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娜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89-02
郭沫若先生曾說:“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識字、寫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可見識字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如何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呢?在此談談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到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識字興趣,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學生一打開語文課本就能看到大量的生字。在識字教學中,在單調冗長的識字過程中,簡單、機械、枯燥的教法,很容易產生疲勞,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們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只有讓小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喜歡漢字,才會激發小學生識字的欲望,使學生真正愛識字、樂識字、輕松識字。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引導發現,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使學生樂學、會學,使學生不斷產生成就感。”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識字教學就會事半功倍。那么怎樣讓低年級小學生樹立主動識字的愿望?研究表明:當學生不必擔心失敗,意識到自己所學的東西是很有意義的,或當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老師的支持和尊重時,自然會以很高的熱情投入學習。特級教師高林生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要學會‘哄孩子”“要準備一百頂高帽給學生戴,要真心實意地給他們戴”。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說:“你的這種記字方法真好!”“老師也要向你學習,真棒!”“老師非常佩服你”……學生在教師的一片贊揚聲中會更加激起識字的欲望。同時也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讓他們覺得識字是有趣的,使他們喜歡學習漢字。
二、低年級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學會不同的識字方法
我們老師要在識字方法的教學方面進行潛心研究,把以往分散的識字方法進行歸類、整理、分析并逐步改進、總結出“靈活多變、科學有效”的識字方法,促使學生由“學會”漢字變為“會學”漢字。
1.偏旁部首拓展識字
這種方法即教師在講一個部首時把相同類別的字歸在一起。這一方法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識記漢字,并能發現漢字在造字時的規律,也增加了識字量。同時,還可將生字利用偏旁部首歸類,在一、二年級語文園地均有呈現引導。如“扌”旁的概括出“打、掃、扛、撲”等;“氵”旁的可以概括出“河、海、洗、江”等。
2.游戲活動識字
七、八歲的孩子,特別活潑好動,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教師可設計游戲活動識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字;“一百減一”是“白”字;一夜又一夜,謎底是“多”字等等猜字謎游戲記憶漢字。此外還有手拉手、找朋友、摘蘋果、穿衣戴帽、猜謎語、說兒歌等。還可以讓學生制作生字卡片,上課的時候我讓他們當小老師,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考同學;給自己設計小名片,下課的時候同學之間邊玩邊認識名字,興趣盎然,不知不覺中認識了許多生字。
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識字的方法還有很多:在識字教學中我還常常利用新舊字的聯系,通過:加一加、減一減,熟字帶生字的方法識字、比較形近字、同音字、拼字、擴詞、詞語接龍的方法識字。這些方法既可以學習生字又可以鞏固舊字,降低學生對漢字的遺忘率。還有像編故事、創編歌訣、以熟字帶生字等等都是不錯的識字方法。
三、開發學生身邊的漢字學習資源,引導兒童在生活中識字
語文教學應該拓展更大的空間,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即使是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們也要嘗試把識字的觸角伸向課外活動,伸向生活的角落,伸向現代傳媒。
1.在生活中積累識字。新課標程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識字的有心人,見到什么字,就認什么字,并自覺和同學交流識字成果。”在生活中,學生有大量的母語學習機會,語文學習無處不在,一定要重視生活中的識字資源。比如大多數孩子都能在超市購物時叫出喜歡食品的名稱。這說明生活中不斷再現的字形可以形成長時記憶甚至永久記憶。因此,我引導學生認識所住的街巷樓宇的名字;在和父母外出時認認汽車站牌、飯店招牌、門店的品牌;在旅游途中認識各處名勝古跡,石碑上的字等。這樣做大大提高了教材中的生字的呈現機率,從而鞏固了教材中的生字,并在不經意間擴大了孩子的識字量。我們要有意識地引發學生自主、自由地把識字與生活相聯系,這樣既達到了學以致用,也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2.在課外閱讀中培養識字能力。一年級新生在入學一個月左右,便基本上能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并能利用音節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適當地布置一些帶拼音的兒童故事讀物讓學生閱讀,既培養孩子們從小閱讀的習慣,也可以大大增加孩子的課外識字量。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積累和探索識字教學的經驗方法,靈活多樣地引導學生識字,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一定會提高。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