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27-01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在此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進行《小小新聞發布會》的口語交際時,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我們生活的今天,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新聞的存在。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上網,這些既方便、又快捷,使我們隨時可以了解到國內外的新聞。現在就讓我們來召開新聞發布會吧!”讓每人將自己搜集的新聞在組內講一講,并要求小組內選出最佳新聞發布人選上場,同學們評價、質疑,廣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創設連動的整體情境,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覺得小組合作學習值得提倡。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可貴的沉默》時,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讓小組伙伴共同交流解決;(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說給小組伙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讀文中就會自覺地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其次小組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對于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學生問:“課題為什么是《她是我的朋友》”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又問:“課文寫的是阮恒獻血的故事,與他的朋友有什么關系?”教學中讓學生共分兩組進行辯論賽,雙方討論激烈,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三、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能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參與式自主學習,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情理交融、心靈交匯,充滿“人性”的精神環境。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教育觀所一貫主張的“師道尊嚴”,重新定位師生角色,進行角色轉換,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注意溝通師生情感,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要特別重視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要充分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開拓學習空間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問題由誰提出來呢?教學中比較多的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來的,那么,學生的思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學習還是被動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就受到束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學習過程的實際出發,讓學生談談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讓大家帶著學生提出的問題學。問題來自于學生,再引導學生自己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比較大,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問題無論是老師提出的還是學生提出的,教師都要給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時間,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