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高職藝術設計教育轉型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視域,項目教學法對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多方面起著很重要的優化作用。因此,本文就多媒體技術應用在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交集中,項目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優劣互補協調、項目教學法對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發展做出思考與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高職藝術設計教育;項目教學法
校級科研項目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 GZY201329-YJ]
1 網絡多媒體與高職藝術設計教學銜接中的創新發展
1.1 高職藝術設計教學內容多媒體化
在21世紀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在高職設計藝術設計教育領域滲透發展,已呈現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教學環境虛擬化等特征,多媒體領域高度發展,視覺符號傳達方式從單向轉為交互式。這就為高職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欣賞和分析各類藝術設計作品時,對圖像質量高、數量多、傳播形式多樣的需求,多媒體網絡傳播技術的優勢明顯。多媒體主要是以視覺媒介為載體,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寬帶網絡的普及和滲透,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帶來了全新的媒介和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藝術體驗。由此,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可及時、直觀地將知識以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生動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效果。“多媒體”特點就是融合了多個媒體的人機交互式信息進行交流傳播,其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對文、圖、聲、像等進行交互式、綜合處理控制,使之建立邏輯聯系,并成系統。多媒體課件以教學理論為指導,系統的方法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特點,合理選取設計教學信息,從而優化教學的知識結構。
1.2 高職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多媒體化
互聯網信息資源無限,其圖文互動,高速高效的特點對深化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強化高職學生的技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現代高職教學模式是以增強設計綜合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這些綜合能力包括設計邏輯、創造思維、社會文化、設計表達等。這就要求學生要了解和掌握廣泛的跨學科知識。多媒體技術提供的校內外精品課程資源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根據教學師生共同探究式的學習需要,,利用多媒體網絡系統,打破教學時空限制,及時獲取大量資料信息,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多媒體的集成性與交互性,為提高教學質量、人機交互提供可能,使專業課程開展更為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充滿創造性,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對培養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精神的高職技能型學生在學習過程設計和學習環境中更主動探索引發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調動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反對在現有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進行知識的“倉庫論”和教學的“拷貝論”。
2 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高職藝術設計教學應用的重點
2.1 高職藝術設計教育與多媒體教學方法契合
現代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現代化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教學現代化主要是指在教學觀念、內容、形式的整體變革。技能提高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問題求解、決策、創新能力的發展。技術的力量拓寬了今天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對各種條件的利用及選擇的范圍。新的技術使學生能夠嘗試大量解決問題的可能和途徑,發展中的教學技術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日益重要。多媒體教學實驗能創造出無法想象的效率和機會。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不僅要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設計的時代性要求藝術設計高職教育必須緊隨時代選擇,進行有目的的學習和創新。實現創新教育就是教師創新的教,學生創新的學,營造和諧的教學的環境。信息社會重視保護個人主體性,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與職場適應訓練,是教育者對個性差異存在把握,因材施教,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才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使命所在。
2.2 數字化多媒體技術與高職藝術設計教學任務協調
在信息技術至上時代, Cyberspace理論認為現代教育如黑洞般以隱性的手段威脅著作為人性的某種東西,動搖了人堅定的價值和信仰,教育的文化性傳承逐步擴展為技術性傳遞,教育的道德性也逐漸被打破時空限制的虛擬世界所隱匿,使教育的理性徘徊在文化的邊緣。在人類的知識結構中,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類,隱性知識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教學任務雖然主要是傳授顯性知識為主,忽視對隱性知識的認知。然而忽視的卻是認識的源泉。數字化多媒體教育環境中,虛擬化導致人的語言功能退化,人的交往能力障礙,學生主體思考能力喪失,師生情感溝通相對缺乏,教師的權威逐漸被計算機所取代,他們對學生心靈的影響力正在減弱,教育的人文價值也日趨弱化。
丹·尼爾·貝爾認為:“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在數字化多媒體教學任務中,強化人文價值取向,信息革命已經從科技走向文化,從工具走向內容,從物質走向人的精神,堅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信、自尊、自強、誠實、責任、榮譽等積極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
2.3 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在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優勢
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至今,多媒體實訓教室化是發展趨勢,課程網絡數字化是發展方向。很多教師已能駕馭多媒體設備,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在教學中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學生在學習理論課時做筆記也呈現數碼化趨勢。在教學內容資源選擇上,教師多媒體課件針對多媒體和網路信息化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把多媒體大容量、高效率和資源可隨時更新的優點發揮出來,學生在多媒體技術提供的人機交互學習過程中,更為靈活多變,各取所需。多媒體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不受教師主觀局限;教學內容多層次多樣,更利于因材施教并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互聯網匯集大量教學資源,能使學生沖破書本為中心的局限,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有更為廣闊的專業視域。
3 結語
產生真正創新想法,必先培養廣泛興趣。由于數字信息傳遞的特殊性,難以轉換成“數字”的知識被邊緣化,學生掌握的知識具有局限性,使得他們的視野不夠開闊,不利于培養廣泛的興趣,增強創新的能力。總而言之,多媒體網絡技術要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必須做到:一、技術與內容的統一,即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多媒體課件、網絡信息資源、音視頻教材等教學資源互補。二、師生教學關系融洽,即教師以營造合作的教學氛圍利用網絡即時通訊的交流工具,開展與學生的各種互動,使學生心理負荷得以釋放,緊張、焦慮的心理得以消除,輕松愉快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教學相長。三、教師多媒體技能運用熟練,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引導者應自覺地學習電腦應用信息技術,積極地傳播信息技術,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自身在教育信息化中的角色轉變,從思想和感情上努力讓自己成為適應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師。
參考文獻
[1]尤建國.基于職業發展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探討[J].教育與職業. 2008(26)
[2]黃麗娟.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3]趙子江,尤楓.多媒體教學問題探討[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2)
作者簡介
何明(1980-),女,四川瀘州人,研究生,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藝術設計理論研究。