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龍 李艷麗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23-02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現象已經十分普遍。許多兒童“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監護人,使孩子面臨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隊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確引導,學習上缺少輔導,心理上缺少疏導,行為上缺少教育,監管教育嚴重缺失,已成為制約“留守兒童”有效管理,影響其健康成長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長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1.“留守兒童”安全隱患多,極易遭到傷害
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這時候的“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例如上網玩游戲成癮,天氣炎熱受他人蠱惑下水游泳,這些事例都會給“留守兒童”帶來身心上的傷害,有時會危及到他們的生命。
2.“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差,身體發育不良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長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經常不洗澡、不講衛生、吃飯不按時、作息不按時、生活不規律、營養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況,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3.“留守兒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健康失衡。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養教育為主,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遇到不當行為的表現得不到有效制止,極大地影響了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致使不少“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自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嚴重。孤僻敏感,愛發脾氣,情緒異常,難于溝通。對老師、同學甚至家人產生隔閡,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隱患。
4.“留守兒童”學習動力不足,成績普遍較差
由于缺乏監管或監管方法不當,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在學校反映出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吃苦精神,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嚴重者發展到經常曠課、逃學。
5.“留守兒童”良好道德缺失,行為習慣養成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加之爺爺、奶奶的溺愛和代監護人的無奈,部分“留守兒童”常常表現出任性、自私、貪婪、固執倔強、我行我素、不尊敬長輩、好逸惡勞等不良品行。上進心、集體榮譽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養成習慣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發生。
二、對“留守兒童”采取的對策
1.學校、家庭、村委建立聯防機制
學校成立校委會,成員由家長、老師和村干部組成,定期研究學生安全管理問題,對于一些特殊學生,要建立檔案重點關注其行為和思想動態,尤其是在寒暑假期,校委會要在學生經常路過的池塘、河流等危險區域樹立警告牌,村干部和家長要思想統一,即凡是看見有學生在水邊玩耍的都要進行勸阻。
2.加強與父母的聯系和溝通
學校的教師要多和留守兒童的父母加強聯系,告訴他們孩子在家和學校的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況,與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避免此嚴彼寬現象的發生。
3.引導“留守兒童”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
“留守兒童”因特殊的環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愛、母愛,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在愛好和興趣方面各有所為。因此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健康的愛好和興趣尤為重要。同時這也是監護人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溝通和培養感情的有利機會,并彌補“留守兒童”空虛心理,起到了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德和遠大志向的效果。
4.健全學校教育
首先,要求每一個農村中小學都要對留守學生進行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學校和老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愛護,經常與他們交流思想,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生活上的難題。盡量多安排他們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留守學生的業余生活,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其次,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再次,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他們的遵紀守法意識。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學生自尊、自立意識,幫助他們了解知法、守法的重要意義。最后,重視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學校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5.加快鄉鎮企業建設,吸引當地農民就業
改善鄉鎮企業的內外外部環境,促進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采取措施吸引企業在鄉鎮投資;要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培訓力度,在資金、政策上給予扶持,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切實保證,減少農民工外流現象,加快“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