業技能資格。
(二)實行企業兼職教師制度,開展更貼近生產實際的培訓活動。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適應市場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課程,積極從企業引進人才,選聘具有企業生產一線工作經歷的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擔任技工院校的常年或臨時兼職教師,共同建設高素質的具有職稱資格又有技能資格“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努力促進學校教師和兼職教師的融合,與企業合力加強職業培訓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培訓的課程體系、培訓計劃大綱以及培訓教材的開發,共同參與開發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根據評價結果,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企業急需、實用的技能人才。
通過校內與校外、專職與兼職的教師隊伍建設,形成能夠適應職業教育教學需要的“雙師”型一體化教學團隊,從而切實提高知識和技能培訓的質量。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
技工院校因其受訓生源不同,分全日制在校生和非全日制特訓生。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源,需要采取不同的培訓形式和考核方式,在管理模式上也有所區別。
(一)嚴格管理,做好普通在校生全日制教育培養工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技校招收城鄉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制定一整套的教育、教學常規,分層次對其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識傳授、職業技能培訓。對于改革開放先行的珠三角來說,現代工業發展已取得較高的水平,以之相適應的專業課程如電子電氣、機械模具、文秘會計、計算機等的職業教育培訓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的專業如物業樓宇、商貿物流、美容環藝等也不斷開設,為促進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而不同的學制如“2+1”“4+1”、階段實習、頂崗實習等,使得學生獲得不同層次和不同崗位的教育培訓,最終成為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社會建設的生力軍。學歷證與職業資格證“雙證書”制度的推行,使學生一出校門就可成為企業合格的產業員工,讓企業減少人力資源成本,提高生產效益。
(二)“訂單”模式,為特定企業培訓未來員工。“訂單”培養模式,就是技工院校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根據企業提出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來組織和實施教學,學生學完相應的知識,達到相應的技能水平后,輸送到企業就業。其優點一是充分利用技工院校師資、設備、場地資源同企業生產技術資源相結合的優勢,建立校企一體的考核評價體系,保證培訓質量,提升校企合作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社會認可度;二是擴展培養專業范圍,把校企合作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的專業范圍進一步擴大,解決小工種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缺乏的難題,使校企合作培養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滿足企業的不同需求。
(三)開拓陣地,引校入廠,為企業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技工院校主動和企業合作,以“廠中校”的模式,招收企業在職員工,通過對學員傳授文化知識和訓練職業能力,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培訓地點就設于廠內,員工在晚上或周末安排上課,學校教師負責授課和學業考評,企業負責日常管理。員工足不離廠,學校學生在下班之后就可投入到學習之中,通過考核就可領到學歷和技能等級證書,做到生產學習兩不誤。學員通過培訓學到了知識和技能,提升了整體素質;企業通過培訓員工使其增值,也提升了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從而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還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付出有了很好的收獲;學校在這種“廠中校”的辦學模式中開拓了辦學生源,利用企業提供的場地和管理資源降低了辦學成本,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創新學制,吸引更多校外人士接受技能培訓。為了拓展培訓領域,讓更多的人能享受職業學校的技能教育,技工院校可在一些規模企業較多的地方開辦“彈性學制”學歷班,招收自愿接受提高職業素質的企業員工和當地社會人士。所謂“彈性學制”,是技工院校施行的一種創新學制,其與全日制在校生嚴格按照國家計劃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相區別,設定每門課程的學分值,學員不限時間,修完某一課程就取得相應學分,累計學分達到規定要求的,取得相應的畢業資格。“彈性學制”能夠很好地照顧到學習時間和知識水平不一致的情況,得到了企業的極大歡迎,許多初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而進入工廠打工的人通過這一途徑圓了升學夢。“彈性學制”成功的關鍵是必須科學劃定學分,建立和完善適合學分制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加強質量監控,確保在彈性學制下學習的人士能達到全日制在校生的相同水平。endprint
三、強化職業培訓基礎能力建設
(一)充分利用國家對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視,加快培訓基礎能力建設。要達到職業技能培訓的目的,除了要有高質量的培訓師資隊伍外,還要有良好的培訓場所和設施設備。近年來,國家實行一系列的發展職業教育政策,如《國務院關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等,大力扶持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要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撥付的專項經費和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籌措的資金,添建、改造、升級職業教育實訓場所,增購、優化設施設備,合理安排使用設備的時間,加強實操指導,提高實訓質量。加大職業培訓資源整合力度,面向社會開放以中、高級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提供技能訓練服務,以達至服務社會、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目的。
(二)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強化技能培訓模式。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校企合作的原則,技工院校秉持真誠相待的態度,與企業廣泛合作,努力推進真實生產和仿真相結合的實訓基地建設。企業通過校企合作,了解學校情況,支持技工教育。學校和企業通過合作,形成了多種合作模式:一是學校提供校內場地和培訓人員,企業捐助其產品作為教學設備,雙方共建共享,為在校學生和企業員工提供崗位技能培訓;二是引企入校,通過在校內創設“大師工作室”,教師與企業專家合辦專業,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下進行技能訓練,學校、學生與企業無縫對接,達至三方共贏的局面;三是學校在企業建立固定實訓基地,有效發揮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共同管理實訓學生,搭建互利互惠的平臺,推進校企深度合作。
(三)校企同臺競技,在競賽中培訓職業能力。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突飛猛進,各級政府每年都舉辦不同工種的職業技能大賽,通過競賽促進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建設。在各級各類的技能大賽中,技工院校的學生和企業員工有了很多同臺競技的機會。競技的過程,也成為了人才培養的過程。學生們通過比賽提高技能水平,提升職業素質,為今后的就業儲備良好的條件;企業也在比賽中強化團隊意識,增進勞動熱情,提升工作效率。
職業生涯路漫漫,技能提升是根本。實現“中國夢”,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關鍵在于有一流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努力搭建好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進一步創新技能培養模式,營造提高職業能力的氛圍,培養出各行各業的高質量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技工院校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鈕東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中國網,2010,(3).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J].國務院辦公廳,2010,(10).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