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博客作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已經日益凸顯,開發和利用博客已顯得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發掘博客的潛在價值,充分發揮其隱性教育的功能,使之真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就離不開更新觀念、拓展領域、提升素質、優化環境和加強監管,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絡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的蓬勃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傳播文化知識的新陣地、信息資源交換的新平臺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博客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形式,徹底顛覆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點對點、面對面”的灌輸模式,轉變成為了“線對線、鍵對鍵”的互動模式。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新媒體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實踐課題。
1 博客是一種基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傳播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強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更是其發展程度的“測量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時代的變遷。對此,有的學者指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向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手段的運用?!蹦壳?,人們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分為管理載體(如規章制度、法律條文)、文化載體(如教育過程中的聽說讀寫)、活動載體(如討論會、辯論賽)和大眾傳播載體(如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四種基本形式。博客就是一種基于web2.0技術開發出來的網絡大眾傳播載體,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邁向現代化的門檻?!安┛汀保˙log)一詞來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一般公認為是Peter Merhok在1999年命名的。2002年8月,博客中國(BlogChina)開通,博客開始進入人們的公共視野,越來越受到廣大網民的青睞,被形象地比喻為“個人的讀者文摘”、“信息時代的麥哲倫”、“網絡中的信息雷達系統”等。國外對博客的解釋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和網絡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弊鳛橐粋€完整的概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其內容主要為個人化表達;二是以日記體方式而且頻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鏈接,拓展文章內容、知識范圍以及與其他博客的聯系?!彪S著2003年3月南開大學百合Blog系統開通和中國科技大學Blog系統安裝調試的完成,博客在我國高校得到了全面流行和推廣,“寫博客、讀博客”成了大學生的一種新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交流方式。
作為一種基于Internet的信息組織記錄形式和現代的網絡交流方式,博客從根本上實現了大眾傳媒從靜態走向動態,從表面走向縱深,從平面轉向立體,從“零時空”轉變為“超時空”,從而預示著“自媒體”時代的真正到來。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載體相比,博客充分地體現出了承載性、可塑性、交互性和潛隱性等方面的顯著特征,從而更有利于推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其一,博客是網絡時代個人信息的集散地,承載著大量的教育信息。任何信息的發布、接受和表達都可以通過博客強大的RSS技術和超鏈接功能展示出來,可以在瞬間將信息發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戶,克服了傳統載體受條件限制和時空限制的弊端。其二,博客是一個精選信息資源平臺,可以有效地對信息加以選擇與設計。博客作為個性化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提供了筒單易用的多種文檔歸類方法和檢索查詢功能。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收藏、整理篩選,形成一個有序的共享資源庫。其三,博客是網絡時代的個人信息交流中心,為人們的交流互動提供了一個綜合性平臺。博客具有良好的互動和溝通功能,無論人們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都可以通過博客間交互式的鏈接、互訪、跟帖、評論機制,進行資源共享、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思想表達。其四,博客是個人媒體時代的寵兒,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個人媒體時代的到來必然會改變“我說你聽”、“我壓你服”、“我點你通”的傳統教育模式,進而以“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積極影響公眾,最終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2 利用博客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探析
作為Web2.0時代的一種開放交互式平臺,博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又帶來了新的嚴峻挑戰。只有把它視為一項系統工程,才能取得最大的實效性。
2.1 更新觀念,加大投入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西方自由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文化思潮通過大眾傳媒與互聯網絡在大學校園里滲透與傳播,加上國內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沉渣泛起,“一切向錢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言論甚囂塵上,從理論到現實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們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疑慮與困惑,使得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約和挑戰。信息時代,移動通信技術使互聯網絡覆蓋無處不在,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意見、開展交流的基本工具。然而一些高?;旧线€是沿襲傳統的教育方式,甚至采取“開會聽報告、會議傳精神、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形式主義,沒有意識到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重要性。面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背景,高校只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采取“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戰略,成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大局域網和相關網站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博客這種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的這座橋梁,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最終才能達到我們潛移默化的教育目標。
2.2 利用平臺,拓展領域
博客作為一種介于BBS強公眾性與個人主頁強私密性之間的大眾傳播載體,被看著是繼Email、BBS、QICQ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自主性和互動性,將個性化知識積累、信息過濾和深度溝通推向一個新境界,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隱匿的空間平臺。博客卻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全球范圍內的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其強大的超鏈接功能而得以轉載、分享和累積。同時,博客作為一種互動交流的新工具能夠“隨時隨地而又輕松自如地獲得自我的精神撫慰,所有公眾性的物質場所都難如其愿”,這就使得它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獲取精神慰藉的一種理想方式,也使得“讀博為消遣,寫博為自我展示”正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現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為了充分利用博客這一重要平臺,高校必須出臺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技術和人員的支持力度,建立涵蓋時政要聞、黨史博覽、政策法規、心理健康咨詢、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等方面的博客群,引導師生在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過程中,能夠敞開心扉通過交流互動,正確對待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2.3 加強教育,提升素質
在博客的虛擬空間里,“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世界,而沒有種族、經濟權利、軍事力量和出生形成的特權和偏見。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世界,在那里不管多么奇異,任何人任何地點都可以表達他或她的信仰。”正是由于缺少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的約束,博客既有積極、健康、正面的內容,也有色情、暴力、低級的思想,甚至還有西方的反華言論和“法輪功”邪教組織的網絡鏈接,這些負面信息必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重威脅。要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增強其對負面信息的免疫力,就離不開他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這里的“文化素質包括兩個基本的部分,一是工具性文化素質,它是指識字、看書、看報等學習認知能力、科學技術的操作能力以及相關的知識系統和理論等;二是觀念性文化素質,它包括人的世界觀、社會歷史觀、人文觀及其相關的價值系統和觀念?!辫b于此,必須全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一方面,高校可以將網絡法律法規常識和網絡道德倫理規范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并明確將學生網絡違紀行為寫入學生違紀處分規定內容里面。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力度,定期開設網絡法規與倫理道德方面的知識講座和選修課程,不斷增強大學生上網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自覺抵制網上負面信息和錯誤思想。
2.4 創設條件,優化環境
隨著博客的問世,就使得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既分裂又統一。對此,法國思想家波德里亞曾說過:“媒介的壟斷和霸權,造成了媒介和社會的斷裂。人們不再生活在現實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超現實的社會之中。看得見的世界不再是真實,看不見的世界不再是夢想?!庇捎诓┛瓦M一步強化了人的主體意識,從而最大程度地淡化了“議程設置”的權利色彩?;诓┛头菣嗬淖h程設置,部分博主對此認為在虛擬空間里就可以不受拘束而恣意大膽地發表過激言論、攻擊性言論、欺騙性言論,從而導致各種虛假信息、反動暴力以及色情信息的泛濫隨之愈演愈烈,這種“把關人”的缺失必然會擾亂博客空間的秩序,嚴重違背法律法規和倫理道義的精神,近年來網絡上頻頻出現的各種“門”事件就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為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強自身的網絡知識技能學習,積極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聲情融匯的綜合表現力來表達教育內容,使博文中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形象、生動、直觀的情境中升華思想。另外,要通過博客空間話題專欄設置和特色議程設置,大力宣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自覺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和文化領域的侵略。
2.5 規范制度,加強監管
博客能夠得到高校大學生們的追捧和青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使用起來方便簡單,也不需要注冊域名和租用服務器空間,從而實現了“零技術障礙”和“零進入門檻”。但博客由于是私人性和公共性、公開性和隱蔽性的矛盾統一體,加上“把關人”的缺失,從而帶來了法律規范的弱化和倫理道德的淪喪。在博客空間里,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充斥著各種炒作、惡搞、爆笑和商業化的娛樂信息,甚至會出現一些散布謠言、誤導輿論、發泄私憤、攻擊謾罵、虛假公告和黃色圖片等違紀違法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到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導致部分大學生失去理性思維而陷入歧途。面對著博客不良信息的沖擊,高校必須“要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一方面,高校必須建立網絡博主實名制度和健全博客評估機制。對于加入高校博客群的大學生要求全部用實名,并定期邀請網絡專家對博客內容把關,進行考核評比,施行獎懲并舉。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加大相關技術知識的學習培訓,建立完善的博客管理制度。高校博客監管工作人員必須熟練地掌握和使用信息屏蔽、數字加密、信息追蹤等技術,敏銳地捕捉博客中一些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問題,對一些不良信息進行標記和過濾,限制其發表言論或轉載。另外要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安裝網上110報警系統,當出現危險鏈接能夠及時報警并關閉這些不良網站。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2]市場術語:博客[EB/OL].[20l0—01一07].http://www.marketingterms.com/dictionary/blog/.
[3]方興東、王俊秀.博客——E時代的盜火者[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37.
[4]洪治綱.博客:庶民的話語狂歡[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5]申克.信息煙塵: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97.
[6]張豈之主編.中國大學校長論教育[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2:47.
[7][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波德里亞:一個批判性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7.
[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學習輔導讀本[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5.
作者簡介
甘路有(1975-),男,四川洪雅人,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