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在醫療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 手術治療已經成為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 無論何種手術, 患者在術前總會出現心理反應, 特別是接近手術日期, 焦慮恐懼失眠狀態達到高峰。心理反應反過來又直接影響身體的生理活動, 表現為脈搏呼吸增快、食欲減退、小便次數增加等, 這些生理變化對術后的身體康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查顯示[1], 術前發生心理障礙的患者, 手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增高。因此, 針對不同手術患者出現不同的心理特點, 因人而異的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與干預, 讓手術患者在身心平穩的狀態下接受手術, 順利渡過手術期。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4月份在本科住院接受手術治療、能主動配合的56例手術患者。男女不限, 平均年齡47歲。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上。本試驗采取同源配對對照。
1.2 評定標準 對56例手術患者進行心理社會因素評估[2],將患者情緒及睡眠質量變化作為測試指標, 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及護理前后測試指標的差異進行統計。
1.3 方法 收集方法根據心理研究方法中的量表法檢測[3]。①向56例患者進行調查說明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發放問卷共56份, 填寫問卷需要時間約5 min并當場收回。
1.4 護理方法 手術前個例患者情緒表現為平靜、蠻不在乎、大大咧咧外, 大多數患者情緒表現為抑郁、焦慮、恐懼。因人而異, 進行術前護理干預。首先, 從患者入院服務臺預檢分診處門診開始到住院護士站, 醫護人員應熱情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有關醫療專家、先進儀器、團結和諧的服務團隊、服務模式、餐廳超市等。使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特殊環境, 盡快進入角色, 仔細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 及時準確了解心理動態。開展相關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對于風險大、手術復雜,心理負擔重的患者, 介紹有關專家如何反復研究病情并最終確定手術方案的, 必要時強調患者實施手術的有力條件。提供有關醫院規章制度的信息, 使患者對術后生活做好心理準備。幫助緊張、恐懼及焦慮的患者學會行為控制技術及采用認知行為療法[4], 如放松練習、分散注意力、深呼吸等。必要時, 責任護士可聯系手術室工作人員, 允許患者術前進入手術室熟悉環境, 此類患者術中及術后出現焦慮程度輕。病情允許時, 安排家屬、朋友探視, 引導他們安慰、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條件允許時, 安排手術患者與已手術成功的患者同住一室, 充分利用病友間相互交流達到緩解心理壓力及榜樣示范作用, 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作用。對手術患者睡眠質量的評定, 采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RSS)[1]。①睡眠好:指20 min即可入睡, 夜間睡眠良好, 起床后頭腦清晰,精神飽滿。②睡眠差:指難以入睡或睡眠淺、易醒。由于情緒的變化直接影響睡眠的質量。首先, 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休閑安全私密的睡眠環境, 根據患者需要, 提供個性化服務,盡量使病房睡眠環境接近家庭睡眠環境。護士多與患者溝通,理解其內心苦惱和需求。再次, 護理人員根據不同的手術患者, 不同的手術名稱, 不同的心理變化, 給予不同的心理指導, 盡量讓手術患者心理放松, 緩解對手術的恐懼、焦慮心理,糾正在睡眠認知上的偏差, 轉移患者對睡眠問題的過度關注,提高了對睡眠的自信度;通過以上情感支持、心理暗示、意識轉移及心理疏導方法, 大部分患者的不良情緒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能夠較好的適應術前生活, 人際關系融洽, 能夠坦然的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采取的各種治療操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與護理干預前相比NOSIE中的恐懼、抑郁、焦慮、評分均分別顯著低于護理干預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睡眠質量評分顯著高于護理干預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NOSIE評分比較( ±s)
表1 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NOSIE評分比較( ±s)
注:與護理干預前比較, aP<0.05
焦慮 15.82±3.12 9.25±5.28恐懼 16.46±3.27 8.79±3.68抑郁 9.19±4.13 2.59±2.35睡眠質量 12.38±4.20 27.24±8.12
根據身心健康相互影響的相關醫學理論, 人的健康和疾病容易受生物心理和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一般來說, 術前輕度焦慮、恐懼等心理變化, 反映了患者正常的心理適應功能, 有利于和醫護人員的配合。重度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可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使內分泌系統受到抑制, 從而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 影響手術的耐受力, 增加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機會。患者術前恐懼、焦慮、睡眠質量差的原因有:認為自己患了比較嚴重的疾病;術中安全得不到保障;術后預后效果;術中疼痛嚴重;患病后家庭、社會地位;家庭經濟負擔承受能力;病房睡眠環境等方面。通過護理干預后, 患者情緒變化結果顯而易見, 抑郁、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通過護理干預程度明顯減輕, 睡眠質量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 通過手術前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能讓患者安心接受手術, 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張莉, 王冰峰.護理干預對手術病人術前焦慮的影響.現代護理, 2003, 9(6):460-461.
[2]李建明, 尹素鳳, 段建勛, 等.SRSS對13273名正常人睡眠狀態的評定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0, 8(3):351-354.
[3]齊艷, 劉曉紅, 鄧光輝, 等.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評定量表編制及試用.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3, 24(6):673-676.
[4]翟書濤.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