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娟華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學面臨著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其一,許多學生厭學情緒滋長;其二,沒有學習的后勁。如何激起學生的積極心理,調動學習驅動力,給每個學生打開一扇知識的大門,提供一個成功的機會,培養學生成才,是教師義不容辭責任。
關鍵詞:生本理念;多維互動;假設提升;人才培養
高中政治因其本身的理論性、專業性強,學生的直接反應就是枯燥,沒興趣。在現有的高考模式下,學生往往會有選擇地輕視政治這門課程,于是就會產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的情況,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往往只剩下些功利的追求,更談不上學習本身的樂趣,厭學情緒悄然滋長。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學生思維僵化,對于政治學習,只是依靠機械地“背”來敷衍,學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變通能力差,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問題,往往會手足無措,不能正確解答。
每每問到高中政治教師最煩惱的是什么,得到的最多答案就是學生的消極應付心理與教師主觀良好的愿望的矛盾。而教師也可能習慣性地會怪罪長期以來的應試教學模式,基礎教育的薄弱,造成現在學生政治學習上的消極應對。但是,在客觀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如何激起學生的積極心理,調動學生的內在的學習驅動力,是每個教師應努力思考的一個方向性問題。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傳授一些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給每個學生打開一扇知識的大門,給他們提供一個成功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學會走進這扇大門。教師應該尋找多種渠道,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走進這扇大門,最終成才。
一、秉持“生本教育”理念
教師教,學生學,教學重結論,輕過程,流連于說教,依舊是當前政治教學的詬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體始終是學生,知識的掌握也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持續灌輸,應該依靠的是學生自身內化的力量。教師的作用和價值,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努力創建好學、樂學、優學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互動、合作、探究。在政治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學生則是學習者和探求者。課堂在一定程度上應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接受大量的自主探討的第一手感性材料,感受當前社會的前沿信息,豐富學生的課堂知識,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學生在各項課堂探究活動中,掌握了多種查找資料、調查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意識,使課堂真正成為掌握知識的樂園。
二、明確“與時俱進”態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酝慕逃砟钜恢睆娬{“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其實,那是不夠的,還應該是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反問自己在教學中,有被學生問倒過嗎?問倒的話,你的解決措施是怎樣,是直接說:“我不知道”還是說,“等我回去想想后告訴你”。誠然,你可以依賴各種現代化媒體找尋到一定的答案,找到答案后你又會采取怎樣的措施呢?大概你和我一樣,一笑置之,自我安慰一下,教師不可能是百科全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知識在于積累,在于緊跟時代。只有教師自己具備了豐厚的知識,才能做到厚積薄發,給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源泉。
每個教師,都要收集對教學有用的教學資源,學習、積累先進的教學理念。特別提及的是本專業的知識積累尤為重要。多讀些專業書籍,完善和深化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個人的學識涵養。在信息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不做“閉塞”的政治教師,“積累出智慧”,善于積累的教師,才能處理教學中的各種應急事件,才能讓課堂涌現出各種活躍、新鮮的思維碰撞點,讓學生享受時代前沿信息牽引下的政治課堂。教師的內外兼修,課堂上的信手拈來,旁征博引,是不經意間的回眸一笑,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和坦然,是知識的累積和眼前的突發情況所碰撞的漣漪。
三、尋求“多維互動”策略
有限的課堂45分鐘依舊是政治教學的主戰場。打破沉悶課堂,讓課堂動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依舊是課堂的主旨,無論是當前流行的一例貫穿課堂始終抑或是篇章型的教學設計模式,都離不開教師精心創設特定情境來推行互動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采用情境教學,創設主動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在互動中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政治學科的主要特點是:時代性和實踐性。作為政治教師,創設一種時政情境,把國內外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引入課堂教學是一種最佳的教學形式。針對時政情境有效設問質疑,使學生在一系列的連貫情境中主動與教材、教師、同學、環境等課堂相關要素進行互聯互動,打造活力高效的課堂,打破原先教師對學生的滿堂灌的單線交流模式。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在一步步深入探討中質疑問難,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在多次合作交流過程中總結、提升知識,內化知識,體會到主動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和喜悅感。
四、重視“潛移默化”影響
“堅持德育優先”,政治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貫徹和落實。政治課既是智育課,也是德育課。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指出:“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弊鳛楫敶處?,我們要學會深挖政治教材的德育點,改進教學形式,逐步把學生從書本知識引到現實生活實踐中來,牢牢堅持生活是政治教學的基礎,用生活實例來證明、解釋教材的理論,把知識點與生活現象統一起來,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
教師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在升華中踐行,讓政治課的德育目標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上,實現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的目標。
五、設置“強化提升”假設
學生在政治學習上,有時候很困惑,我明明做了很多題目,卻還是碰到陌生題目,也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自信。誠然,題海無涯,不可能也不需要讓學生做死做活。但我們要認識到各式各樣的題目,題型都會類似,而其中蘊含的解題思路也是互通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做一些“假設”來進行“自問式”的練習。假如這個知識換個角度來考,我該怎么樣回答。圍繞這個論斷如果做這樣的題目設計的話,我應該提供怎樣的一些觀點。其實,在反復的假設過程中,學生的解題思路會更加活躍,學生的解題方法會更加多樣,學生的解題思維也會更加敏捷。題目不需要做得過多,題海戰只會讓學生厭煩、逃避。教師應該在精挑細選題目的基礎上,多訓練變式題,掌握解題思路,以不變應萬變。
教育不是強迫,不是對天性的抹殺和背叛,更不是使勁地把學生推進這扇門,也不是拼命地把學生拉進這扇門。高中生政治學習中的消極心理的存在確實令人擔憂,但是在青春期這樣的一個特殊年齡段,任何的心理產生,都是不為過的。只是作為教師,如果不遵循學生心理認知的規律,任由其發展,或是粗暴簡單地干預,這不僅傷害的是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是教育本身的悲哀?;蛟S,我們就應該在教學理念到教學行動的各個環節上下工夫,吸引這些敏感期的高中生,讓他們自己走進這扇門,走向成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